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文章从失独老人养老面临的生活困境出发,分析其在精神以及物质生活方面存在的生存障碍,并从我国政府的角度出发,探索政府管理以及社会资源对我国失独老人养老保障的影响。作为长久之计,完善相关社会管理体制是解决失独老人养老困境的制度保证,精神慰藉和社会服务工作机制的完善则是帮助失独老人摆脱失子之痛、安度晚年的最佳措施。  相似文献   

2.
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在控制人口规模,实现人口再生产转型等方面曾发挥过积极功效,然而由于政策本身及社会风险的加大,使得独生子女的家庭结构异常脆弱,随时有可能成为"失独家庭"。"失独家庭"的生活现状如何?怎样为这一群体提供有效的社会支持?文章在对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失独家庭的实地走访,对失独家庭的生活现状与困境进行了分析,提出应从立法与制度层面明确国家责任、建立失独群体的心理救助机制;健全失独家庭的政策补偿机制;探索失独老人的养老途径等多角度切实解决失独老人面临的问题,为其构建一道安全的的社会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3.
我国当前失独老人面临着生活、社会保障、心理抚慰等问题,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有助于失独老人"自助"能力的提升,基于社会失范理论、社会排斥理论、心理防御机制理论和社会隔离理论的分析,从失独老人的社会心理特征、家庭结构和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三个方面,分析了失独老人拒绝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原因,并提出社会工作介入的对策:加强对失独老人的悲伤辅导、建立失独老人互助小组、加强对失独老人个人支持网络和社会支持网络的建设、构建尊重失独老人的社会文化氛围,帮助失独老人认可和接受社会工作服务,重获生活希望。  相似文献   

4.
以结构主义建构论的理论视角,考察农村失独者心理困境产生的结构性原因和主体建构。因果报应信仰下的“指指点点”、社会安全网缺失的老年生活想象、生育底线下的“身后事”、农村熟人社会性质等构成了农村失独者对失独意义建构的结构性背景,其长时间且激烈的心理困境是失独意义建构的产物。农村失独者心理困境的出路,在于通过“同命人”的联谊互助,形成非正式社会网络,获得精神性社会支持,从而促进农村失独者的心理困境缓解和社会再融入。  相似文献   

5.
20世纪70年代开始推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对我国控制人口、促进社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该政策增大了一些家庭的生活风险,因独生子女死亡而产生的失独老人数量正在不断增加。本研究对失独老人群体的生活状况进行了深入调查,发现大多数失独老人存在经济状况恶化、精神普遍抑郁、健康状况下降、人际交往敏感封闭等困境,在生活救助、养老保障、医疗保障以及精神慰藉等方面存在着强烈的需求。目前,国家的扶助政策较为滞后,存在扶助标准低、覆盖面窄、扶助形式单一等诸多问题。为了满足失独老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必须从经济支持、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方面来设计和完善社会福利政策。  相似文献   

6.
运用社会排斥理论对武汉、合肥和淮南三市的失独老人进行实证分析可以发现,失独老人受到政策排斥、社会排斥和文化排斥等外在客观因素的影响,容易造成自我隔离和被隔离的状况。为此,政府应制订全国统一的相关政策促进失独老人群体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在向专业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同时积极倡导尊重失独老人的社会氛围,从而降低失独老人的社会隔离程度,使他们更好地融入社区,参与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7.
失独老人自组织已经成为失独老人互相倾诉、互相支持和抱团取暖的心灵共同体,但也导致失独老人进入"家庭"和"失独老人自组织"的"双重内卷化"状态,阻碍了失独老人的社区和社会融入。通过对四个失独老人自组织的质性研究,发现在失独老人自组织的发展中,应通过政府主导、各社会主体共同参与、失独老人自组织自我完善等路径,强化失独老人自组织的"心灵共同体"功能,避免其"双重内卷化"等负作用,促进失独老人顺利再社会化。  相似文献   

8.
“全面二孩”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失独家庭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但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的四十余年间,因社会、自然和个人等原因造成了数量众多的失独家庭,他们仍将面临失独带来的多重困境.由于家庭类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其面临的困境也各有特殊性.通过梳理失独家庭的类型及其需求,发现当前其社会保障政策本质是社会救助,虽能缓解部分家庭的生存困境,但社会服务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有所不足.因此探索多渠道的筹资机制,建立失独家庭社会保障基金模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来满足各类家庭的特殊需求,逐步做到分类施策和精准化扶助,对满足失独家庭的社会保障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农村失独家庭的养老问题逐渐得到重视。受经济发展水平和传统观念等因素制约,农村失独家庭存在着制度体系缺乏、经济压力大、生活照料困难、精神慰藉缺失等问题。通过对农村地区失独老人养老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社会保障制度、传统思想观念及社会认同感等方面寻找养老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制定专项立法、引入社会工作、强化社会支持、重视民间组织等建议。  相似文献   

