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后金融危机时期,中日韩区域经济合作机制迈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中日韩三国签署国际投资协定,自由贸易区建设势在必行.本文基于较长时间跨度(1992-2011年)中日韩三国区域内贸易数据,研究三国区域内贸易总量和贸易产品结构,运用拓展贸易引力模型重点研究中日韩FTA贸易流量与发展潜力问题,实证研究结论对于加速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提升三国经贸合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根据层次分析法的原理和方法,利用系统工程的观点建立中日韩区域物流合作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确定评价矩阵以及影响因素的权重,建立评价等级,对中日韩区域物流合作进行综合评价,以验证其经济合理性。实证研究表明,中日韩区域物流合作综合评价结果良好,可为中日韩区域合作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受挫,区域经济合作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极大地促进了区域内各国自由贸易的发展。特别是东亚地区受到1997年金融危机的影响,加之北美和欧盟自由贸易区快速发展的刺激,使得区域合作步伐加快,东亚各国从中获取经济收益。然而各国的收益不尽相同,东盟是南南经济合作中的典范,中、日、韩与其构建的三个自由贸易区对三国贸易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文章基于引力模型对三个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扩大效应进行实证分析,比较分析影响三个自贸区贸易扩大效应的因素,从而为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构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试析国际金融危机下的中日韩金融合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将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中日韩三国加强经济金融合作,以应对由负面风险因素给区域经济的持续增长所带来的新挑战。研究结论表明:中日韩三国应该加强金融合作,构建中日韩间清算支付体系,谋求建立区域汇率稳定机制,建立"最后贷款人"机制的区域金融合作机制,创造有利于中日韩经济金融合作的宽松的政治环境。  相似文献   

5.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作为国际经贸秩序中的东亚方案,是对近年来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的有力回应,能为区域产业链恢复、融合、繁荣发展,全球自由贸易和世界经济的恢复性增长提供新动能。基于中日韩双边贸易、投资现状,结合RCEP中的具体条款,分析RCEP下中国、日本、韩国经贸合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研究三国经贸合作发展的路径。研究发现:RCEP下中日韩三国货物贸易结合度高,关税减让力度大,服务贸易和投资开放助推三国产业布局高度关联; 但是面临历史遗留问题、美国经济霸权的消极影响等诸多政治挑战。中日韩需要抓住RCEP签署的契机,利用RCEP的政策红利,扩大在贸易、服务、投资等领域的深度合作,以经贸合作方式化解政治分歧,增强互利互信,实现经济与政治的良性互动,提升三国社会总福祉水平,推动亚太区域向经济一体化发展迈进。  相似文献   

6.
区域物流网络系统通过基础设施完善、加强产业链协作、形成区域创新机制等促进经济增长极区域经济的不断增长。通过构建闽台物流网络系统,有利于突破闽台两地经济发展瓶颈、是两岸共同市场建立的必要环节、有利于推动区域产业升级。然而,闽台两地构建物流网络系统虽有一定的基础优势和机会,但也存在一定的劣势与威胁。闽台物流网络系统构建应该立足这些实际,长期规划,加强两地产业协作、完善基础设施、促进两地现代物流业合作,进行阶段性推进。  相似文献   

7.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通过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以谋取自身利益已成为各国的共识.中日韩三国毗邻而立,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层面,都反映出具有很强的合作基础.同时,中日韩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意义也突显出其必要性和紧迫性.而且,中日韩三国经济发展水平呈梯度性,基于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显著,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效果非常明显.中日韩区域经济一体化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只要三国能够充分认识到一体化的利益,做到有效让步,就有可能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这将极大地推进东亚经济一体化.  相似文献   

8.
中日韩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中日韩三国的必然选择.而贸易一体化又是经济一体化的基础和前提.阐述中日、中韩双边贸易的现状、问题和趋势,对中日韩贸易一体化的可行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运用改进的竞争合作模型对区域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之间的交互作用进行建模研究。探讨区域内物流产业的发展对其他行业的拉动与支持及其影响程度。旨在为区域物流的发展规则及区域内物流产业的政策支持与相关扶植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中日韩地理位置邻近,历史文化互相交融,近年来,三国贸易额从1999年的1300亿美元左右增长至2022年的近8000亿美元,三国在制造业领域的竞争性有所增强,在服务贸易领域有着较强的互补性。中日韩三国合作既推动了三方的贸易增长和经济发展,又带动了东北亚地区和全球贸易与经济增长。当前,全球产业链布局调整,传统经贸体系面临挑战,构建一套行之有效、公众普遍接受的纠纷解决机制,是保障国家间经贸合作发展的重要手段。中日韩三国之间加强法治交流,发展完善国际商事调解机制,形成诉讼、仲裁、调解、法律查明等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有助于公正、高效、便利地解决三国自由贸易过程中的各类商事纠纷。中日韩调解中心的建立旨在为RCEP、中日韩自由贸易做好基础设施建设,搭建中立、独立、专业的国际商事调解平台,为商事促进与纠纷调解提供便利,发挥中日韩调解中心与政府、法院、仲裁、商协会合作共建调解室的引领作用,更好服务三国企业解纷需求,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值2023年11月4日中日韩调解中心启动之际,我们邀请7位中日韩三国从事国际商事调解的理论与实务专家畅谈“中日韩国际商事纠纷与调解制度”,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东南亚国家经济贸易的便利性受各国之间物流协作的影响,基于世界银行发布的物流绩效指数(LPI),通过对比分析中国与沿线东南亚9个国家的物流绩效指数,利用Matlab分析工具的K means聚类分析法、SPSS中的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研究。研究认为,中国物流绩效水平相对于世界平均水平较高,东南亚国家物流绩效水平与中国差异较大,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海关效率低等问题影响着中国与各国之间的物流协作效率;为了改善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东南亚国家跨境物流协作中存在的短板,建议加强各国之间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加强云南、广西等与东南亚国家相邻省份的对外经济合作与开放,充分利用丝路基金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确保投资资金及时到位,设立自由贸易区来提高双边或多边国际贸易自由化程度,构建物流大数据信息平台和智能交通系统等,为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发展提供良好的跨境物流环境。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东北地区与日本、韩国邻近,是一个重要的开放地区,进出口贸易量很大。发挥东北地区优越的地缘优势,进一步促进东北亚各国的物流通道,使东北地区成为承接国际物流转移的重要枢纽,加强与日、韩等国在物流领域的合作,在振兴东北经济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东北区域物流业的发展,是振兴老东北工业基地的关键所在,也是东北地区经济走向世界的重要步骤。  相似文献   

