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狂欢化是巴赫金研究拉伯雷小说时提出的概念,在中世纪享有盛名的塞万提斯的小说《堂吉诃德》中也融入狂欢性因素。笔者将运用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对作品中狂欢化人物的加冕与脱冕,以及“喜剧性”的狂欢化因素等特点进行分析,以期与读者达成成功解构了骑士小说的共识。  相似文献   

2.
“狂欢化”是巴赫金在研究欧洲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民间文化及文学创作的基础上提出并系统阐释的一种文化与文学理论。在中周小说界经历多种“现代性”探索与实验后却仍然迷茫于“不知路在何方”之时,狂欢化理论为小说创作指点了“后现代”之路。韩寒的《光荣日》是具有鲜明的后现代狂欢化叙事特征的小说,主要表现为空间戏仿化、人物边缘化、情节双声化和语言粗鄙化。  相似文献   

3.
在苏童小说《米》中,一种独特而鲜明的"狂欢化品质"成为了这部作品与众不同的地方。在这部小说中,作者不仅在故事情节的设置上富有"狂欢化"色彩,而且在人物塑造以及叙述语言与策略上也同样具有鲜明的狂欢化特色。  相似文献   

4.
进入新世纪以来,“70”后作家的创作普遍呈现狂欢化倾向,身体写作、下半身写作的“形而下状态”的“肉体的体验”为狂欢化叙事作出了具有转喻意义的注脚。另一方面,余华、莫言、毕飞宇、贾平凹、阎连科、格非等已经有相当影响的作家,也选择狂欢化叙事作为其创作的转向和突破。狂欢化叙事已经溢出了既有的“知识”视野,主流文学的知识谱系无法对它作出有效的指认和判断,在近年来的小说创作中,狂欢化的人物、艺术思维的狂欢化和狂欢化的语言特征集中反映了这一变化。  相似文献   

5.
狂欢化是由俄国学者巴赫金提出的诗学理论,着重揭示了文学作品中的“狂欢节”元素的文化诗学意义。在索洛古勃的《卑劣的小鬼》中蕴含着丰富的狂欢化的元素,作者用“狂欢化”的外在事象表现了人类的种种丑行和人性中深藏的恶,剖析了人性中存在的缺点。整部作品中充满了黑暗与绝望,但是却在“狂欢化”的特殊处理下透出难以遮掩的荒诞可笑的气息。探讨作品中的狂欢化元素对剖析作品的思想旨趣、作者的写作风格以及理解巴赫金的小说诗学理论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婚礼仪式对人进入新的角色有一定的文化塑造作用。在婚礼歌谣中,作为相互邀约手段的歌谣,因为仪式的狂欢化而体现着狂欢的主题。吴越婚礼歌谣中表达的这种狂欢种类繁多,有的表达了身体的解放,有的表达了以“性”的狂欢,有的表达则以语言为主的狂欢。在吴越婚礼歌谣中,狂欢化主要体现在以“性”为描写对象的狂欢化主题;以夸张为重要特征的狂欢化的体语言;以“歌”“谣”结合的狂欢化体裁。通过婚礼歌谣的念诵,可以缓解新娘的不适、思念或欢悦之情,宣泄内心的不安,达到身心的平衡,因此,具有一种“狂欢化”的“叙事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论王小波小说语言的狂欢化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狂欢化文学”是巴赫全命名的一种深受狂欢节民俗文化影响而产生的小说体裁。中国当代作家王小波的小说就深刻地体现了这种“狂欢化文学”的特征,在语言风格上即表现为诙谐与粗俗。这种语言风格强烈地传迭出了狂欢节世界观的追求脱冕、颠覆的本质精神与亲昵、粗鄙的行为范畴。  相似文献   

8.
詹姆斯.乔伊斯的经典小说《尤利西斯》营造了典型的狂欢化氛围。加脱冕现象是狂欢中的典型特征,势必会在狂欢化的小说中得到很好的展现。在《尤利西斯》狂欢化的生活中,加脱冕现象不仅体现在个人身上,群体也一次次被加冕或脱冕。《尤利西斯》中加脱冕过程契合了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对于"第二生活"下的加脱冕现象的探讨,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各色人物获得了平等。  相似文献   

9.
劳伦斯思想中的狂欢化血性化意识,源于狂欢节庆典中的交替和更新精神,其实质是一种充满全民世界感受的狂欢式世界。这种狂欢化血性化意识反映在创作中,就是将这种狂欢式转为狂欢化的文学,使他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透露出一种狂欢式的双重性和相对性,情节和场景具备了狂欢化象征性、加冕脱冕结构、特殊的狂欢化广场和狂欢化时空。  相似文献   

