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现有关于徽州棚民的研究大多注意到棚民垦殖玉米对当地生态的破坏以及地方社会的禁止性措施,但难见对清代徽州玉米经济实态的系统考察,对文书资料利用也很少。资料显示,在清代徽州农村社会,玉米种植并没有做到令行禁止,玉米实物租大量出现,反映出民众对玉米这一粮食种类的认可。清代徽州玉米垦殖收益的分配方式颇为多样,一些山主通过出租山场可获得大量玉米实物收益。此外,清代徽州地区玉米种植虽然对山地生态有所破坏,但也有促进林木种植的一面,这在以往研究中未受到关注。  相似文献   

2.
徽州名儒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在继承儒家"孝"思想的基础上,认为孝是百行确立的基础,是"忠"之本,是强国固本的基础,因而非常重视孝道。徽州名儒对践行孝道的方法也进行了总结,认为应将孝贯穿于先人生死两界,应用物质载体和形式承载孝道,长辈应对晚辈言传身教,晚辈对长辈应行孝尽孝。徽州名儒围绕孝所开展的活动,对徽州地区产生了积极影响:全社会表彰和宣传孝道,严惩不孝者,将孝体现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各种形式的祭祀表达对祖先的孝思。徽州地区孝风盛行,"孝"维系了徽州人之间的良好关系,维护了徽州家庭和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3.
民俗摄影中的传统文化及其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俗摄影是以民俗事象为对象的摄影活动,它通过独特的表现形式,以自身的视觉形象体现民俗的历史学术价值,并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作出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正> 鸡的文化是指鸡在社会民俗事象中所体现出来的精神观念和行为模式.这种精神观念使鸡与民俗事象发生联系,并影响到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因此,作为普通家禽的鸡日益远离于自然的动物属性,而成为一种社会的文化的鸡.这种文化的鸡又影响和渗透于民众的日常生活,并扮演着社会的、宗教的、艺术的等多种角色,于是,文化的鸡就带来和体现出某种特定文化背景下的鸡的文化.  相似文献   

5.
《仁峰集》所载丰富史料显示出明中叶徽州地区政治、经济和社会的激烈变化。政治方面体现在赋役的改革和基层管理体系的调整。经济方面体现在职业的选择,业贾和习儒并举,在儒贾互动的过程中,儒贾观达到一种新的平衡。社会方面体现在宗族世婚制依然盛行,又有所松动。《仁峰集》所载史料反映了当时徽州社会的一般特点,对阐释整个明中叶社会的不少问题亦具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6.
徽州文书是研究徽州社会历史重要的、直接的文献。徽州地区多山少田,自古以来林业资源丰富。明清时期,这一地区的林业生产和林业贸易等活动更加活跃,这些林事活动在明清时期徽州的契约文书中都有所反映。对明清时期徽州契约文书做简单分类,对涉及到林业的部分代表性契约文书进行初步分析,借此对从文献角度研究我国林业史以及林业区域史提供一点启发。  相似文献   

7.
从民俗事象上观照《梧桐雨》,剧中所涉五个民俗事象可以充分说明其选材上的俗化倾向。其"洗儿会"、"七夕乞巧"情节贴近普通民众的民俗节日活动,而剧中"爱情盟誓"、"信物定情"、"通奸"等情节模式,则上承唐传奇、宋话本、俗讲,中类元代其它杂剧,下续明清戏曲、小说,是后来俗文学中的固定情节模式。  相似文献   

8.
徽州民间礼乐是徽州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魅力体现在其重要的承载对象———吹打乐班上。可以说,徽州民间乐班的发展历程就是整个徽州民间礼乐发展的缩影。徽州民间乐班之所以至今依然活跃在民间,主要是因为乐班举行的民间吹打仪式中蕴藏着丰富的徽州民间宗法、伦理,吹打乐仪式已经成为徽州地区民俗生活中不可缺失的精神食粮。徽州民间乐班与其所依附的徽州民间礼乐有着诸多的联系与共性,因此,对徽州民间吹打乐班的音乐现象进行个案分析,可以探寻到整个徽州地区民间礼乐发展的艺术规律,对于发掘、传承、保护徽州民间音乐文化的特色与优势,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民俗文化是由民俗事象所构成的,民俗事象在其历史形成时期对人民的文化生活和行为会起到积极的规范作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的更新,这些民俗事象逐步透露自身原有的不足,脱离时代的要求,甚至有些将会成为阻碍一个民族发展的社会问题。本文从民俗学的角度进行探讨,认为作为一个文明的民族,对于传统文化不能一味照搬地继承,而应扬弃,适应新时代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打醋弹”是西北汉、土、藏等民族的共同民俗事象,最早起源于原始火神崇拜或大阳崇拜,是古代典籍“烟燎”、“烟祀”、“实柴”等祭神仪式的遗存。打醋弹这一民俗事象随地域、社会经济不同使原有的情节得到丰富和改造。文章认为“文化选择”法则是民俗文化在传承与变异中互动发展的基本原因。  相似文献   

