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杨泗信仰作为环洞庭湖流域民众的主要民间信仰形态,有其悠久的历史。笔者尝试运用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法,分析了传统时代和现代环境下杨泗信仰的身份合法性问题的流变历程。运用有关权威理论分析不同时代下影响权威建构的主要构成要件。最后对"民间信仰聚散"模式提出反思和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在甘肃省文县、四川省九寨沟县和平武县的白马藏区进行的田野调查为基础,对白马藏人民间山神信仰及三个村寨的傩舞祭神仪式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描述。研究发现,白马藏人的民间信仰是其内部认同和外部边界的重要标志。但是这种族群边界是群体的一种主观建构,其策略是强化与其他族群的文化差异,消弭族群内部的文化差异。这种主观建构的事例说明,群体边界是变动的,族群认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粤东地区三山国王信仰的起源、特征及其族群意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山国王是粤东地区一个重要且独特的神明,本文在田野调查和文献材料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粤东地区三山国王信仰的起源、神明形象、神明身份和信仰活动以及所反映出客家和潮汕族群意象的分野。  相似文献   

4.
我的人类学研究或经历大体分为三个阶段。早期是从事人类学学科建设,如设计人类学专业教学的框架,编写人类学的教材,和普及人类学知识的工作等;中期从1989年开始,我们开始注重汉族社会的田野调查;后来我的研究对象增加了,不仅研究包括闽南人、客家人在内的汉族民间文化,也研究畲族的文化,研究的问题有宗族组织的问题与民间信仰的问题,还有注重民俗问题的研究以及唯物主义的历史建构问题等。  相似文献   

5.
以六巷花蓝瑶社区为田野点,通过人类学田野调查来探究作为大传统文化代表的国家权力,在乡土民族社会变迁过程中的历史作用;调查发现,国家权力在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变迁上始终是最重要的政治性、经济性动力,地方族群文化在被纳入全国化、全球化过程中,受国家政治与经济因素的影响最为深远.  相似文献   

6.
和光翰  和少英 《民族学刊》2020,11(1):66-75, 136-138
金平傣族是一个跨中越边境而居的特殊族群,可细分为白傣、黑傣、普洱傣以及曼仗傣等四个亚族群。由于历史渊源、分布地域的不同以及社会文化的差异等原因,其信仰文化具有与其他地区的傣族不尽相同的特征。本文在长期深入细致的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金平傣族的多重信仰文化进行初步探析,认为金平傣族的信仰文化呈现出以民间信仰和南传佛教信仰为主、兼有道教文化以及儒家文化信仰的多重信仰文化的特色,这实际上是多种信仰文化长期交融与变迁的结果。这一结论有助于改变以往学界对傣族似为“全民信教”(信仰佛教)或“双重信仰”(民间信仰与佛教信仰)的简单化认识。  相似文献   

7.
1.001马成俊基于历史记忆的文化生产与族群建构1.006秦红增技术与文化的互为观照:科技人类学解读1.012祁进玉全球化与地方性:认同的全球化话语——基于同仁县“五屯”地区人类学田野调查的个案分析1.018索端智文化涵化与族群认同——青海河南蒙古族文化涵化问题研究1.023于鹏杰  相似文献   

8.
审美人类学是人类学和美学在当代学术背景上跨学科交融的产物.在全球化的条件下,民歌以及民族艺术的审美价值发生了重要的变化,通过田野调查的方法,对民族艺术及少数民族族群的审美经验作出人类学的解释对于美学学科的发展乃至文学学科的现代转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壮族的民间信仰与民俗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壮族的传统医药文化非常丰富,民间至今依然盛行与宗教信仰密切相关的“神药两解”的民俗医疗方法。笔者在田野调查中发现,壮族乡村的病人在积极寻求药物治疗的同时,还借助麽公、囊妹、道士等神职人员施行各种仪式来治病,且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本文拟从田野资料出发,借鉴医学人类学的相关理论,以目前壮族农村盛行的巫术与祝由疗法为例,来探讨壮族的民间信仰与民俗医疗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中国壮族、越南岱侬族的族群叙事将侬智高这一史实人物神圣化为英雄祖先与始祖神.文章选取中越边境的靖西安德乡和那坡念井村为田野点,通过对在中国壮族与越南岱侬族等族群中活态传承的侬智高信仰,分析地方社会如何将侬智高的历史记忆置放在古骆越族“祖先崇拜”的信仰结构中,并经过族群内部的神话叙事、祭祀仪式到公共性的社会展演等文化实践,重塑了独具地方性的历史真实.侬智高信仰成为壮族与岱侬族等中越跨境民族的族群记忆与家园遗产.  相似文献   

