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鲁迅作品有其独特的用色特征。黑白的律动是鲁迅作品的色彩基调。黑色突出表现在通过一组黑色人物和夜的描写,渲染一种黑的心理氛围;白色主要表现在对人物肖像和天气的描写;彩色主要用于对童年生活和梦境的描写。这种色彩选择与鲁迅所处的社会现实以及他的艺术倾向、个性心理、艺术传承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2.
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的一生,写得最多的是杂文。他创作的小说,数量并不太多,然而,这些小说思想极为深刻,艺术十分完美。它是中国文学创作宝库中重要的财富,也是世界文库中不可多得的瑰宝。鲁迅在小说创作中,拥熟地运用了肖像、心理、动作、语言等多种描写技法。有时,从生活中提炼出一、两个传神的细节,一个个鲜活的、血肉丰满、个性鲜明的典型人物,立刻跃然纸上,铭刻在读者心里。一、运用多种笔法描写人物肖像鲁迅在他的小说中,描写人物肖像时,或简笔勾勒、或工笔描绘、或用漫画笔法写出人物的音容笑貌、衣着打扮、神情体态,…  相似文献   

3.
“人物底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的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样做。”这是恩格斯对行动描写在表现人物性格方面重要作用的高度概括。这里所说的“怎么样做”,就是指人物行动描写而言。 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在他小说创作的人物塑造中,很重视人物行动的描写。他不仅在描写人物做些什么的时候竭力地表现他怎样做,而且还深刻地揭示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不那样做?以挖掘人物每一个具有性格化的特征性行动,产生和形成的生活来源和社会根因。  相似文献   

4.
心理描写是指对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内心活动的描写,直接揭示人物精神世界和思想活动。深刻、生动的心理描写,能充分揭示人物的内心境界,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开掘作品的思想,深化作品的主题。鉴于此,我们应该掌握心理描写的方法,下面结合课文,谈谈几种典型的心理描写方法。一、直接揭示人物思想活动和精神状态直接描写就是直接客观地对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描写,以揭示出人物言论和行动的思想基础,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从而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更加完整丰满。这种方法有较大的描写范围,运用也较灵活。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管营让林冲去接…  相似文献   

5.
在较早一部成功作品<远离尘嚣>中,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不仅从人物的外部冲突入手,而且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努力挖掘无意识领域的心理活动.他成功展示了小说中博尔伍德在自我压抑后,心理走向失衡,直至最终分裂的发展过程,并且尝试地运用了描写梦幻的心理描写方法,显示他对人物复杂多变的精神状态非凡的洞察力和理解力.  相似文献   

6.
<正> 真切细微的心理描写是沈从文小说创作的特色.他的小说不追求人物外在行为和故事情节的生动性与完整性,而注意刻划人物内在心灵的特征,表现心灵世界的丰富性,心理描写的深化、外化和虚化是他的小说在心理描写技巧上的突出特点.所谓心理描写的深化,是指把心理活动的描写深化到人物意识活动的领域,通过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显示人物内心深处的意识冲突.所谓心理描写的外化,即描写心理活动在外在事物上的反射,通过人物外在言  相似文献   

7.
现在,许多学生不善于进行细节描写,致使笔下的人物不够生动,缺少个性。本文旨在介绍几种把心理和动作写细的方法,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人物的描写。  相似文献   

8.
文学创作中的人物心理描写,是揭示人物内在精神世界的重要艺术手段。它与肖象、行动和语言三种描写手段,互相配合,互为表理,共同为塑造真实生动和丰富完美的典型人物形象而服务。 心理描写在外国文学中叫做心理分析,这是专指作者(或叙述人)对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剖析而言的。在我国古典小说的人物描写中,没有如外国小说那样的人物心理分析、而常常是借助于对人物的外形和人物所处的外在环境(即景物)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和状态。  相似文献   

9.
用动物作人物的心理象征--海明威小说的一大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叙事艺术”大师海明威在作品中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和情感欲望时往往不是直接描写人物的心理感受 ,而是借用动物来间接地描写。这种用动物作人物的心理象征的写法 ,既进一步丰富了他笔下的人物性格 ,又给读者提供了一个中介 ,使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与之相联系的人物的心理历程  相似文献   

10.
《史记》描写人物,注意反映人物内心的喜怒爱憎和行动的思想依据,表现出人物感情的变化和思想矛盾斗争的历程。它能把人物心理描写自然融入叙事之中,善用细微的动作和精美的语言反映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心理活动,也能以人物独白的方式来倾诉其心灵情感,从而真实深刻地展现出人物的内心世界。书中写项羽迷信武力、李斯内心独白和韩信不忍叛汉等,都写得细致生动、相当成功。  相似文献   

11.
文学创作中的人物肖象描写,一般包括人物的面容、神态、形体和服饰等等方面。它是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段。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在他的小说人物肖象描写中,表现出超绝的艺术腕力,显示了卓越的艺术才能,达到了高度的艺术造诣。 纵观鲁迅《呐喊》和《彷徨》两个小说集的小说,从人物肖象描写的角度分析,可以归纳出三种写作手法。  相似文献   

