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众所周知特征函数是研究随机变量分布的重要工具.关于随机变量的独立性与特征函数有这样一个重要性质:如果随机变量X1、X2…Xn相互独立,则有:即n个相互独立的随机变量的和的特征函数等于它们的特征函数的乘积.然而,这一性质的还并不成立.即是说,尽管若干个随机变量和的特征函数等于它们的特征函数的乘积,但是这些随机变量不互相独立.今举出例子如下:例一:设二维随机变量(X,Y)的联合密度函数为试证明:X+Y的特征函数等于X、Y的特征函数的乘积,但是X与Y并不相互独立.证第一步,我们从联合分布的密度函数求出X、Y的边…  相似文献   

2.
反断句是一种在对话中使用的反问句.它的具体句义(还不是X=就是X;还不是X=实际上是X;还不是X=当然/必然是X)受制于其所处的句法框架,且由于它在对某一对象进行断定的同时否定与其句义相关的逆命题,而这一逆命题通常是对话方的某种观点,因此常被用来反驳某人的观点或看法.  相似文献   

3.
本文探讨了区间数据情况下,随机变量(X,Y),其中X∈Rd,Y∈R1,(X,Y)的分布未知的情况下怎样利用区间数据来估计回归函数m(x)=E(Y|X=x)。并且证明了估计的大样本性质。  相似文献   

4.
形比句是比较句的一个类别,指谓语是形容词及形容词性成分的比较句。从调查的语料来看,东汉至宋这一阶段,相似比类形比句句式的肯定形式主要有九种类型:X与YA、X如YA、X似YA、X似Y样A、XA如Y、XA若Y、XA似Y、XA如似Y、X比YA,否定形式主要有两种类型:X不与YA、X与Y不A,否定形式的用量要远远小于肯定形式。肯定形式中,XA如Y型句式的用量和使用比例最大,其他几种多见于唐宋时期。  相似文献   

5.
本文讨论了法律法规性文件中由两个陈述性单位X、Y和“的”构成的“X的,Y”句,得出如下结论:“X的,Y”宜分析为假设类复句;前分句有拟设性陈述和概念划分双重功能,是对确实可能出现的条件或划分依据的预先拟定;后分句表示针对所拟设条件作出的主动应对,不是客观的必然结果;“的”字附于X之后取消其自足性,标记其双重功能,显示或强化其原因或条件分句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据1980~1992年多个新品种(系)13年定位资料,从垂直面上,采用逐步回归分析得到:影响早、中熟两大类型油菜经济产量的主导因子都是菌核病。成熟期病株率(X4)与产量(Y)的最优回归方程为;Y早=166.4061-1.1504X4Y中=163.506-1.3345X4两类型油菜多年平均籽粒产量相差3.73公斤(t=1.98,P>0.05),日产量0.005公斤/亩·日(t=0.57,P>0.05),差异不显著。中熟型菌核病株率比早熟型轻7.58个百分点,但早熟型生育期短8.45天。文中对各经济性状进行了比较。为此,建议生产上注意适当扩大早熟类型的比例,同时指出采用简易有效的控制菌核病的新途径的紧迫性。  相似文献   

7.
形比句是比较句的一个类别,指谓语是形容词及形容词性成分的比较句。从调查的语料来看,东汉至宋时,异同比类形比句句式的肯定形式主要有5种类型:X与YA、XA於Y、XA于Y、XA乎Y、X和YA,其中,"X与YA"型句式的用量和使用比例最大。否定形式主要有10种类型:X不与YA、X无与YA、X与Y不A、X与Y无A、X与Y无以A、X如Y无A、X不A于Y、X似Y不A、X似Y无A、X比Y不A,其中,"X与Y不A"型句式的用量和使用比例最大。  相似文献   

8.
设X,Y为Banach空间,T为从X到Y的线性算子,在算子T的值域的闭包R(T)((∝)Y且≠Y)为Y中逼近紧子空间,T的定义域D(T)不一定为全空间X的条件下,给出了不适定算子方程Tx=y的最佳逼近解对任意y∈Y均存在的一个特征是T的零空间N(T)为D(T)的存在性子空间,推广和改进了黄永辉、曲绍平和王玉文于2008年所给出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既X也Y"结构是在"既X又Y"结构的类化作用下产生的。其中Y与X的语义关系可以是平列、递减或递增,而"既X又Y"结构中Y与X的语义关系可以是平列、递增或转折。历时研究材料显示,"既X又Y"结构的类化作用及表达上的语义空缺是"既X也Y"结构产生的重要机制和动因。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既X也Y"和"既X又Y"结构的实际使用情况呈现既交叉又互补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设X是一实巴拿赫空间,(Ω,μ)是[O,1]上的勒贝格测度空间,φ是定义在[0,+∞)上具φ(O)=0的严格增加的连续凸函数。L_φ(μ,X)={可测函数f:Ω→X;存在c>0使得∫f(t)||)dμ(t)<+∞}。本文的主要结果之一为:若Y是X的闭子空间,则L_φ(μ,Y)是L_φ(μ,X)的存在性集充要条件为L'(μ,Y)是L'(μ,X)的存在性集;同时也给出了有关L_φ(μ,X)子空间存在性集的其他结果。  相似文献   

