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4 毫秒
1.
狭义的公共物品是指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广义的公共物品是指具有非排他性或非竞争性的物品,包括纯公共物品、俱乐部物品与公共池塘资源三大类.萨缪尔森、布坎南和奥斯特罗姆等指出了广义公共物品面临的典型问题,如搭便车问题、排他成本问题、公地悲剧问题、融资与分配问题,并基于不同的物品分类及其面临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理论模型,如纯公共物品理论、俱乐部理论和公共池塘资源理论.近期广义公共物品的研究重心转向了供给问题,政府供给、私人供给、自愿供给与联合供给及各供给方式的匹配与融合是广义公共物品的基本供给方式.研究表明,生态经济学、空间经济学、福利经济学等学科与公共物品理论的有机结合将是未来公共物品理论研究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2.
在政府与市场之外,农村公共物品由农村社区内农户自主供给不失为一种有效率的方式.农村公共物品自主供给机制的内在机理在于社会资本促使农户一致行动能力的形成,从而有效破解集体行动的困境.通过构建农村公共物品自主供给模型,探讨在相关约束条件下自主供给机制形成的均衡条件,并分析农村公共物品的最优供给数量和参与农户的最优规模.  相似文献   

3.
在嵌入信息化、平台化和网络化管理组织技术中,公共物品供给是一个以价值链模态体现的多场域、多环节、多主体、全程化的协同合作整体治理创新体系和供给实践新形态。公共物品价值链是以满足公众公共物品需求和实现供给价值增值为目标,基于供给价值链全生命周期和泛资源整合,构建的纵向环节及多元主体交互联结参与集聚的适宜性公共物品供给创新模式。与传统公共物品供给治理模式比较,公共物品价值链供给治理在生成背景、需求响应度、主体关系、供给绩效、供给方法和供给主体能力具有独特属性,具有公众消费需求导向、多维叠加流程、网络平台化组织技术手段、供给价值增值目标塑造和整体有机协同合作等特征,其治理生成效应表现在公共物品供给侧创新发展的整体性治理及协同机制、共同价值创造的价值链供给生态圈和差异化优势、公共物品供需匹配及无缝衔接的三重效应、效能和价值双重目标框架下的“三性”治理逻辑,可以通过利益协同、主体接点对接、需求管理及整体激励等策略实现对公共物品价值链供给治理的长效驱动。  相似文献   

4.
公共物品的充分供给和有效利用对于构建和谐社区具有重要意义,而公共物品供给的严重不足是当前我国社区建设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必须得到有效解决。社区公共物品的供给方式主要有政府供给、市场供给和社区自主供给,现阶段应该大力培育社区自主供给公共物品的能力,实现公共物品的供给方式由政府供给的主导地位逐步向社区自主供给的主导地位转变。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S村的个案分析,发现该村在村内路面硬化工程、自来水工程以及农业生产技术服务供给等公共物品供给过程中存在着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公共物品外部决策体制所致。在分析问题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农民需求导向的公共物品供给制度,完善公共物品供给方案执行机制,健全公共基础设施的管理和维护机制等措施。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由于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多样性、公益性等特殊属性,公共物品并非如私人物品一样能够在市场前提下有效配置,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总是面临重重困境,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公共物品供给数量和质量要求不断提高,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时的腐败、低效甚至无效等弊端日益显现。因此笔者认为在提倡供给侧改革的今天,应从创新市场化运作方式,为公共物品设置排他性出口,加强社会合作,实现公共物品供给主体的多元化和供给环境的法治化建设等方面入手,实现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  相似文献   

7.
政府是农村公共产品理所当然的主体,其着眼点应在于农村基本公共物品和服务的供给、公共财政体制和机制的完善、农民收入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村民自治和农民话语权的表达.强调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着眼点是为了使政府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的职责更加明确,使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更加有效.  相似文献   

8.
随着城乡统筹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的实施,农村公共物品必然在现有供给水平基础上投资迅速增加。然而在现有经济发展水平制约和巨大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缺口双重压力下,正确确定公共物品的投资优先序愈显重要。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走访农民,从农村基层视角,实证分析了现阶段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状况、农民满意度,并运用相关性分析方法研究了当前及今后投资优先序问题。调查结果表明:农村公共物品总体上供给不足,但近些年有了长足的发展,也仍然存在结构性不足;农民满意度有了明显提高但总体依然偏低,尤其对于农村“软件”公共物品的满意度普遍较低。为更好更快提高当前农村公共物品满意度,政府要在文化娱乐、农业信息服务、社会保障和医疗保健等农村“软件”公共物品方面适当加大投资。  相似文献   

9.
交通基础设施投融资方式及管理创新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交通基础设施这种典型的公共物品,采用单一的政府供给方式已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建立政府和市场相结合的供给模式是必然趋势.依据不同交通基础设施的经济特性,明确不同投资主体的作用范围,分别采用政府直接投资方式、政府投资与法人团体运营方式、政府与民间资本共同运作方式以及政府管制下的民间资本运作方式.此外,还可采用ABS、BOT等投融资方式.在投融资管理上,要引入全民参与的项目公共选择机制、全系统的项目综合规划以及全过程的招投标机制等投资管理新机制,以充分发挥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融资效用.  相似文献   

10.
新公共服务理论视角下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公共服务理论强调政府在民主沟通的基础上,构建公民需求利益表达与公共服务评价的有效机制,以实现政府与社区、民众的对话交流。从这一视角出发,本文认为,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机制中的问题首先就现在需求表达和评价上,基于此,本文提出了相应对策,以构建富有成效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机制。  相似文献   

