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在城市化进程中,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聚集,人们生活的地域空间发生转换,其中,失地农民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深刻变迁.游离于农村与城市之间,介于“农民”与“现代市民”之间的处在边缘化地位的失地农民能否有效转型,顺利融入城市社会生活,不仅仅关系到失地农民自身生存问题,也影响到城市化进程的顺利推进,影响着和谐社会的构建.目前,失地农民对自己的城市身份认同存在着一定问题,如不妥善解决,则会影响现代社会的良性发展,因此,政府、社会和失地农民须共同努力为失地农民市民化提供社会性支持,帮助其融入现代化的城市生活.  相似文献   

2.
葛金田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问题》一文中认为,城市的扩张会伴随着农地的征用和失地农民增加,这正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难点;土地制度是中国实现城市化和现代化的瓶颈,农民在土地被征用过程中受到的利益损害不可小觑,征地造成的无地无业农民激增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高速城市化的进程中,普遍的城市更新与扩张造成了失地农民的出现与不断增加。作为城市化发展的显著成果,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再生产使得失地农民的生活空间和生存环境发生了从传统乡村向现代城市的根本转变,然而这种表现在物质形态层面的生活空间的重构使失地农民作出的城市化选择,并非是个人的自愿选择而是由政府自上而下的制度安排所致,因此是一种被动的城市化。这一社会事实提醒我们在应对失地农民问题的同时,更应该反思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模式本身。  相似文献   

4.
征地补偿制度与失地农民边缘化关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农民失地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结果.针对我国目前失地农民普遍存在的收入下降和就业问题,提出失地农民边缘化的观点.在对我国建国以来征地补偿制度变迁回顾的基础上,总结了我国征地补偿制度的特点;从土地征用的政府垄断权、征地补偿价格以及就业安置等方面分析了征地补偿制度与失地农民边缘化的关系;提出解决失地农民边缘化问题的核心不是征地补偿价格的确定而是安置和就业,而安置和就业的重心是解决失地农民的发展问题等观点.  相似文献   

5.
浅析城市农民工的职业对其市民化进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通过进城务工、经商等方式向城市转移,这是中国推进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方式之一.由于这些农民工在城市从事的职业不同,他们的市民化水平也因此出现不同程度的分化.同时他们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上的边缘化状态对其市民化也是一种阻碍.因此,要提高农民工市民化的程度,一方面农民工要树立发展观念,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和就业技能,同时政府也要积极发挥政策主导作用,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积极推进农民工的市民化进程.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入户抽样调查与个别访谈的研究方法,客观评析城郊失地农民边缘化的生存状态、成因及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和谐社会构建的负面效应.研究发现:城郊失地农民在政府征地过程中应当享有的自主选择权、参与权、社会保障权与平等就业权的缺失,是导致城郊失地农民被边缘化的主要制度内因,使被边缘化的失地农民容易采取非理性的方式与地方政府进行博弈,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提出失地农民反边缘化需要从法律角度、制度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等方面入手,对失地农民的权益保护、城市融入及身份认同等进行重构和改造.  相似文献   

7.
城市化进程中如何保障失地农民利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城市化要解决的是人的问题 ,是要改变人的生活方式、劳动方式、生活来源、居住空间 ,因此 ,切实保障作为城市化参与主体的广大失地农民利益 ,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指出了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农民问题 ,并构建了失地农民普及应用型职业技术教育的框架 ,旨在不断提升农民在城市化进程中的综合素质 ,切实保障失地农民的整体利益  相似文献   

8.
重庆市高新区农转非人员就业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城市化进程中,大量农民将失去土地,进入城市生活.失地农民进入城市后面临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就业十分困难.这使得失地农民转非后收入水平下降,不能实现安居乐业,给社会稳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本文以重庆高新区的调查为例,对失地农民就业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就业率的对策措施.对于全市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地是农民的生存之本,对农民而言具备多方面的社会保障功能。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每年都会增加更多的丧失根本生存保障的失地农民。只有把失地农民纳入社会保障体系,才能实现农村社会保障与城市接轨,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  相似文献   

