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现代科学技术与后现代知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考察了 2 0世纪以来现代科学技术的一个基本特征———不确定性 ;考察了后现代知识的可能性问题 ,勾勒了现代知识与后现代知识之间的关系 ;论证了不确定性是后现代知识的根本特征 ;讨论了后现代知识的其它特征 ,指出了现代科学技术与后现代知识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知识观是人们对知识问题的总体认识和基本看法,有什么样的知识范式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后现代知识观具有动态生成性、境遇性、价值性、多样性的特征。基于后现代知识观的审视,我国高校的基础教育应在教育目的、教学模式、师生关系、评价机制等方面做出相应变革。  相似文献   

3.
利奥塔“后现代”思想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奥塔认为,“后现代”是发达社会的知识状态的一种描述。后现代的全部知识都是形形色色的语言游戏,不再需要“元叙事”的普遍哲学根据,只有约定的游戏规则;利奥塔从语言资质及其运用规则的差异着手,论证了作为西方文明维系网络与认知基础的原话语的衰败消蚀,以及因此产生的“叙事危机”与知识非合法化局面。利奥塔主张社会生活多元和文化的多样性,并在此基础上论证了知识和权力之间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后现代的角度出发,同时考虑到成人教育工作的发展变化,论述了后现代的状态,后现代阶段的知识和教育以及当前大学所处的位置和成人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问题,预测了大学成人教育的前景——未来的大学成人教育将是开放的、多元的、充满生命力的.  相似文献   

5.
利奥塔尔是公认的最重要的后现代主义理论家,他对后现代知识状况作了详尽的研究,其知识合法化理论揭示了科学知识的局限性,指出:与知识的信息化、商品化和多元合法性等后现代状态相对应,作为科学知识生产与传播的制度性场所的现代大学出现了危机。现代大学必须正视这些危机,从大学目的、大学系统、大学发展模式等多方面改革创新,以增强大学对知识变化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6.
三、前瞻后现代:多元思维与有机主义在进入后现代问题时,学术界有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颇为引人注目:一种观点认为世界已经进入后现代,现代性无论作为知识话语,还是作为文明形态,都已寿终正寝,因此,当前中国最紧要的问题是如何建构后现代;另一种观点认为中国还没有实现现代化,谈何后现代?所以当国内一些人张口闭口后现代,以至“后”字泛滥成灾之时,另一些人则大不以为然并嗤之以鼻,“后什么现代,还主义”。这两种貌似对立的观点,其实都存有相同的误解,即误以为后现代是一种历史分期。其实,后现代不是指与前现代、现代相对应…  相似文献   

7.
本文简要回顾了后现代认识论"语言学转向"、"解构"和"建构"三个阶段的发展历程,在审视后现代主要特征的基础上,阐述了后现代认识论"建构"阶段的最新发展--体验哲学认识论,探讨了其产生背景、发展概况和基本主张,提出了国内学者加强对体验哲学研究的必要性及可行性观点.  相似文献   

8.
利奥塔把对元叙事的怀疑看成是“后现代”,考察了后现代状态下科学知识的合法化.他运用语用学方法对科学知识进行了分析,考察了叙事知识和科学知识的区别和联系.认为后现代状态下不同的“语言游戏”之间具有“不可通约性”,通过“性能标准”达到的合法化有可能带来新的“恐怖”.在具有“不确定性”特点的后现代背景下,通过“误构”科学知识才能达到合法化.  相似文献   

9.
后现代建构主义心理学取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对后现代建构主义心理学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指出后现代建构主义心理学是后现代心理学的一种理论形态,它在对现代心理学的主客二元论和个体主义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理论核心--建构,建构在话语中通过互动过程进行,并关注文化、历史的因素对心理的影响.提倡话语分析的研究方法,并对知识、自我、人格等进行了重构,形成了自己的知识观、自我观和人格观.它为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中文知识界对后现代心理分析比较陌生,忽略了心理分析这一重要的知识传统文化问题。本文借题发挥,以方汉文新著《后现代文化心理分析———拉康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11月)作为契机,从文化心理学的角度,论述后现代主义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知识爆炸"等构成后现代状况的因素。本文重点讨论:1.以心理学诠释后现代文化;2.无意识与意符的心理结构;3.秉承弗洛伊德、黑格尔。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将终身学习理论作为制定本国政策的重要依据以及未来教育发展的目标。审视了终身学习出现的与后现代形态联系密切的一些特征,诸如多样化、"去中心化"、实践性学习;指出终身学习意味着现代教育的"控制"功能的丧失。这些特征和内在联系使终身学习成为教育的后现代形态。  相似文献   