13.
环渤海区域物流国际合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渤海地区目前所面临的竞争十分激烈,加快这一地区的区域物流国际合作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这一地区临近日韩东北亚经济圈,距离东北和华北也十分近,因此具有十分优越的物流优势,这些优势表现在:首先,具有地理资源优势,其次,具有交通优势,第三政策扶持优势,第四,辐射优势。但是,这一地区的物流发展却存在一些障碍,一个是区域性国际经济合作的结构性障碍,另一个是区域内经济合作开展不充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应该采取加强海港和空港物流合作,发展大型国际物流企业集团,加强基础性物流合作,加强发展区域物流措施的交流等措施。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经济发展、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物流需求、政府政策等五个维度构建了评价农村物流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进而利用2016年我国28个省级行政区的数据,对各地区农村物流发展水平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显示,我国农村物流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东部地区农村物流发展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地区,东、中、西呈现出依次递减态势;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差异对农村物流发展水平地区差异的贡献最大,人力资源水平地区差异的贡献也较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力资源水平是影响农村物流发展水平的两个关键因素;西部地区内部各省(市、自治区)之间的农村物流发展水平差异大,而东部、中部和东北地区的内部地区差异小.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物流活动的有效性,选取“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15个国家为样本,以世界银行公布的2010~2018年物流绩效指数为样本数据,采用DEA Malmquist指数方法对物流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动态评价。研究认为,从整体来看,15个沿线国家的整体物流效率水平发展不稳定,技术进步效率普遍偏低,综合效率的增减态势与物流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态势基本一致;从国别差异分析来看,结合历年LPI排名和物流效率值,将15个沿线国家按照物流绩效水平较高较低和全要素生产率态势较好较差划分为4个类别,得出每个类别国家的物流效率波动成因和发展趋势。研究表明,为改善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物流发展水平,应打造高效海关系统、强化与沿线国家的政策交流、充分发挥投资和技术支持的优势、加强国家之间的物流信息化合作等,提升国际贸易中的交易满意度和物流效率。  相似文献   

16.
在阐述新国际贸易格局下港口物流发展新特点的基础上,分析国际贸易新格局下港口物流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国际贸易新格局下港口物流发展模式的可行路径:(1)基于港口物流协同机制的港口物流有序竞合战略;(2)基于港口物流信息化运作模式的港口物流供应链整合战略;(3)基于低碳物流模式的港口物流增值服务战略等。  相似文献   

17.
物流能力的提升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构建包括物流人才、物流基础设施、物流产出规模、物流发展环境四个一级指标在内的区域物流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中国7个区域及其中20个省(市)的相关数据为样本,基于云概率优势关系(云PDR)方法进行评价,并据此从"综合水平-波动"和"投入-产出"两方面对样本分类。结果显示:在物流能力的水平和波动方面,各区域及省(市)差异显著,具有不同的驱动因素与薄弱环节,分属于积极的持续提升型、高效的持续提升型、低效的稳定发展型、低效的探索追赶型和保守落后型五种类型。因此,应结合不同地区所属类型的特征采取不同发展对策:物流发展处于保守落后型的区域应进一步加强物流发展意识、物流能力与发展水平相对平稳的区域应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物流发展相对活跃的区域应完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物流能力与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应提升物流投入产出比,推动区域物流能力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18.
环渤海区域是21世纪中国最具潜力和活力的经济增长区,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逐见端倪,港口群物流合作优势明显,但仍然存在较典型的竞争博弈和区域整合问题。要积极推进区域合作,关键在于创新合作机制,实现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融合,联盟发展,协同共赢。  相似文献   

19.
基于共生理论的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共生理论分析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共生关系,构建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互惠共生模型和发展协调的互惠共生模型,通过对模型均衡条件的稳定点进行解析,可以得出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共生发展的一些结论:1.物流产业和区域经济彼此促进的作用是明显的;2.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之间最大的不协调就是发展不同步,以致供需不对称;3.在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上,竞争与合作具有终端层面上的促进作用;4.在发展不协调的互惠共生模型中,合作的作用大于竞争的作用。由此提出了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