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5 毫秒
1.
"比德式思维"是先秦儒家象征的哲理的思维方式的主要体现。孔子、孟子、荀子对这种思维方式作出了积极的建设。孔子开创了"比德式思维"的先河,孟子对此作出了诠释,荀子对"比德式思维"作出了自觉的发挥。他们对"比德式思维"方式的建设对后代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天"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具有上帝、自然、命运、本体(理、气、心)诸多涵义.近代哲学以西方自然科学知识为基础对它进行了新的诠释,赋予了不同的时代精神,反映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完成了"天"范畴由古代哲学向近代哲学的演变.在此转型过程中,凸现了中国近代哲学发展的融合性、批判性、实践性和终结性四个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3.
在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大会上,"不折腾"的通俗表达体现了重要的政治理念.这一理念体现了多元民主社会下政治宽容与政治共赢思维,体现了在党的领导下社会多元主体"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的基本需要,体现了执政党科学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原则,体现了执政党执政自觉和执政理性的日益加强."不折腾"的政治思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构建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4.
荀子将"天"理解为客观性,从而抛弃了"天"的德性义。我们应该关注荀子这一思想背后所隐藏的问题意识。以孟子为背景,荀子以一种"大清明"的思维方式将德性的根源从天那里下放到了人本身,从而开创了一种德性客观化的道路。但是怎样将荀子关于德性的思考注入到孟子良心本心式的对人的独特领会方式中才是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尽管福柯的哲学思想复杂而难以理解,但它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却时时吸引着人们.福柯哲学的独特魅力在于其独特的"非常规思维方式".这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在福柯的权力哲学中体现得尤为突出.这是一种突破了传统的单一、僵化的"常规思维方式",而倡导多元、创新的后现代的"非常规思维方式".福柯正是依凭这种思维方式上的变革,奠定了自己在哲学发展史上,乃至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独特地位.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行为的终极合理性由"道"所确认。孔子和孟子从实践层面解释"道",早期道家则从本体层面分析"道",他们的思想在荀子处有一合流。通过对荀子"道"论的梳理和解析,可以证明荀子之"道"实包括自然之道、本体之道、实践之道三个层面。荀子是把孔子和孟子的实践之"道"根植于道家的本体之"道"之中了。  相似文献   

7.
荀子认为人性就是人的自然生理属性,人的这种自然生理属性有向"恶"发展的自然趋势,因此,他得出"人之性恶"的结论。以天赋人性为基础,性无贵贱,人性平等得以展现。"化性起伪",改造人性的道路是一致的,包括作为人所共同具有的潜能的一致性和共同的去"恶"方法的一致性——学习。荀子人性平等思想在实践中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通常认为,"荀子是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这一论断并不恰当:荀子并不符合孟子关于"集大成"的表述。从"荀子是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这一论断的流行,可以看出黑格尔哲学史观在中国哲学史研究中根深蒂固的影响,这不仅拔高了某些思想家,而且遮蔽了中国哲学思想史发展的原貌。  相似文献   

9.
唐宋诗学中的"雪夜访戴"意象历经了由魏晋情兴向唐代意兴再到宋代理兴的审美流变过程。从魏晋行为的任真绝俗逐渐到直指诗人的心灵本体,形成了全新的可以代表自己时代精神和心灵世界的文化审美特质。这是时代气象和文人心态及生命与人性精神多元作用的结果,代表并彰显了中国诗学意象、诗学观与诗学精神的文化审美新变。  相似文献   

10.
诸子中,荀子思想具有很鲜明的分的特点。荀子的思维分类方式有着很深的儒家传统影响和现实参照。一是儒家对礼的遵循、维护对荀子有重大影响,二是荀子对现实学术争论的回应,三是荀子对人与人性的理论分析。荀子分的思想力图重整已经混乱的现实世界,为大一统理论的建立做了前期准备。荀子分的思想也是诠释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角度。  相似文献   

