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爱玲的艺术成就不仅在于她塑造了很多血肉丰满的具有独特中国特质的女性形象,还在于她对女性的认识达到了世界的高度。尽管张爱玲的女性意识表达不够系统,理论性不强,但却不失深刻和尖锐。她以自己特有的文学表达发出了和世界顶级女权主义者同样的声音,即"女人是后天形成的","婚姻是一种交易"等,可以说她对女性和婚姻本质的认识与波伏娃不谋而合,而她这种深刻性正是赋予她短暂的艺术生命永恒的艺术魅力的根本所在。她的出现和存在本身也就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传奇。  相似文献   

2.
五四运动的影响和作家童年的创伤性体验让张爱玲的作品中有着独特鲜明的女性意识。她用苍凉老辣的笔触构筑了一个独特的"女性世界",采用对照的写法,以女人的强悍来对照男人的懦弱,其作品表现出来的"强女人,弱男人"模式体现了张爱玲强烈的男性批判意识,是她的女性主体意识的外化。  相似文献   

3.
张爱玲在《色·戒》中以女性特有的关照方式和性别感切入所生活时代的女性生活的内核,表现了非常态下女人的常态,呈现出其独特的女性意识;李安在电影《色·戒》中展示了张爱玲小说的女性觉醒的状态,从女性话语权的取得、女性爱情观对价值观的解构、女性生活方式对女性心理的暗示三个层面继承了张爱玲小说的女性意识,又从女性与男性的性爱观、传统道德观对女性的束缚、男性人性与女性人性的区别实现了男性意识与女性意识的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有着冷眼观世的孤高和略带神经质的艺术敏感,因此她能冷静而真实地走进女人生命深处,成为"五四"女性神话的颠覆者和解构者.她冷峻地写出了男权社会女人的生存实态,把女人的故事从天上拉回人间,向世人挖掘展示这样一群不被主流社会正视满心只想着维护自己身心利益的普通人.张爱玲在她的小说中塑造了"坚守传统职业的女结婚员们"、"寻找自我意识的新女性"、"不停挣扎的英雄"等形象,这些女性的生活状态不再有神的虚幻光圈.  相似文献   

5.
《传奇》的错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玲的《传奇》在四十年代中国的出现,有很大的突发性,是一个“奇迹”。张爱玲所建构的文本语境明显区别于四十年代“左翼”与“右翼”文学中的意识形态色彩,她力图揭示的是战争环境中原生形态的生存境遇,以及女性生活的真实世界。她从一个女性的独特体验和内心感受出发,形成了另一种非意识形态的边缘性话语方式。她说:“像恋爱结婚生老病死,这一类颇为普遍的现象,都可以从无数各各不同的观点来写,一辈子也写不完。”①这便使张爱玲对人性中凡俗与很琐一面的展示,达到了现代文学中少有先例的深度。也正是因为《传奇》展现的是淡…  相似文献   

6.
论张爱玲的女性意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爱玲具有成熟深刻的女性意识,她对男女平等的思考建立在关于女性存在的终极意义的基础上,即女性应在真正意义上达到男女平等。围绕女性存在的终极理想,她思考女性存在的意义,认为女性存在价值即女性本质———一种具有神的同情、慈悲、了解、安息等特点的女性原则,具备这种神性的女性本质者才是真正可爱而健康合理的女性。男权社会造成了女性本质的异化与失落,女性独立生存价值被男权意识遮蔽而生存处境艰难卑下。而女性骨子里深深浸淫的自甘依附男性,以男性为中心为世界的奴性意识、病弱心理及奴性性格,则成为阻碍女性自身发展的内因。女性尽早挣脱历史的文化的心理的男权传统牢笼,结束非人、非女人的女奴心狱生活,才可能成为自由自主的女性优美自在的生存。她的小说通过描写一个个女性婚恋生活的不幸和她们安于不幸、不思反抗的悲凉故事,表达了她对“女奴”灵魂的痛苦拷问和对民族文化心理的痛切反思。正是这种成熟而深刻的女性意识,使张爱玲作品具有识读社会进化和女性解放程度的镜子的意义与价值,并获得现代文学史和现代女性文学史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历史位置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在<色·戒>中以女性特有的关照方式和性别感切入所生活时代的女性生活的内核,表现了非常态下女人的常态,呈现出其独特的女性意识;李安在电影<色·戒>中展示了张爱玲小说的女性觉醒的状态,从女性话语权的取得、女性爱情观对价值观的解构、女性生活方式对女性心理的暗示三个层面继承了张爱玲小说的女性意识,又从女性与男性的性爱观、传统道德观对女性的束缚、男性人性与女性人性的区别实现了男性意识与女性意识的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8.
冰心和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分别是“美”与“丑”的典型。冰心以审美为参照系,展示女性健康的人性,塑造了“爱”与“美”的群像;张爱玲以“审丑”为切入点,剖析女性畸变的心态。她笔下的女性终身束缚着“奴性意识”的枷锁,丢了人格甚至丧失了人性。作家的社会经历和文化背景,营造了自己独特的生活审视特征。基于各自生活阅历的差异,冰心笔下的人物纯洁、典丽;张爱玲笔下的人物凄苍,丑陋。但是,不论“贤淑”还是“丑陋”,都是时代生活的某一个方面的“真实”,都是为了人们的觉醒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本质上不属于“女性主义”作家。她以女人的细腻和敏感描写世界,更是以女人对女人的刻毒来写女人。她笔下的女人只会使人替她们感到悲哀,却无法让人喜欢她们。她笔下女性命运的悲惨,虽然也有男人、社会、礼教的因素,但更多的是自己虚荣、自私、小心眼儿、软弱、嫉妒、自制力差、庸俗势利等劣性造成的。她的作品全没有“女性意识”的因子,更没有把“女性解放”之类的“女性意识”作为作品的主旨。  相似文献   