11.
语言不仅是传递客观命题的工具,更是言者用来传递主观性的工具。首先,言者对命题的认识、对事件的态度、对语篇的立场构成了主观性陈述;当言者的主观性赋予话语某一部分在态度、情感、立场上的主体地位,使它们超越其他语义内容、获得凸显感知时,就形成话语中的强调形式。其次,主观性的核心参项可以表述为不具真值语义、体现言者立场的话语形式;同理,话语强调表达的核心特征可参照真值语义、句法辖域、语用意义三个维度。最后,强调表达与主观性表达是蕴涵共性关系,强调表达是主观性表达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观性是语言中更为优势、自由的概念,不一定总是表现为强调表达。   相似文献   

12.
历史上的城乡关系经历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发生分离与对立,又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相互依存联系密切,并将最终走向城乡一体共同协调发展的历史过程。在这一历史过程中,唐宋时期是一个重要转折点。在唐宋以前,城乡之间城乡一体的发展态势较为明显;唐宋以降,城乡关系逐渐分离并形成了"交相生养"的新型关系。  相似文献   

13.
《梁书》、《陈书)历经千年,传抄过程中难免造成文字差错,后人直接引用,必然与事实不符。文章对这两部史书里面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进行了考证,对错误之处作了剖析,并参照有关史料予以纠正,有助于正确把握梁陈史实。  相似文献   

14.
自建国以来,中国的党政关系发生了十分复杂的变迁,并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这些阶段性的发展经历了从"党指挥政"到"以党代政"再到"以党领政"的发展历程.党政关系的发展最终使中国行政权力从党权中分离出来并呈现出逐渐扩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论抗战时期我党干部教育的历史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时期,在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我党在干部教育上取得了巨大成就,摸索出一条成功之路,为促进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其历史经验:一是党的高度重视;二是系统化的教育管理和行政机构;三是灵活、适时、科学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四是自己动手,克服困难的精神和勇气。  相似文献   

16.
《围城》包孕着丰厚的审丑意蕴,钱钟书先生把他对中西方化、对人性以及对社会的畸形、片面、病态及丑陋的的揭示,真诚地奉献给读者。这些对文化、对人性及对社会生活的审丑的新的纲领,极大地扩大了文学表现的感觉空间和思考空间,让读者睹见作家对中国现实生活、精神文化生活和人性善恶的严厉的审视乃至洞穿,从而反复引发人们的审美体验,这其实正是《围城》被认为是美的文学作品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贾府由盛而衰 ,大厦倾倒。与其相反的是 :赖家虽为贾府的世仆 ,因其在贾府管家时间长 ,权势重 ,善于拍马逢迎主子 ,钻了贾府管理混乱的孔子 ,渐次发迹 ,超越常人 ,最后连主子也要向其乞借遭冷遇。这一主仆贫富易位的典型事例给世人留下颇值得深思回味的人生课题。  相似文献   

18.
对高校学生欠费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针对目前高校学生欠费现象,分析了在高校中,学生学费、宿费在办学经费中的比重及学生欠费问题给高校办学带来的不利影响。指出制度不健全、家庭贫困、就业因素、观望心理等因素是目前高校学生欠费的主要原因。同时提出了解决高校学生欠费问题的对策是:建立健全一体化的收费管理体制;解决国家助学贷款问题;严格执行学生收费管理制度;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究消费者的信息追溯标签信任度对购买农产品行为的影响,本文基于390份辽宁省消费者购买可追溯鸡蛋行为的调研数据,通过二元Probit模型和双变量Probit模型实证研究其影响因素,并运用中介效应分析法,验证消费信心的中介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消费者对信息追溯标签有较高信任度,其对可追溯鸡蛋的消费信心也相应提高,进而更...  相似文献   

20.
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师道尊严”的传统受到了无情冲击。在商业化社会中,如何建立相互尊重的、朋友式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应是21世纪高等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