11.
调查报告以实地考察为依据,结合文献资料、历史遗迹,对贵德三屯的历史、民间信仰、风俗民情及地域文化特点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考述,并对其成因作了初步分析,由此勾勒出“贵德三屯”文化的形成、传承和变迁的历史轮廓。  相似文献   

12.
壮族人文始祖布洛陀信仰是以布洛陀为始祖神的壮族民间信仰。千百年来,以神话传说、典籍、仪式、心灵等多种方式在壮族民间传承,并深植于壮族传统文化和广大壮族民众心灵之中。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以布洛陀信仰为核心的布洛陀文化记忆链发生了断裂、松散、变迁或失忆。因此,在当前民族文化不断开放与交融的发展时期,有必要对布洛陀信仰进行重新审视和认识、研究与重建,以期其在增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维护边疆稳定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社会发展中民众的文化认同和仪式信仰,群体的生产劳作和民俗民风,以及他们婚姻家庭和人口再生产,都有文化变迁的历史脉络,这就需要文化的厚描.当文化遭遇国家治理和市场体系时,仅作仪式过程和民俗事象的描述和解释显然不够,必须要考量政治经济要素,注重物质关系的分析.而在特定的社会历史场境中解释多样性社会文化,区隔二者显然已经不合时宜,需要超越政治经济分析和文化解释的二元论困境.社会向前推进中的场景、历程和影响是一个融入政治经济文化法律道德宗教多种因素的杂糅,是一个立体多面的衣柜而不是随意拉取的抽屉.社会发展具有其独特的"整体生存伦理","整体生存伦理"又弥散于社会整体生活之中.新视角下社会发展应当重视整体融合,因为这是一个完整的生物性系统也是兼容并包的一片生态.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汉藏边界地区乐都县中坝藏族乡为个案,对当地汉族民间信仰中的主要神衹及其相关仪式进行了初步调查,期望引起更多人的关注。  相似文献   

15.
岷江上游羌族宗教信仰是多元混杂的,导致这种现象的产生,既有历史的因素,又有现实的因素.历史的因素可追溯到古羌人时代,从那里我们可寻羌族宗教信仰之渊源的一些踪迹;现实的因素可从羌族地处藏彝走廊,受汉藏文化影响的现状中去采撷一些实际的表现.本文拟就羌族原始宗教信仰中的藏文化因子,羌族天神信仰与藏族民间宗教信仰的渊源,羌族和藏族有关人类起源传说的相似与区分,羌族原始宗教信仰与佛教文化的糅合等方面对羌族宗教信仰与藏文化的关系作一较为深入的考察分析.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自然崇拜、始祖崇拜、师公教、娅汪女神四个研究专题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壮族民间信仰研究的已有成果,探讨了壮族民间信仰研究的独特价值,对比了壮族民间信仰研究与全国民间信仰研究在研究动态和研究取向上的差异,并将其视为今后研究的突破口,认为壮族民间信仰研究有以下发展趋向:继续深化对民间信仰"壮族模式"的研究、加强对壮族民间信仰复兴和再造的研究力度、注重对民间信仰仪式实践的考察;并认为多学科、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将会得到强化.  相似文献   

17.
在全球化进程加快的今天,曾被西方认为迷信和落后的东方民族民间信仰却日益升温,从而促进了民族民间始祖信仰的重构与发展。本文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就中国广西田阳布洛陀始祖信仰与越南富寿省雄王始祖信仰进行比较,旨在分析其始祖神的定义、重构的历程及背景等异同及其成因,从中发现各自民族民间信仰的特点和经验,吸收两国人民在保护、传承和重构民族民间传统始祖信仰的文明成果。  相似文献   

18.
乡野道教作为流布于乡野间的非宫观、非正统的道教形态,具有突出的俗用性质和亟待建构的研究体系。它表现出“隐而不灭,散而不亡”的特征,在未来将随民间信仰与民间风俗而传习、衍生与应用。  相似文献   

19.
广西那坡壮族民歌是在本民族文化土壤上盛开的艺术奇葩,它深深地扎根于当地的民俗文化环境之中,生产习俗、节日庆典、人生礼仪、民间信仰、交际娱乐等等民俗活动对那坡壮族民歌的生成、传承与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民间俗信与日常生活是互为表里的互融共生关系。俗信离不开生活,它是生活层面的信仰活动和文化现象,其必须以生活为基础和载体并服务于生活、以生活为终极指归;生活同样离不开俗信,俗信活动本身就是广大民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生活中需要俗信这种调节、制衡机制让人们更好地生活。生活属性和世俗功利目的是民间信仰的基本特质,而宗教精神惟有在生活层面上彰显和运作方成其为民间俗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