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中国文化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历史悠远 ,延绵不断 ,表现出极强的生命力 ;以伦理为中心 ,政治为本位 ,即伦理政治型文化 ;以儒、道文化为主体 ,其他文化作为补充的多元文化结构 ;具有明显的人文文化倾向 ;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文化和以“义利关系”为中心的文化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2.
宗法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本文针对国内学术界近年来在宗法文化研究中的错误倾向,进行了商榷和批评,论述了中国宗法制度从原始社会末期到近现代的发展规律和阶段,以及每个阶段的特点和社会影响,兼论了少数民族宗法和宗法封建关系的性质;本人在宗法文化教学及教学改革所取得的重要成就和先进经验;批判继承和改造宗法文化,是当前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伦理、政治为轴心的伦理型文化。本文试就传统伦理的若干特点谈谈浅见。 一 所谓中国传统伦理,是指中国历史上以农业经济为主干的经济结构为基础,以血缘宗法制度——家族本位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礼治秩序为核心的道德文化系统。它不仅绵延于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而且活生生地体现在传统与现实的道德生活中,成为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内脉。 以农为本的经济模式,决定了传统伦理是以土地为基础的人生方式。中国自古以农业立国,传统伦理以农业生产或农业经济为基础。在个体农业经济的土壤中孕育成长。为了在土地上发展农业生产,除了处理人  相似文献   

4.
周代礼乐文化经过先秦儒家的系统阐释,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资源。礼乐文化之"乐",古音读"洛""岳",二音分别出"喜乐""音乐"二义。而音乐本于人心之喜乐,又是人心之表象,还以陶铸人心为目标。因此,"乐"文化不只是关于音乐的文化,更是关于社会和谐和个人快乐的文化,其旨趣在喜乐,目的是"和同"。而"礼"的依据主要是人的理性,所维持的是区别社会等级的资源分配,故强调"辨异",其旨趣也包含喜乐。正如"音""乐"是"声"的高级形态,"喜""乐"则是"心"的和谐表达,如果概括为一种精神,那就是快乐精神。周代礼乐文化是为宗法政治服务的,为了保证这些分封诸侯服从周天子的权威,于是以宗法来确定等级名分,以礼乐来加强等级名分,使得在这一体制内的人们能够以喜乐之心接受宗法。由于宗法制度存在君主与贵族分权共治的政治结构,且周人保留有原始家族内部的民主遗风,有强烈的忧患意识,礼乐文化在配合宗法政治的实际运作中,既重视等级维护,又强调情感融通,因而可以培养出快乐精神。周代礼乐文化的快乐精神对后世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民众幻想有政治的王道乐土,始终不放弃对理想政治的追求,学者自觉修养乐学之心,形成中国学术的一大特色;中国文学受其影响,形成了特有的乐天风格。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伦理政治思想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是一种伦理型的政治思想。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这一传统和特点,是由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宗法等级制和“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结构决定的。这种伦理型的政治模式的确立经历了一个长期探索和选择的过程。“德治”是这种伦理政治思想的外化,它以“君德”为前提,以德治、德教和仁政爱民为基本内容,以贤人政治为实施。  相似文献   

6.
宗法制度是以父权和族权为特征的,包含有阶级对抗内容的一种宗族、家族制度。由于宋明理学家的推崇和设计,使宗法制度到宋代以后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明初方孝孺是一代名儒和谱学家,继承和发展了宋元的宗法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本文分析了方孝孺宗法思想产生的背景,详细评述了它的内容和主张,并试图通过分析其与政治思想的关系,探讨其内在本质。  相似文献   