10.
随着失独者数量的日益扩大,失独家庭养老问题日渐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深入了解失独老人的生活现状和养老风险状况,我们对河北省保定市的失独老人进行了实地走访调查,通过调研,了解到失独老人的基本情况、养老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概括出失独老人群体的特点。结合调研结果,我们从风险的损失性视角,分析总结了失独老人面临的制度风险、经济风险和自身风险等养老风险。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从主体角度出发,提出了政府、社会、家庭、个人四个主体共同参与的失独老人养老风险化解机制。  相似文献   

11.
社会建构论视角下的社会问题研究及其对社会工作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阐释社会建构论的基本观点与本质意含,分析了建构主义视角下社会问题研究的特点与走向,以及对于“解决社会问题为己任”的中国社会工作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论转型期的社会失范与社会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全新的快速转型期。社会转型是社会结构的整体性变迁,是社会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过程:而社会失范是转型社会的必然现象。正确认识这一点,对于我们把握社会转型和社会控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3.
社会质量理论是近年来在欧洲流行起来的一种新的社会理论。为应对福利危机,欧洲学者提出"社会质量"概念架构及其指标体系来分析和考察各国社会发展的状况,影响其社会政策的制定。社会质量理论以倡导社会和谐和社会建设为其基本的价值导向,把握到了社会发展的目标和本质所在。近年来,我国提出构建和谐社会以提升社会发展质量,这与社会质量理论蕴含的社会发展理念正相契合。社会质量理论及其社会经济保障、社会包容、社会赋权、社会凝聚四维度理念的提出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和谐社会建设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作用,可以使我们深入思考社会建设问题,调整社会政策价值导向。  相似文献   

14.
社会分层与社会空间领域的公平、公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社会学角度看,当代中国社会的公平、公正问题在社会分层和社会空间两个方面表现得十分明显。在处理社会分层、收入差距问题上,我们所追求的社会公正应该是机会公正、程序公正、结果公正三者的有机结合,为全体国民创造越来越多的公正竞争机会、公正的程序条件和公正的分配结果。社会空间属于重大的社会资源。近年来,我国城市社会空间成为社会各利益群体激烈争夺的焦点领域,特别凸显了当今中国社会的分化,许多社会矛盾、社会冲突、利益纠纷都与社会公平、社会公正问题密切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15.
社会契约论视野中的企业社会责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社会契约理论为理解企业的社会责任提供了一个分析框架。在这个框架中,企业组织是通过与社会建立契约而获得合法性的,企业社会责任由一系列的契约所规定。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契约关系,规定了企业有义务遵守其与社会达成的契约,要求企业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期望,为社会和经济的改善尽自己的义务。企业与社会的契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企业社会契约发生变化的原因在于社会环境的变化,环境变化改变了契约参与人的行为策略,通过重复博弈重新形成新的契约条款。  相似文献   

16.
该文借助于经典社会学理论,对我国的社会分层结构、社会资源的阶层分布以及社会流动进行了重新解读,认为缺乏中间阶层优势、社会资源分布的不合理,以及社会流动调节机制的弱化,成为社会冲突产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社会弱势群体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现阶段的弱势群体是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特殊背景中 ,随着社会结构的重大调整以及经济体制转轨而出现的 ,我们必须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力量的包括非赢利组织在内的社会各阶层力量的社会支持与保护体系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弱势群体问题 ,维护社会的稳定及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社会学家迪尔凯姆所倡导的社会学方法的准则认为,在社会学研究中要把社会事实作为“物”来考察,研究者要摆脱一切主观的偏见和预断,通过客观的观察方法来获得对社会现象的正确认识。这一准则不仅适用于社会学研究,也适用于其他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提醒人们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必须遵循和坚持客观性和价值中立的原则,克服不健康的意识形态对社会科学研究的影响;只有客观地研究和把握社会事实,才有可能实现理论上的突破与创新。  相似文献   

19.
本文比较了中国社会矛盾学说和西方社会冲突理论在概念内涵、矛盾根源和解决方式上的不同,并提出了其对解决当前我国社会矛盾的若干启示。  相似文献   

20.
从社会实践视角透视社会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实践的过程和目的在于改造自然世界、社会世界和精神世界。因此,改造世界的技术,也就至少有三类,即自然技术、社会技术和人文(思维)技术。社会技术是人们改造社会世界、调整社会关系、控制社会运行的实践性知识体系。社会技术与自然技术都属于技术大家庭中的成员,但同时又有质的区别,社会技术具有规范性、系统性、主体际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