11.
读《大略》可以看出,荀子已经发现功利主义和道义主义是人类两种最基本的行为取向,两者相互斗争,其势力消长关系着社会的安定与动乱,人可以参与并调节两者的矛盾运动。他主张人为地助长道义主义,通过“以义克利”的过程而实现“义利两有”。他把其义利观贯彻于他的天人观、教育观、认识论和治国论中,形成了精神激励、利益驱动、权利制约三种手段并用的综合社会治理思想,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但亦带有理论偏见,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晚清时期 ,梁启超受尊孟抑荀思潮影响 ,力主“绌荀申孟”。随着时代变迁 ,他的荀学研究逐步深入 ,认知荀子的态度不断转变 ,从“儒家中最狭隘者”的指责到“社会学之巨擘也”的肯定。尤其是到了晚年 ,荀子“创为儒家的知识论”成为梁启超荀学研究的基本定论。  相似文献   

13.
海德格尔从他的"基础本体论"出发,接触到了"物化"问题.他通过对工具的深入思考,找到了现代技术迷失的根源--笛卡儿的主体哲学.他认为,近代主体哲学采取的抽象化、形式化和合理化的思维方式是"物化"的根源,现代技术和它的体现物--工具,都是这种思维方式的"产物".通过对词源学的探究,海德格尔引出了"座架"一词,从而把他的"物化"理论深入到了对现代生活的整体批判上."座架"的思考方式在当今已经统治了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只有"诗"与"思"才能摆脱"座架"的辖制.  相似文献   

14.
在韩非之前,“法”、“术”、“势”并非孤立,这在先秦典籍中多有反映。通过对比荀子与韩非关于“法”、“术”、“势”的思想,发现:荀子以“法”为“治之用”,韩非以“法”为“治之体”;荀子突出“术”之价值理性,韩非彰显“术”之工具理性;荀子重“人设之势”,韩非则重“自然之势”。荀子将“法”、“术”、“势”进行了道德化的改造,而韩非则整合“法”、“术”、“势”,完成了法家学说的系统化。  相似文献   

15.
江泽民对传统“民本”思想的扬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存在着深刻的无法解决的内在矛盾,包括"民为邦本"与"君为邦主"的矛盾;"民本"思想与实践中的"官本位"意识的矛盾;"为民请命"与"忠心事主"的矛盾。这决定了传统"民本"思想不可能真正实现"以民为本",而是君本位论,是治人者的理论。江泽民从根本上克服了传统"民本"思想的这些内在矛盾,形成了包括人民本位论、人民主体论、人民利益论、人民民主论为主要内容的"执政为民"思想,实现了对传统"民本"思想的扬弃。  相似文献   

16.
荀子倡性恶说,但主张化性起伪,力图以后天教育的方式改造人的本性,进而导向为善的道路.韩非接受了荀子的性恶说,但从"人性利己"中发现了它的积极因素,并由此引申出他以法治国的主张.  相似文献   

17.
荀子的社会化思想与西方社会化理论有共同性,也有差异性:二者都重视社会环境以及同辈群体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但二者社会化思想的出发点存在着明显差异。荀子社会化思想是从社会整体视角来展开的,西方社会化理论的研究则是在个体论的视角指导下进行的。  相似文献   

18.
儒家的"大一统"思想,内涵丰富,有两大要点:一是孟子提出的"一天下",一是荀子论证的"一制度"。"一天下"是国家、民族统一理论,"一制度"是社会制度统一理论。在分裂与战乱时期,天下"定于一"是"大一统"的第一要求。完成"一天下"之后,紧接着提出"一制度",是"大一统"的必然要求。"一天下"与"一制度",是长久维持"大一统"的根本保证。"大一统"是中国历史永远不变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荀子是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性恶论”是其独具特色的思想观点。在“性恶论”的理论基础上,荀子主张“化性起伪”;在义利观上,他主张“义利并举”;在政治思想上,他提倡“隆礼重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