11.
农村公共产品具有一般公共产品的特征,政府有责任、有义务为广大农民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长期以来我国采用城乡分割的二元化的公共产品供给体制,政府在农村公共产品的提供上都没有发挥应有的职能,致使农村公共产品严重不足。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增加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成为当务之急。分析了政府在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应承担的主导作用、监管职责、统筹规划职能、扶持职责和法律保障职责。  相似文献   

12.
由于缺乏需求偏好的有效表达机制,当前政府主导的农村公共品供给项目难以克服供求错位的困境,资金使用效率低下。浙江萧山地区的实践证明,公共品的供求双方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公开化的信息反馈,不仅可以强化农民以村庄为单位的参与和讨论,降低政府各部门搜寻信息的成本,促进项目指标的公平分配,而且能够有效抑制权力寻租,阻止基层代理人操控信息以自利的行为,进而节省供给过程中的交易费用,促成供需的均衡。从运行机理上来看,农村公共品的信息化供给具有一定的可推广性。  相似文献   

13.
农业标准化能提高农产品质量,同时因其对技术要求提高使成本增加,致使农户和企业缺乏农业标准化动力。采用供求模型和纳什均衡模型对农业标准化过程中利益主体(政府、企业、农户)的行为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农业标准化生产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取决于其带给农民的利润情况;农户、企业和政府三方面主体要实现纳什均衡,作为理性行为人的政府必须给予标准化生产的农户和企业补贴。基于此,提出明确财政补贴实施机制、保证充分的补贴资金来源、加强技术创新、提高农户标准化意识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由宪法秩序、治理结构和操作规则构成的嵌套性制度分析框架可以诠释农村基础设施供给制度效率问题。通过对资源型、纯公共品型、收费型和半收费型四类农村基础设施的研究,推演出农村基础设施有效供给制度的标准是以最小的交易成本最大程度地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而政府与农民合作组织联合供给制度能够长效地实现这个目标。当前中国农村基础设施供给制度需要进行创新设计,包括转变中央政府职能、组织农民自主和自愿合作以及以劳代资、科学定价。  相似文献   

15.
农村公共品可以说是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基础,国家也通过转移支付资金、“一事一议”政策等来支持公共品供给,实际是农村的公共品供给仍然不足。笔者通过大量的调研发现.公共品供给困难主要是由于制度的规定性与当前农村社会基础的偏离所致。要解决公共品供给困难的问题就需要增强村集体组织的力量,以农民合作的方式实现公共品供给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新企业在对涉及横向并购双方的内部供应链进行有效整合后,把供应链上下游节点的成员企业纳入外部供应链整合流程。形成新的供应链。核心企业建立基于供应链协同的纵向激励机制以鼓励新供应链中的上下游成员企业适应新的战略目标。基于二级供应链,研究核心企业对原有的供应链契约进行重新设计和协商,促使协同实现。结果表明,激励方案能够使成员企业产生协同努力,使得整条供应链的总收益较之并购前得到增加。  相似文献   

17.
在对陕西关中一个村民小组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发现制约该组村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有:上级政府责任缺失,村干部长期空缺,农村企业发展受挫,乡村债务缠身,农产品市场难以把握,村民残痰和非正常死亡缺少救助。提出的建议有:尽快明确管辖权划归问题,通过指标选举村委会,利用集体土地所有权出让费化解部分乡村债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依托国家扬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走农村“专业化→组织化→企业化→产业化”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8.
对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引导农民与市场对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减少经营风险的有效组织形式。它可使农户、农业企业和其它农业组织在自我约束、互惠互助的前提下,形成更大范围的联合行动,从而有效克服小规模生产和分散经营的局限性,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程度和集约化水平,增强农业的竞争力,加速推进农业现代化。文章在全面阐述当前加速培育和发展我国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提出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运用我国东、中、西部6个省(市)105个企业的调查数据,对供应链环境下企业共生合作行为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计量经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企业与农户的互动程度与依赖程度、利益分配方式、安全农产品生产能力、安全农产品生产意识、企业实力、合作伙伴特质、安全农产品生产环境等七大因素对企业的共生合作行为有显著的正面影响,安全农产品经济效益对企业的共生合作行为有一定的正面影响,但不显著。最后,从企业、政府角度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农村地区生态型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关系国土生态环境安全、人居环境安全和生物多样性安全。基于陕西省的黄陵县、黄龙县、镇巴县和紫阳县257个村级“生活污水、厕所设施、生活垃圾回收、废旧农用设施回收”四类生态型公共设施的调研数据,利用产出导向型的DEA模型测度生态型公共产品供给效率,并采用Tobit 模型探讨影响生态型公共产品供给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经研究发现,陕西农村地区生态型公共产品供给效率普遍较低,样本村生态型公共产品供给效率平均仅为0.039 8;影响因素分析发现,只有本村常住户数、外出务工占比对公共产品供给效率存在显著影响,而其他的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交通状况、居民聚集程度的影响不显著;本村常住户数规模越大,农村的生态型公共产品供给效率越高;外出务工占比则呈现显著负向影响,这表明劳动力流动会显著抑制农村生态型公共产品的供给效率。建议通过乡村振兴吸引农民工本地创业、就业,提高农村常住人口数量,进而提升农村生态型公共产品的供给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