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北宋庆历、嘉佑时期,馆阁与学士院聚集了一批优秀的文学才士。欧阳修作为由馆职到词臣的著名文臣和文坛盟主,继景德杨亿、钱惟演、晏殊等馆职学士之后,与苏舜钦、梅尧臣等共同完成诗风的新变。由贡举锁院产生的唱和诗集《礼部唱和集》,成为馆职词臣学士诗人群唱和的典范。  相似文献   

2.
陈子龙《湘真阁存稿》和《倡和诗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子龙是明末清初云间词派的重要人物。他的《湘真阁存稿》作于甲申国变之后,是一部唱和之作,收在与其他五位云间友朋的唱和总集———《倡和诗馀》中。本文拟将陈子龙《湘真阁存稿》与其他词人的唱和词作对比分析,从词的意象、闺情词、咏物词三方面入手,研究其表现的共同倾向和相互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饶宗颐初纂、张璋总纂的《全明词》已由中华书局2004年出版,这是词学界企盼已久的一部重要文献。笔者近来研究《支机集》时检阅了该书所收相关词人词作,发现错讹若干,兹列于下:一、蒋守太与曾策属同一人《全明词》第六册第2895、2896页分别收蒋守太词二首、曾策词二首。误,二人实同为一人。蒋守太,字曾策,江南华亭(今上海松江)人,系蒋平阶长子。明亡后,蒋平阶与弟子周积贤、沈亿年寓居嘉兴,师弟三人时相唱和,结有《支机集》。时蒋守太随父同寓嘉兴,也同有唱和之词。所存四首词中,即有和父之词二首,其余二词则分别与周积贤、沈亿年唱和。故《…  相似文献   

4.
《生查子·元夕》词的作者是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查子·元夕》词: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这是一首回忆去年元宵之夜,与情人约会的词。写得一往情深,婉曲绵长。前后对比,明白如话。颇有民歌风味。这首词的作者是谁?一说欧阳修,一说朱淑真,一说秦少游,也有说李清照的。就解放后所出版的著述看来,仍存二说:定为欧阳修作的有龙榆生的《唐宋名家词选》,胡云翼的《宋词选》,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李庆甲校勘《词综》云:“此词系欧阳修作,见《欧阳文忠公近体乐府》卷一。” 定为朱淑真作的有夏承焘盛静霞的《唐宋词选》,胡云翼的《唐宋词一百首》。黄公渚的《欧阳修词选译》,未录此词,或是不够选入标准;或是采取慎重态度;或是兼而有之。  相似文献   

5.
从南宋孝宗淳熙十五年(公元1188年)开始,辛弃疾与陈亮两位词人先后唱和《贺新郎》词六阕。这六阕词,虽然共同表达了两人之间的友情和爱国情怀,但不论是用语还是内容、总体气魄等方面,都有着鲜明的个人风格差异。本文即将通过辛、陈的《贺新郎》六阕唱和艺术分析,对比本次唱和两位词家艺术风格的异同,并力求进而分析其原因之所在。  相似文献   

6.
《醉翁亭记》与北宋中期的文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醉翁亭记》不仅只是一篇优秀的散文,它的意义在于影响了从庆历到嘉年间的北宋中期的文学:包括诗和词的三种文体,并将音乐、书法与文学联系在一起;引发一时的名公巨卿、文坛翘楚如宋祁、富弼、王安石、苏轼及苏门学士的文学见解;从《醉翁亭记》的传播与接受又可以窥见欧阳修主盟的北宋中期文坛文人唱和交游的基本类型。  相似文献   

7.
论欧阳修在词史上的承前启后作用黄信德欧阳修是一位著名的词人。《六一词》和《醉翁琴趣外编》共收入他的词241首,在两宋词人中,是存词较多的一位。对欧词的评价,长期以来,人们往往以“仍袭花间余风”或“多承南唐余绪”、“酷似冯延巴”论之,而对他在词的领域里...  相似文献   

8.
东坡词初论     
北宋中叶以前的词受晚唐五代词风的影响,虽然亦有清俊之作,却仍以绮婉细丽为宗。其重要的原因在于当时弄笔的士大夫对词的看法与诗不同。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人物欧阳修,主盟文坛,崇古尊韩,极力反对骈丽轻浮的文风。他主张诗文创作应该反映现实生活,如他在《赠杜默》诗里所述:“饥荒与愁苦,道路日以盈;子盍引其吭,发声通下情。”但是对于词,欧阳修却有另外的看法,他在《西湖念语》序言中说到:“并游或结于良朋,乘兴有时而独往。……因翻旧曲之辞,写以新声之调。敢陈薄技,聊佐清欢。”可见他倚声填词,是为了流连山水,娱宾遣兴。欧阳修的词虽然不乏情致清秀浑成之作,但囿于诗庄词媚的看法,他的词仍大多是写儿女之情。这说明欧阳修也还不能把诗文革新的精神扩展到词的领域。宋的统一,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繁荣。所谓:“中原息兵,汴京繁庶,歌台舞榭竞赌新声”(《能改斋漫录》),《宋史·乐志》也说:“民间作新声者甚众”。受民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乐府遗音》及《夫机余锦》中所收瞿佑词为研究对象,从元明文化转型角度阐释了瞿佑词风。指出元末和平时期瞿词多自信;及至战乱,词亦慷慨;明初多在仕与隐之间徘徊;谪居保安,词多感伤之作。本文首次剖析了由于文化嬗变而导致词人的不同心态,以及由此而形成的词风。  相似文献   

