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陈祥勤 《社会科学》2013,(9):108-117
在整个20世纪,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变迁史就是具有"中国特性"、"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史,它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参与现当代中国社会的历史、政治和理论建构的历史,另一方面是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沁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肌体,创造性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在此期间,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大众化和体系建构组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史的重要篇章。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制度改革是一场由中国共产党发起的旨在实现"耕者有其田"与变革乡村社会秩序的革命。这场革命解放了农业生产力,重组了乡村基层政治结构,引起了乡村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动,促进了乡村社会现代民主政治因素的生长,使得乡村社会经济、政治及文化上都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乡村社会每天都在改造进步之中,每个人的生活也都处在发展变化之中。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不仅有效促进了当时中国乡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对当代中国乡村社会的变迁仍然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蒋宝麟 《浙江社会科学》2013,(1):17-25,33,155,156
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是近年来学术界较为关注的领域之一。对乡村建设运动的研究,一直以来受到史学研究范式和中国社会现实问题的影响,其评价标准出现从"革命"到"现代化"的转变。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民国乡村建设运动进行的同时,当时知识界关于乡建运动的思想论争也随之而来。返回历史语境之中,探求时人的思想言说,可以发现乡村建设运动中的"革命"和"新旧中西"等问题的原初涵义及其对现实评价所产生的影响,以此揭示出研究过程中历史语境与现实关怀的互动的现象。  相似文献   

4.
1949年以来,无论是计划经济时期还是市场经济时期,中国的各行各业都曾出现过大量的典型,这些典型都是政府树立的,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政治目标和道德理想,所以这些典型都是政治典型.虽然树立政治典型的时间是如此之长,但理论反思似嫌不足,比如对政治典型产生的原因就缺乏深入分析.树立政治典型往往既寄托了理想价值,又赋予了工具功能.从此角度来看,典型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传统文化为政治典型的产生提供了有力的背景支持;二是马克思主义为政治典型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前提;三是理想主义精神为政治典型的产生提供了内在精神动力;四是社会主义建设实践需要政治典型的"在场";五是"鲶鱼效应"是导致政治典型产生的工具性原因.  相似文献   

5.
传统中国乡村政治研究现有两种范式,“乡村自治论”和“乡村统治论”的理论根基都来自学界“国家—社会”严格二分的方法论。而无论是前者的自下而上视角,还是后者的自上而下视角,都遮蔽了中国乡村历史的本相。西方治理理论代表了一种新的“国家—社会”观,为中国传统乡村政治研究提供了反思的路径,由此引申而来的“乡村精英治理”,不仅在中国传统乡村政治研究上演绎着一种新的解释范式,而且在当下实践中存在着创造性转化的可能。  相似文献   

6.
自晚清以来,各种政治势力为了加强对乡村的社会控制和资源掠夺,纷纷在乡村进行政权建设,将国家权力轨道铺设到乡村。国家权力的下沉没有完全动摇地方绅士的权威,血缘、地缘、礼教、族规在乡村中依然占有突出地位。但是,由于各种政治力量对乡村的渗透方式和治理策略不同,中国乡村政治文化在不同历史阶段和不同地区,还是呈现出阶段性和区域性特征。而这些特征在总体上表现为国家权力加速向乡村渗透,乡村传统权威在国家权力的挤压下,逐渐呈现出衰落的迹象。本文从晚清、民国和革命根据地三个方面,分别探讨了乡村政治文化变迁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中国乡村政治制度的变迁及其对社会变革的影响任军深入探究中国社会的发展史,人们可以发现:我国乡村政治制度的变迁在社会变革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所谓社会变革,是指包括渐进的社会改良和突发的社会革命在内的一切社会结构和层次的变化。社会变革最终要表现在社会政治...  相似文献   