11.
假设生成元-g函数满足更一般的non-Lipschitz条件,通过Hlder不等式,证明了关于BSDE解的一个命题.命题结论在non-Lipschitz条件下对证明BSDE逆比较定理及生成元的唯一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了更好地发挥住房保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需要从规范性角度探讨两者的内在联系。马克思的第一需要理论、福利经济学、政府干预理论和“第三条道路”的主张,为住房保障具有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住房保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能够通过影响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二次分配和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得以实现。不同的住房保障政策调节收入分配的效果不尽相同,我国需要在保障形式、配租方式、保障标准和规划建设等方面完善住房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3.
劳动价值理论研究是现实赋予的重要课题。为了从理论上深化对社会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和认识 ,我们必须把创造价值的劳动与社会必要劳动区别开 ,把社会财富生产与价值财富生产区别开 ,把价值源泉同生产要素重要区别开 ,把价值创造同收入分配区别开 ,把决定价值的依据同生产要素分配依据区别开。只有这样 ,才能为推动和充实劳动价值理论提供研究框架 ,寻找劳动价值理论研究的切入点和理论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农地非农化过程中不同利益主体的土地收益格局决定了资源配置的公平与效率性。从江苏省N市的实证分析看,土地征用出让过程中,农民的补偿偏低,难以保障农民失地后的长期生活,既影响了土地资源配置的公平性,也影响了农民的农地保护积极性。中央和省级政府在土地收益分配中所占比例较少,难以对地方政府形成耕地保护的经济约束机制,运用经济手段进行耕地保护的力度受限制。市级政府收益比例的过大,既刺激了地方以地敛财,也为他们低价出让土地提供了可能,最终是加速了农地的过度非农化。  相似文献   

15.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劳动创造价值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根本命题,而社会分配关系本质是社会生产资料私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正确地区分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关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16.
命题三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论命题的分类 :在普通逻辑中 ,命题分成简单命题和复合命题两类 ,简单命题分成直言命题和关系命题两种。这种分类有无法排解的理论困惑。关系命题作为一种简单命题或命题 ,既不能研究非二元关系 ,也难以契合具体的二元关系。二论命题的作用 :命题在概念、推理、逻辑规律和论证中被公认为非主体部分。其实 ,概念是命题的浓缩和省略 ,推理是命题的转换和伸展 ,逻辑规律是命题的原则和要求 ,论证是命题的认定和解释。三论命题的性质 :基本命题形式具有公理的性质 ,人们在长期的经验中没有发现以它为前提衍生出假结论的事例。  相似文献   

17.
讨论了简单的谷物模型和扩展的谷物模型。在简单的谷物模型中 ,进一步论证了李嘉图关于工资与利润的对立关系。通过将实物形态的谷物模型转化为价值形态的谷物模型 ,也分析了李嘉图的商品价值决定于边际劳动成本这一命题。在扩展的谷物模型中 ,通过引入生产资料 ,说明李嘉图价值难题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认为:"人的价值"之类的命题在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经济的思想反映。因而,它决非是关于人的本性、尊严和幸福的永恒观念,而仅仅是资产阶级的特殊要求、愿望和幻想的反映。它同共产主义的世界观是根本对立的。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新的命题"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将取代陈腐的命题"人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认为"人的价值"之类的命题在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经济的思想反映.因而,它决非是关于人的本性、尊严和幸福的永恒观念,而仅仅是资产阶级的特殊要求、愿望和幻想的反映.它同共产主义的世界观是根本对立的.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新的命题"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将取代陈腐的命题"人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布里丹基于指号的语义封闭理论认为,任何命题都必须以指号的方式存在,任何以指号方式存在的命题都有两种意谓,即心灵之内的意谓和心灵之外的意谓。但仅仅通过命题的意谓不能决定其真值条件,必须考虑相关的指代;而命题的真值条件由命题中各词项的联合指代决定。以此为基础,并借助纯粹的自然语言,布里丹为说谎者类型悖论的破解提供了一种具有逻辑一致性的自然破解方案。这一方案无须对对象语言与元语言进行明确区分,而仅仅需要对以自然语言表达的悖论语句进行常规的逻辑分析,这种分析方法更贴近人们的日常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