7.
作为两种异质文化,儒佛在道德伦理、人生虚实和因果报应等方面存在着冲突,在长期的论争中,双方不断取长补短,共同发展.佛教在吸收了中国儒家的伦理思想后,逐渐成为中国化的佛教.儒学通过对佛教思想的吸纳,构建了儒学的本体论,为儒家"亲亲"、"仁民"、"爱物"、"等差"的伦理政治找到了形而上的根据.两者的成功结合,启示我们一方面不同文化思潮之间冲突与融合,可以促进人类文化的共同发展;另一方面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有利于本土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实现均衡阶层话语权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是社会和谐与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证。正处于转型期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话语权出现了严重的失衡,就政治文化而言,古代宗法礼治秩序与儒家伦理纲常的残存、当代马克思主义主体政治文化的信仰危机以及参与型政治文化的缺位,无疑构成了当代中国社会阶层话语权失衡的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9.
宗教把人的本质变成了幻想的现实性,因此宗教的存在就变成了经济和社会压力的异化象征。以政治型、伦理型、宗法型、世俗型为特征的中国传统文化,整体上明显缺少超越性。这种理性的文化特征和宗教意识的缺失,对古代失意文人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中国饮食的主要文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的农业文明,孕育了中国饮食的农耕、农本文化特征;道德本位的伦理型文化,使中国饮食文化具有了政治伦理、宗教伦理、社会礼俗等文化特质;贵和尚中,天人合一,五行相生相胜等文化精神,塑造了中国饮食和合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1.
陈华森  鄢英 《南都学坛》2006,26(5):119-123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是在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宗法制的社会结构,以及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政治意识形态基础上形成的,具有专制性、依附性、宗法性和人治性的特征。由于文化的传承性和发展的相对滞后性,在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过程中,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对政治意识文明建设、政治制度文明建设和政治行为文明建设的影响是正价值和负价值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2.
专制型领导文化的根源是封建专制主义,它严重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彻底肃清专制主义是提升领导文化的需要。传统文化、旧体制及世俗文化中的落后观念和不合理成分造成了文化困惑,摆脱文化困境,实现企业管理文化的转型是企业管理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3.
以高度集权的专制统治为核心的中国传统领导文化,反映在企业管理中就是专制型领导文化。任人唯亲、独断专行的家长式领导作风不仅表现在家族企业和乡镇企业中,也广泛存在于国有企业中。专制型领导文化的根源就是封建专制主义,它严重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彻底肃清专制主义是提升领导文化的需要。本文主要分析了来自传统文化、旧体制及世俗文化中落后观念和不合理成分造成的文化困惑,指出摆脱文化困境,实现企业管理文化的转型是企业管理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从以个体小农经济为特征的自然经济、以宗法等级制度为特征的组织结构、以封建官僚政治为特征的君主专制制度、以道德伦理为核心的儒家思想等角度 ,对中国古代德治存在的基础进行了分析和评价。指出 :特殊的背景赋予中性概念的德治以特殊的性质。在自然经济、宗法社会、封建君主专制、儒家伦理文化土壤中成长的古代德治不可避免地发生异化 ,最终落入君主一人专制的巢臼 ;当代德治与古代德治有着根本的不同  相似文献   

15.
农耕经济、专制政治和宗法社会结构是传统证据文化的社会基础,对传统证据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农耕经济的影响表现为:人们普遍具有毁证、伪证、匿证以及不愿作证的证据观念;证据制度简单且常历久不变;证据运用具有低科技化和经验性的特质。专制政治的影响表现为:证据制度、证据实践都以维护政治秩序和专制皇权作为根本价值取向,损害了司法正义的实现和证据权利的享有。宗法社会结构的影响表现为:影响传统证据文化的形态;制约着证据在建构案件事实的基础作用;形塑着传统证据文化的伦理性。  相似文献   

16.
宗法文化 ,是儒家文化的核心 ,也是一代唐诗的创作灵魂。尽管唐诗处在儒、道、佛三教合一的文化氛围之中 ,唐代诗人各有自身的文化宗尚 ,但其主导思想却是儒家文化。探讨儒家宗法文化对唐诗创作的深刻影响 ,有助于正确解释唐诗创作中许多鲜为人论的社会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7.
宗族政治文化在我国根深蒂固 ,对其进行改造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就当前而言 ,主要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坚持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改革和完善政治体制以及各级政治组织结构 ,加强法规建设 ;批判继承我国历史上的文化传统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8.
汉武帝通过加强中央君主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制度,推行中央集权的财经政策和官府垄断重要工商业的专制主义经济制度,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专制主义思想文化制度,确立了具有中国独特专制主义制度特色的制度模式——一体化专制制度。  相似文献   

19.
“重刑轻民”是中华法系有别于其他四大法系的鲜明特点之一。“重刑轻民”这一特点表现在立法上,是重视刑事法规的制定而忽视民事法规的制定;表现在法律适用上,是重视刑事诉讼而轻视民事诉讼以及民事制裁刑罚化等现象。通过法的本质对“重刑轻民”这一法律传统的成因进行深入分析就会发现:自然经济的主导地位和商品经济的落后是其根本的经济原因;维护君主统治与宗法等级制度是其现实的政治原因和社会原因;重农抑商政策是其直接的政策原因等。而这一传统也对我国现代的法律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一向作为专制主义政治体系和政治生活的牢固精神支柱和文化土壤发挥重要作用。它在 特定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条件下产生,形成和发展受地理条件、生产方式、社会政治结构及文化等因素影响。它的基本 特征表现为:伦理型的政治认知评价模式,大同社会的主要政治价值取向,权威主义人格的个体心理层面反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