10.
对于《词综》的编撰、《浙西六家词》的刊刻、拟补题唱和的发生与浙西称派之间所存在的关系,本文认为,康熙十二年,朱彝尊舍馆京师宣武门编辑《词综》是浙派形成的重要起点,康熙十七年,《词综》的编撰竣工标志着浙派正式形成。《浙西六家词》的刊刻成书是在编撰《词综》的影响下发生的,只是浙派部分成员作品的结集,成书有一定的偶然性,它既无尊体意识、也未提出词学主张,不具备一部词选的功能,不能作为浙派树帜的标志。《乐府补题》集中体现了浙派醇雅的词学追求,拟补题唱和正是在浙派词学追求影响下发生的,主要是词学内部因素运动的结果,不能简单地将拟补题唱和与浙派后期脱离现实的咏物词风等同起来,也不能一般性地将拟补题唱和看作是浙派形成的标志。  相似文献   

11.
2007年为欧阳修诞辰1000周年.通过对欧阳修夷陵诗文和相关资料的研究,从调整心态、躬亲政务、体恤民疾、心系时政、志夷风俗、谈文论道、整理旧史、研究经学和幕友唱和等九个方面,对欧阳修贬谪夷陵的作为进行了梳理,从而回答了"庐陵事业起夷陵"的缘由.  相似文献   

12.
<千秋雅调>,是清初一部著名唱和词集.王晫50寿辰,赋<千秋岁·初度感怀>,有214位词人参与唱和.寿主王晫与唱和词人多为江南隐逸之士,他们的唱和词中,体现了隐逸生命精神,<千秋雅调>足以证明.清初江南存在一个隐逸群体,当时的隐逸风气十分盛行,这主要是由清初政治现实和江南独特的生活背景两方面因素造成的.  相似文献   

13.
北宋初年,词人寥寥。其著者唯王禹、寇准、潘阆、林逋数人。他们的词作不多,风格也各不一样。王词清隽,寇词豪壮,潘词飘洒,林词澄淡,都与《花间》、南唐的婉约词风不同。在宋初词人中,真能接《花间》、南唐婉约词之绪者,应首推晏殊。而继其踵者,为欧阳修、晏几道等。晏殊诗学西昆;词学冯延巳。刘熙载《词概》云:“冯延已词,同叔(晏殊)得其俊,欧阳水叔(修)得其深。”冯煦《宋六十家词选例言》云:“文忠(欧阳修)家庐陵,而元献(晏殊)家临川,词家遂有西江一派。”在西江词派中最具婉约风神的词人、词作,我以为是晏殊的…  相似文献   

14.
关于《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主旨 ,历来议论纷纭 ,甚至出现“悲观论”和“爱国颂歌论”的尖锐对立。细析之 ,皆有偏颇臆断而不察其创作思想、创作背景之失。词以战争和英雄业绩为主线 ,则其主旨发之于军事见地和意愿。分析苏轼的政治思想特别是强兵思想 ,正视当时的政治、军事背景和苏轼的处境、心态 ,才能真正明白该词的主旨  相似文献   

15.
秦现《淮海词》历来被视为词家正音,其词结句含蓄蕴藉,意境深远,自成风格。通过对《淮海词》结句之层层分析,探求秦现对二晏、欧阳修、柳永、苏轼等人兼收并蓄的踪迹,建构起秦现词独特的艺术人格。  相似文献   

16.
欧阳修主张探求《诗》本义,但《诗本义》并非全是《诗》本义。《诗本义》的许多解说很精彩,但也有不少解说值得商榷。学者过多关注《诗本义》疑古惑传的开创性、人情解《诗》的独特性、求《诗》本义的合理性,而较少关注它解说《诗》本义的错误。《诗本义》错解《诗》本义,表现在三方面:一是《诗经》传注本不误,欧阳修反对其不当批驳;二是欧阳修以人情解《诗》,“人情”却并非总是合理;三是欧阳修过分探求圣人之志,妨碍了他对文本的正确解读。宋代林光朝称《诗本义》“于义未稳”,却被视作讲学者的一面之词,致使《诗本义》解《诗》本义之不足被忽视。  相似文献   

17.
《欧阳文忠公集》中的10卷《书简》是以个人大量书信命名《书简》的首次结集,是欧阳修漫长而又曲折的心路历程的真切写照,也是欧阳修辛勤而又感人的创作活动的珍贵实录。欧阳修《书简》之文具有篇幅短小、落笔随性、涉事琐细、言及私密、情悰显露、较多短句与口语等特点。阅读这些书简,能加深我们对欧阳修人格、文学及多方面学术成就的进一步了解。这些近千年前的珍贵书简,也让我们深切地理解欧阳修能成为影响深远的一代文宗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评论》、《人间词甲稿·序》、《文学小言十七则》、《屈子文学之精神》、《人间词乙稿·序》、《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与《人间词话》有着内在的联系,显示每一重要理论的初步提出到最后成熟的轨迹艺术理论不断产生质的飞跃。他逐渐改变简单化,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特质,在中西文化交汇中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19.
清人王鹏运所辑《四印斋所刻词》,有《南宋四名臣词》一卷。包括赵鼎《得全居士词》、李光《庄简词》、李纲《梁溪词》和胡铨《澹阉长短句》。应该说:王鹏运将此四公之词合编是十分恰当的。因为,从时间上说,四公都生于北宋与南宋之交;从政治态度上说,  相似文献   

20.
<正> 欧阳修有一首《蝶恋花》词,抒写深闺女子思念爱人的孤寂之情,开头两句是“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巾帼词杰李清照读了以后,引起共鸣,诱发词兴。她在《临江仙 并序》中写道:“欧阳公作《蝶恋花》,有‘深深深几许’之句,予酷爱之。用其语作‘庭院深深’,数阅,其声即旧《临江仙》也。”就这一阕词来看,开头两句为“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一经比照就不言而喻,即令卓然一家的李清照,在写作过程中对前人也借鉴仿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