12.
随着后现代知识观的确立,我们应该重新审视人文课程的价值。加强人文课程,增加人文课程的时数,都应该成为教育者们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思想道德教育创新的后现代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哲学是 2 0世纪末西方社会流行的哲学思潮 ,强调应重新审视人与世界、人与人的关系 ,为我们思考问题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新的理论范式。合理借鉴后现代哲学的思维视角 ,可以推动我们思想道德教育研究中教育观念、目标、方法、范式、原则的创新 ,有利于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4.
后现代知识观从知识的属性、存在方式、适用范围、传承和发展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基于后现代知识观的学前教育在内涵上应该追求:构建可能生活成为学前教育的根本目标;生活世界成为学前教育的内容根基;交往、对话与体验成为学前教育的根本途径;多元融合成为学前教育评价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15.
后现代叙事话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创造出了许多前所未有的叙事话语。与传统叙事话语不同的是,后现代叙事话语并非是一种纯技法的操作,而是在本体的层次上与叙事主体或叙事对象密切相关,叙事的结构、视角、情感色彩和语调特征本身就是叙事主体或叙事对象的存在观与生存状态的“直观”写真。后现代派文学叙事话语主要有五种类型,“平面无深度”叙事话语:对本质与意义的消解;“错乱零散化”叙事话语:精神分裂的生存状态;“黑色幽默式”叙事话语:面临绝望的强自解脱;“极度冷漠化”叙事话语:人情况灭的社会现实;“剪贴拼画式”叙事话语:虚幻的世界与虚幻的语言。  相似文献   

16.
新世纪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出现的"谱系"研究"热"主要有传统谱系学与后现代谱系学两种方法资源。对后现代谱系学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引入、兴起及运用情况进行学术分析发现,后现代谱系学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带来了思维观念的更新、研究方法的变化与问题意识的拓展。有助于强化学术研究的审视意识,关注可能被忽视、遮蔽的历史细节,警惕可能存在的学术盲区。然而,相关研究却又无法摆脱后现代谱系学自身理论预设的批判和质询:反对连续性历史叙述,却建构了另一种连续性;解构宏大概念,却建构了新的宏大概念;反对本质主义,却又没有摆脱本质主义思维。其反本质主义思维和建构论认知观念,也隐含着相对主义、虚无主义的困境。正因此,许多研究者倡导以中国传统谱系学为根基,并不放弃文学谱系的建构;引入后现代谱系学,强化文学谱系建构的学术审视意识。  相似文献   

17.
《后现代科学哲学》是山西大学郭贵春教授的最新力作 ,是作者多年来持续地研究西方科学哲学和科学实在论的又一成果 ,该书除序言外共有六章。第一章 :后现代趋向的本质 ;第二章 :后现代理论的演变 ;第三章 :后现代性与科学实在论 ;第四章 :后现代性与测量 ;第五章 :后现代性与哲学的选择 ;第六章 :后现代性与方法论传统。该书所论述的主要内容是 :1.揭示科学哲学的后现代趋向及其本质 ,这是全书的核心内容和主旨。该书对“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性”做了深刻理解和界定 ,进而创造性地提出“后现代科学哲学”和“后现代科学实在论”的概念。…  相似文献   

18.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学术舞台上最亮丽、最引人注目的是后现代的兴起。但对什么是“后现代”,时至今日仍争论不休。有人把后现代解释为现代后的历史时期;也有人把后现代理解为一种美学风格……,通过梳理,认为把后现代理解为一种思维方式是科学的,并就后现代对哲学发展的影响以及基本特征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后现代文学主体价值的重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现代文学消解元话语主体 ,从而揭示了后现代性新的价值取向 ,它使元话语失效 ,使各种专制、各种等级制度坍塌 ,并形成多元共生的文化景观。边缘主体的重置不仅为后现代文学开拓了新的空间 ,也使人们对后现代文学的审视步出“解构方略” ,进入到新价值观的新层话语中。边缘主体因此由绝望走向希望 ,由非理性转向到新理性 ,并上升到新的理想价值建构中去。  相似文献   

20.
后现代语境下文学理论知识生产的三个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后现代语境,既是一种看待问题方式的转变,又是与现代性语境的一种新的关系.后现代语境下文学理论的知识生产,有赖于三个维度的彰显: 首先,事实与价值的统一.文学的事实是文学理论作为一门知识得以建立和展开自身的前提和保障,而价值评判和价值追求,则体现文学理论的创造品格和人文气象.两者的结合是文学理论知识形态的基本规定;其次,实证与思辨的统一.实证与思辨的统一根源于作为研究方法的实证与思辨应用于文学理论知识生产过程中各自的优长与局限,实践需要将两者结合起来;第三,揭示本质,慎谈规?关键是要对本质采取一种科学的符合对象自性的方式,而不是将本质凝固化、主义化.文学理论还要破除对发现规律的执迷,还文学研究以地方性的、语境化了的知识叙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