10.
李新刚 《可乐》2010,(10):23-23
张爱玲很有服装设计天分,只是她的文学光芒太盛,将这一优势掩盖了。张爱玲在文章中自述:"自小就渴望长大,能抹上鲜红鲜红的口红,穿上有网眼的黑色丝袜!"因为家庭的变故,少年的张爱玲失去了衣着光艳的条件,一件穿了很久的暗红色旧棉袍,使她感到多年难以平息的"憎恨与羞耻"。"成为一个艳丽动人的女人",这种渴望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她成名以后,淋漓尽致地流露出来。  相似文献   

11.
鲁迅以一个政治家的姿态,以文学为武器从事着对旧文化的批判和国民启蒙工作;张爱玲是一个带有自由气息的作家,她以自己的风格和方式继续着五四以来的启蒙话语,关注女性命运.本文对二人小说中对女性命运的关注作一比较.  相似文献   

12.
“鸟”本性向往自由却飘忽不定,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尤其是处在有形无形的笼子中,这种特性使张爱玲频频将“鸟”的形象与自己笔下的女性暗合。张爱玲作品中对如“鸟”一样的女性命运的深刻体悟,既是自身生活经历和感情体验的一种回味与表达,也显示出她对女人的哀矜和同情,对人生的无奈和无法把握自己命运的生命理念。  相似文献   

13.
《金锁记》是旷世才女张爱玲的一部挖掘、探究女性人性的作品。张爱玲虽然只着墨一家人的生活,但20世纪上半期国人的精神岁月却在这里聚焦。曹七巧则是这里的焦点,她是张爱玲以非凡的艺术魅力塑造的一个因爱的失落和情欲的无法满足而泯灭自我、泯灭人性的女阿Q形象。张爱玲揭示了社会文化环境对人的情欲的束缚和压抑,并发现了人性的自私与丑恶才是毁灭一切的根源的“女性原罪”意识。  相似文献   

14.
以“才女”命名张爱玲,易将对张爱玲的定位引入误区。张爱玲与传统意义上“才女”迥然有别。将张爱玲纳入“才女”之列,等于湮没了张的思想独特性,她不是一个仅凭才情和禀赋从事写作的“才女”,而是具有强烈自觉意识和现代感的自由作家,这与传统意义上的“才女”不同,更与性别无关,却与人格的完整独立和思想的健康深刻有关。以“才女”命名张爱玲,一方面是文学研究中炒作作家经历身世恶习的结果,另一方面反映了研究者对张爱玲认识的肤浅,同时,亦折射出读者尤其是“张迷”们迷张的盲目性。  相似文献   

15.
40年代的中国文坛上,丁玲的强女人赞歌,萧红的苦女人悲歌,张爱玲的俗女人挽歌在反映女性生活、表达女性情感方面同中有异、各有千秋。  相似文献   

16.
传说夏娃偷食智慧树上的禁果后,发现了自己生存的本真,义无反顾地走出了伊甸园。而中国的“夏娃”却从“五四”新文化中汲取理性启蒙的乳汁,打破了封建父权的禁锢,发现自己作为“人”的价值和尊严。当她们把“女人也是人”这一自我精神价值的分辨确认以文学的形式进行表述时,中国文坛就涌现了张爱玲、陈衡哲、冰心等一大批女性作家,宣告了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诞生。在理性之光的照耀下,现代女性勇敢地冲出家门,开始了对“人”的浪漫憧憬。可是,她们很快就陷入了困境,由于女人挺直的身躯无法得到男性的认同,夏娃们走出伊甸园却无路…  相似文献   

17.
张爱玲的特殊经历、阅历和人生观,促成她以冷漠的态度俯视女性人生,她通过女性在亲属、亲子、两性三种关系中表现的书写,凸现了女性生活世界的荒寒。因而,她笔下的女性陷于漂泊与孤独的精神状态。这对"五四"以来倡导的博爱的传统是一种反讽。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初中国文学中的女性主体意识已初步觉醒。张爱玲作为独具特色的女性主义作家 ,她的女性意识主要表现在对男性形象的颠覆上。在否定男性形象的同时 ,她又对女性形象进行了独特的反思与批判 ,透露出一种强烈的自救意识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是中国文学中的女性意识不断觉醒的年代.张爱玲就是一位女性意识极强的作家,她的文学创作中就呈现出一种真正的女性化写作的风貌.张爱玲女性意识成因中的环境因素和心理因素,张爱玲文学创作中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20.
安德森的《森林之死》在格兰姆斯家的女人“喂”的行动中发现了一个没有符号的世界,同时也发现了现存文明的有限性。他在女主人公死亡时刻展现的美,成为男权视界中孤寂的独白霸权阴影里的自虐体验。“美”是一件残酷无情的达尔文主义的言词祭品。张爱玲的《花凋》以女性体验突入男权话语网络,“借语”是她的话语呈现方式,而无言的缄默——失语症,则是女性文学存在的本真状态。对女性境遇的阐发必须由她们自己来提出,发出自己的声响,证明自己的存在,“美”的证词将会在女性话语的辉映下显现历史的残酷与孤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