8.
晏阳初是"乡村建设派"有代表性的思想家和实践家.在乡村建设派众多的"乡建"主张中,晏氏的乡村建设思想最具系统性、完整性和可操作性.内容主要包括(一)乡村建设的使命:"民族再造";(二)乡村建设的着力点: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和公民教育;(三)乡村建设的方式:学校、社会和家庭;(四)乡村建设的步骤:调查、实验和推广;(五)乡村建设关键:农民化等五个方面.晏氏的乡村建设思想具有重要的历史影响并对"新农村"建设有着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乡村典型政治是中共执政以来用以运筹乡村治理的颇为自得的政治技术和政治艺术。乡村典型政治在改革开放前可谓风行草偃,其后受到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变迁的影响,逐渐步履维艰。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市场经济逻辑与乡村典型政治逻辑的根本冲突,市场经济不断消解源自计划经济的乡村典型政治,主要表现在市场经济的理性对乡村典型政治的理想化的冲击、市场经济的法治导向对乡村典型政治的人治导向的制约、市场经济的开放性对乡村典型政治主体的保守性的挑战以及经济现代化对乡村典型政治的弱化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
乡村伦理的根基是乡村社会,乡村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决定着乡村的社会关系。乡村伦理是乡村社会关系的反映,内含着乡村社会关系的价值取向,只有在特定乡村社会关系中才能解释乡村伦理的内涵。乡村变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没有永远不变的伦理,只要有社会变迁,伦理转型就会发生。乡村变迁不应该是乡村本质的消失,只要称其为乡村,乡村的基本要素就存在,只是在历史发展中呈现出了种种变化。解释与建构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伦理,一定要研究乡村在社会变迁中的"变"与"不变"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1.
农村基层政治合法性的建构直接影响了乡村秩序的产生,而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合法性建构方式又产生了乡村秩序的不同类型。在传统社会时期,"简约主义"式的合法性建构方式产生了"内生型"的乡村秩序,而人民公社时期,"统合主义"式的合法性建构方式导致了"外生型"乡村秩序的产生。"乡政村治"以至当下时期,农村基层政治合法性建构的方式出现了"上下分离"的悖论,从而导致了乡村秩序的弱化。为重塑乡村秩序,应在基层法治、民主、自治等三个向度上寻找农村基层政治合法性建构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2.
中国乡村民主建设和农民的民主政治参与状况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但农民的民主政治行为尚未达到理性化的高度.从国外引进的"形式制度"与农民的"社会心理文化"还隔着一层皮.探求乡村民主建设的文化根源,是解决乡村民主建设过程中存在问题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
论乡村变迁与发展的政治文化指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理响 《兰州学刊》2006,(2):119-121
文章论述了政治文化与乡村变迁、发展的关系,回顾了乡村政治文化变迁与发展的三个阶段,即以保守、落后、封闭为特征的传统乡村政治文化,建国后应变、异化了的乡村政治文化和嬗变、选择下的当代乡村政治文化,从中探讨了如何培育和引导村民正确的政治认知、积极的政治情感和合理的政治评价模式,如何在乡村建设好现代的政治文化。  相似文献   

14.
"国家政权建设"与中国乡村政治变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的乡村社会可以划分为传统时期、晚清民国时期、人民公社时期和乡政村治时期四个阶段。运用“国家政权建设”这一理论框架分别对这四个阶段的中国乡村社会进行分析,可以透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乡村政治的特点和发展的轨迹,从而为了解中国乡村政治的真实面貌提供一个学理层面的窗口。  相似文献   

15.
新世纪乡土电视剧中的历史叙事,主要集中在与村庄变迁、家族盛衰以及与民族兴亡有关的"革命历史"、"抗战历史"、"当代历史"、"民国历史"等题材领域。过去没有得到表现的乡村历史,特别是那些对中国乡村历史变迁产生深远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都被不断地发掘出来,呈现在荧屏上。在历史叙事方法上,为了适应主导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双重需要,新世纪乡土历史剧在承续传统的"权威历史叙述"的同时,不断引入新的艺术元素,从而有了一些更具时代特点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16.
齐骥 《东岳论丛》2019,40(8):32-40
在社会结构变动中,乡村发展面临人口结构变化、城乡社会流动和公共服务供给等方面的多重挑战。文化动力以独特的社会特性,使当代乡村的传统性得以保留、现代性得以丰富、未来图景可以期待,为乡村振兴夯实精神思想动力,筑牢社会发展动力,激发美好生活动力并赋予生产结构动力。在乡村振兴进程中,围绕"乡土性"带来的"当地感"和"历史感"所构成的乡土文化,在"改变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动力结构与动力形态"和"为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创造性提供动力源"两种"社会发展的文化生产力形态"中的表现,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理论折射和思想书写,创造出赋能乡村振兴的思想范式,充分释放出文化在守护乡村历史传续、回归乡村精神故乡、塑造乡村生活图景和促进乡村均衡发展方面的导向作用,并勾勒出乡村振兴的文化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17.
崔春 《江汉论坛》2012,(5):72-75
传统中国对乡村的治理是通过地方乡绅实现的。晚清以降,随着士绅的分化与消失,乡村政权式微,而国民党的政党下乡以失败告终。共产党通过组织建设、政治动员、革命与改造等方式实现了政党下乡的成功。但改革开放后,乡村政治出现了"内卷化"困境,许多农村基层政权组织日益蜕变为"赢利型经纪"。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时期,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应充分尊重基层民主发展的现实,切实推进农村基层组织体制改革,坚决而适度地矫正和去除行政化倾向,通过吸纳"乡土精英",动员和组织"新乡绅"力量,使党的意志真正被乡村社会和群众所接受,实现"政党下乡"到"政党在乡"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近代以来中国乡村治理的变迁是现代国家建构的内在逻辑使然。因此,运用现代国家建构这一理论框架透视中国乡村治理变迁的轨迹,既为了解中国乡村治理的真相提供了一个学理层面的窗口,同时对于当前探索中国乡村社会的有效治理模式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乡村治理经历了由政府单元主体治理到政府、市场二元主体治理的变迁。市场失灵理论、政府失灵理论、公民社会与治理理论为多元主体参与乡村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兰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践。为乡村治理主体多元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20.
转型社会中乡村精英的变迁与乡村社区治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代中国在整体上正处于一个深刻的社会转型过程中,这一转型对乡村社区的治理产生了重要影响,乡村精英的变迁是其突出表现。伴随整个社会的深刻转型,正确分析和研究影响乡村精英变迁的因素及其由此带来的影响,对于推进我国乡村社区治理的结构性转换和改革,建设乡村社区的政治文明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