10.
城市化与工业化导致失地农民群体出现,其通过获得城市户口、进入城市等方式转变为城市居民,但心理意识、思想观念仍表现为农民意识。在对学术界文献回顾的基础上,通过对合肥市JLY小区回迁农民的调查资料分析,认为当前失地农民的市民意识普遍较为薄弱,表现为缺乏必要的城市认同意识,没有积极的政治参与意识,文化更新意识普遍淡薄。运用文化堕距理论、结构主义理论分析失地农民市民意识薄弱的原因,认为作为非物质文化的市民意识变迁相对滞后于物质文化的变迁,城乡二元对立惯性作用带来的城乡居民二元对立心理意识的持续存在导致了失地农民市民意识的淡薄。提出从增强失地农民自身的主体认同性及加强政府部门的作用来培育失地农民的市民意识,指出精神文化城市化对于失地农民市民化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农民对于土地的依附性是农民从事土地生产的前提性条件,随着城市化进程以及新农村建设的进行,农民出现了自愿性失地与被动性失地的两种状态,城市化的需求同时也导致农民出现身份边缘化的状态,这些问题的出现标志着传统的农民与土地之间的关系出现了新的变革.因此,改变农民与土地之间的根本关系是一个必经过程,赋予农民对于土地的有限所有权,提升农民的社会层次,为农民的城市化设置准入性门槛,在保证土地有效使用的前提之下,提高农民对于土地的有效掌控权与发展权,这对于改善农民的财产性利益的比例配置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失地农民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弱势群体。农民失去土地就意味着丧失了生存权、劳动权和发展权,因此建立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以福州为例,分析了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的实施现状,在借鉴国内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经验探索的基础上,对建立福州市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因城市化需要被占用土地而失去土地使用份额的失地农民和无地农民,以及放弃土地而入城的农民工,构成了今日中国农村问题中的"新失地农民".三种失地农民的增收是城镇化进程中一个关涉到全面小康建设是否具备坚实底座的重大问题.促进"新失地农民"增收,必须从分析他们产生的根本原因入手,以赋予农民特殊的土地财产权为出发点,探索"新失地农民"增收的制度安排和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4.
农民——城市化过程中最大的弱势群体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就弱势群体的含义、概念及构成进行了讨论,并对中外社会城市化过程中农民的社会地位进行了文献比较。纵观世界社会历史,农民作为一个整体,社会地位一直较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民越来越被边缘化。通过中美两国农民被边缘化的比较,可以看出在城市化过程中,农民被边缘化的过程。在中国,农民在国家现代化的步伐中迅速被边缘化。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下出现的"农民工"成为中国特有的弱势群体和边缘群体。农民成为城市化过程中最大的弱势群体,是现代化不得不付出的代价,也是中国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失地农民,在政府行政和市场趋利的主导下,成为被动型的失地农民通过对被动型失地农民的实证调查,基于自我认同理论、社会化理论和社会融入理论的分析,指出失地农民的城市融入是农民城市化、现代化的核心和本质,进而分析了影响失地农民城市融入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失地农民城市融入的社会政策性措施。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具有农民身份的农民工在同等条件下不能享受与城镇职工平等的社会保障权,这源于城乡二元结构下一系列制度造就的城市与农村的分隔、居民与农民的不平等。在当下中国,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建设法治国家已成为时代主旋律,政府亦当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实现农民工的平等社会保障权。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打破了城乡相对隔离的封闭状态,受到城乡差距"推拉力"牵引的农民大量离开农村涌入城市,在不断城市化的进程中,出现了"农民工"这一独特的社会现象.他们涌入城市,意在摆脱贫困,却无形中被纳入城市化进程中"边缘化"的困境.这种"边缘化"集中表现为身份的二重性以及精神世界的矛盾.究其深层原因,则是"农民工"力图摆脱贫困的主观能动性与城市生活的规则与其惯有方式对农民工心理上的排斥而造成的.因此,用合理的制度安排以帮助农民摆脱贫困,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之间的良性心理互动是有利于农民工摆脱困境命运的出路.  相似文献   

18.
城市化是乡村向城市转变的一种嬗变过程,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仰赖于城市化发展的进程.民族地区城市化建设用地膨胀导致大量农地转化为非农用地,农民土地使用权的丧失造成失地农民权利的缺失.农民土地权益是以承包经营权体现的一束权利,农民土地权益的实质是生存权和发展权.保护民族地区农民土地权益是对人权的根本保障,是破解"三农"问题的起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更是巩固民族团结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社会主体层面上直接表现为农民身份向市民身份的嬗变和转型。基于此背景,结合对某地区失地农民的120份调查问卷分析,从失地农民主体角度探讨他们对失地农民这一强制性身份的认同程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稳定工作和收入、城市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等3个因素最终影响着失地农民的身份认同。其中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稳定工作和收入、城市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对失地农民身份认同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且由大到小影响着失地农民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20.
对于农民来讲,长久以来,土地作为安身立命之所,一直发挥着极其重要的、无可替代的保障作用。但是,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城市周边农村集体和农民个人土地的征用,造成为数众多的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农民失地又失业,失地又失养老保障,从而引发了较为严重的失地农民问题。失地农民问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解决也是回避不了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