12.
施蛰存与施尼茨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比较研究施蛰存与施尼茨勒之间的影响关系,指出:施蛰存在二重人格描写、变态心理描写、意识描写技巧等方面受到施尼茨勒作品的影响;在接受其影响同时进行主体选择和超越,这表现在:人物的意识流动更加单纯集中,传统小说的故事情节结构更为鲜明生动,摈弃了施尼茨勒对人物心理近似于“病史”、“病历”的描写方法,从而更具艺术性。  相似文献   

13.
鲁迅是最早接受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的中国现代作家。他不仅翻译了深受弗洛伊德影响的厨川白村的理论专著《苦闷的象征》,而且将心理分析运用于小说创作中。鲁迅一方面用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分析揭露封建卫道士的伪善,撕破四铭、高老夫子等正人君子的外套;一方面用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挖掘各色人物灵魂深处的潜意识和隐意识;同时,鲁迅也更深刻地解剖自己。他的小说,是中国现代最早的心理分析小说。  相似文献   

14.
1 鲁迅曾经说,他的杂文时常做着“显微镜的工作,也照秽水,也看浓汁,有时研究淋菌,有时解剖苍蝇”。这自然是一种比喻的说法。他的“研究”与“解剖”,是针对着社会、针对着人的灵魂的。其实,这不仅是他的杂文的特点,他的小说和散文,也莫不如此。对社会的针砭总是离不开对人的灵魂的病状的揭露与分析的。普列汉诺夫曾指出,要了解社会,只掌握它的经济是不够的,还必须“从经济进而研究社会心理”。在鲁迅的散文中,有许多篇章正是以揭示和描写社会心理见长而具有非凡价值的。  相似文献   

15.
鲁迅一直倡导科学精神,主张吸收西方科学理念以对中国传统巫文化心理进行"祛魅"。但鲁迅是从社会思想解放的维度来看待巫文化的弊端,因此他的文化"祛魅"观和西方宗教改革家路德的理念不尽相同。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的深刻体验,鲁迅与中国巫文化既激烈冲突又复杂纠缠,他在作品中生动地刻画了这一惊心动魄的精神之战。  相似文献   

16.
在现代作家中,鲁迅最早在小说中运用性心理分析,施蛰存则直接将弗洛伊德的理论移植到作品中;鲁迅借心理分析揭露人物虚伪,表现了更多的社会内容,施蛰存则更多地表现了其本能力量.  相似文献   

17.
鲁迅小说描写人物外在特征的传统性主要表现在采用传统的白描手法及去粉饰的净化修辞方面。它既与中国传统小说有一致性,同时又有自己个性化的魅力。鲁迅描写人物外在特征的创造性主要表现为:从对人物外在特征“不变”及“静态”的描写,转向对人物外在特征“变化”及“动态”的描写 从对人物眼睛“形”的描写,转向对人物眼睛“神”的刻画。在描写人物外在特征“变化”的过程中,鲁迅小说还分别采用了“对比”、“同时性勾勒”及“追溯性”三种不同的方式,不仅有效地描写出人物外在特征的变化,而且更深化了对人物外在特征的描写。  相似文献   

18.
画像笔法是刻画和塑造人物形象的一种技法。人物形象是否鲜明生动是衡量作文好坏的重要标志。而同学们的作文(包括每年的中考作文)很多都没能刻画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画像笔法的基本方法是人物描写,以表现人物的性格。一、以传神的细节刻画人。细节描写是具体表现事物特征的重要手段。一个人做了什么以及怎么做的,都表现在他的言谈、举止、神情心态之中,必须着力写好这方面的细节,读者才能确切地感知他的个性。换句话说,细节描写是把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的某些细小处放大,加以细致地描绘。例如,魏巍的《我的老师》中的一个细节…  相似文献   

19.
寓意深刻 栩栩如生——谈《蝇王》的人物形象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威廉·戈尔丁在其小说《蝇王》中采用了别具一格的人物塑造方法。首先,他将象征与写实手法有机结合,创造了一系列既体现抽象概念,又有血有肉,真实可信的人物形象。其次,他在人物之间与人物的自身言行之间做了对比描写,从而更加鲜明生动地表现了这些人物的性格特征。同时,他故意先将书中学童的年龄订得很小,然后又在部分章节中将他们按年龄大得多的人物进行刻画,从而一方面强调了人性本恶的主题,另一方面又在展示人物内心世界时获得了充分的表现余地。此外,为探索和揭示人性中深层次最本质的东西,戈尔丁运用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并以此展示了人在失去超我的控制后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初 ,王蒙在小说创作中对西方现代主义的“意识流”手法进行了尝试 ,他把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聚集在人物心灵世界的塑造上 ,着意于心理描写 ,剖析人物的精神世界 ;结构作品时 ,采用心理结构艺术和方式 ,即以心理过程为小说的发展线索 ;其作品主题表现出多义、丰富与朦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