10.
为了重新解读“三言”中的爱欲小说,以及把握这类小说创作和接受的深层动机,综合运用现代叙事学理论和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从而对其艺术成就和效果做出新的判断。认为“三言”中的爱欲小说,是市民阶层创作的满足市民娱乐要求的消闲之作,作品中主人公爱欲实现的历程,是边缘人物发挥作用的过程,市民阶级作为边缘生存者,把说“话”和听“话”当作自己的狂欢节来对待,他们在这个节日里追求的是一种狂欢体验。  相似文献   

11.
巴赫金认为“狂欢”理论是一种普遍的世界现象。如果我们用巴赫金的狂欢理论来阐释中国当代的大众文化现象时 ,就会发现在理论上两者之间有一定的切合性 ,对现实都有一种批判精神。但它们由于他们所处的文化背景和语境不同 ,在精神内涵上存在巨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双重性——巴赫金狂欢诗学的基本哲学立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狂欢诗学理念下,双重性既是同一事物相反两极属性的对照共生,又是具有不同属性事物之间的正反对照共存。它与德国古典哲学中对立统一思想的区别在于:对立统一观是一种预设的抽象的观念形态,双重性思想则是对西方实存的鲜活的文化形态的具体体验和把握。巴赫金对狂欢节的非官方色彩的甄别,对民间诙谐文化的价值判断,对狂欢节的世界感受的阐释,对广场语言的辨识,对狂欢化文艺作品诸要素的分析,无不闪耀着双重性思想的光辉。双重性在巴赫金狂欢诗学中具有哲学方法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身体"是研读《红岩》革命意识的一个重要维度,从身体的命名、身体的出场仪表、身体的感知系统等身体的构成属性异质自明地凸显了敌、我两种不同的"身体阵营"。革命身体的受虐被演绎成了庄严的凯旋仪式与洗礼典礼。在"红色狂欢"的受难姿态中"身体"的痛感为一种信仰道义充斥的革命浪漫激情所替代。  相似文献   

14.
狂欢一词虽使用频繁,但并不意味着大家的理解都是统一和正确的,文章总结和评价了目前的六种主要理解:娱乐说、非理性的激动情绪状态的理解、宣泄说、后现代说、颠覆说、自由说,并认为狂欢的内核是一种个体的生命自由。  相似文献   

15.
“狂欢化”写作是王蒙“季节”系列长篇小说众多艺术特点中非常突出的一点。运用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研究王蒙的“季节”系列长篇小说,可以充分认识“加冕”、“脱冕”,“双声”(仿格、讽拟),语言狂欢等王蒙“狂欢化”写作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16.
“身体一是解读《红岩》革命意识的一个重要维度,文章从身体的命名、身体的出场仪表、身体的感知系统等身体的构成属性互证自明地凸显了敌、我2种不同的“身体阵营”。革命身体的受虐被演绎成了庄严的凯旋仪式与洗礼典礼。在红色狂欢的受难姿态中,“身体”的痛感为一种信仰道义充斥的革命浪漫情怀所替代。  相似文献   

17.
"撒尔嗬"是至今仍广泛流行在清江流域土家族中的古老丧葬仪礼,本文将其表现形态、逻辑重要主题与欧洲的狂欢节进行比较,从民间文化的角度揭示出其狂欢节性质.  相似文献   

18.
对话主义理论提出了统觉视角、复调、外位性和狂欢化的概念,构成对话的三要素——对话者、对话内容和对话方式,在大学英语课堂中体现为课堂主体、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对当前大学英语课堂课文导入部分的对话现状的调查显示,教师、学生、文本三者间存在着严重的对话缺失或对话不足。本文提出了协商、采集、实施和反思四环节的实施策略,以构建师生有效对话,促进教师重新反思学生观。  相似文献   

19.
狂欢节具有极其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内涵,但它们都相当程度地融于游戏之中,演变为文学语言。《巴黎圣母院》描写的中心情节,甚至包括相当多的次要情节几乎都与狂欢节诸多民间游戏融为一体.并且以诸多游戏特别广场游戏构成其强烈的动态性,又以密室游戏演变为静态性,但无论游戏本身或游戏主体均已发生变异而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20.
“从自由视角观照生命本体,追求一种具有个性解放与形而上内在超越意蕴的自由,是贯穿庄子与尼采生命哲学的主线。在通向“逍遥无待”与“酒神狂欢”的自由之境中,庄子强调个体应通过“心斋”、“坐忘”的方式,祛除一切违背本性的外在束缚,返归与道为一的澄明之境;尼采则强调个体要历经从骆驼、狮子到小孩的三种精神变形,持守生命本真,成为具有强力意志、充满激情与创造活力的强者。两者的自由思想对启示人们关注生命、塑造独立人格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