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核心协调发展思想的理论基础相同,从而使他们在对社会协调发展重要性以及实现社会协调发展根本方法上高度一致,体现了他们思想的一脉相承;由于社会历史条件不同,从而使他们对协调发展内涵的认识不断创新,体现了他们思想的与时俱进。研究比较三代领导核心协调发展思想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共三代领导核心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学风建设,把它作为一个重要政治问题来抓。在学风建设的内容上,中共三代领导核心把恢复和发展党的思想路线作为根本要义。在学风建设的途径上,中共三代领导核心把学习理论和联系实际相结合。他们都是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的典范。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领导核心,非常重视党的无神论思想建设,并为此做出了重大探索,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摒弃唯心观,崇尚科学、破除迷信,明确宗教政策、坚决打击邪教,强化党纪、纯洁党的队伍等方面形成了完整的无神论思想体系和严谨的理论论述。研究、学习三代领导核心的无神论思想,对我们今天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同一切反科学、伪科学行为做斗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经济发展战略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经济发展战略思想在战略目标、战略步骤、战略重点等方面一脉相承,集中体 现了赶超世界发达国家的思想,并强调了赶超的阶段性。由于三代领导核心所处的历史阶段不同,他们在战略目 标、战略步骤和战略重点方面的选择又都有不同的侧重,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对三代领导核心的经济发展战略 进行比较研究,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规律,对于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 导,推进我国经济建设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科学技术观,客观分析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的问题,形成了系统、完整的科技思想与指导方针。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是党的三代领导核心科技思想的灵魂,科技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是党的三代领导核心科技思想的核心,科教兴国战略是党的三代领导核心科技思想的结晶。在党的三代领导核心科技思想的指引下,不仅推动了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而且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共三代领导核心都致力于赶超世界先进 ,他们的赶超思想在赶超目标的选定、阶段部署、时代紧迫感和历史责任感方面表现出共同性 ;在赶超起点认定、措施方法选择应用、赶超内容确定方面表现出差异性 ;在学习借鉴外国先进经验、关心人民群众利益、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坚持自力更生等方面表现出历史继承性。  相似文献   

7.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重大历史性课题,中共三代党中央领导核心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都做出了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8.
党的作风建设历来关系党的生存和发展.中共三代领导核心分别对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作风建设的内在规律及特点进行探索、发展和创新,提出了"三大作风"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它政党的显著标志、"国有国法,党有党规"的思想以及"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等科学论断.这也成为新世纪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资源和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共三代领导集体,对我国私营经济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制定了一系列发展私营经济的方针和政策,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私营经济理论.本文就中共三代领导集体的私营经济观及其对党的私营经济理论的贡献等问题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毛泽东邓小平冲破教条主义的共性因素探究!!!!!!!!!!!!!!!杨立红朱正业(1.5)中共三代领导核心与马克思主义学风建设!!!!!!!!!!!!!!!!王绍芳董文芳(1.8)论江泽民公平效率思想的主要理论贡献!!!!!!!!!!!!!!!!!过春茸童劲松(2.5)邓小平党建理论内容初探!!!!!!!!!!!!!!!!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90年改善民生的伟大实践,呈现出"坚持民生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坚持民生多样性与发展性的统一,坚持民生生产力标准与人民利益标准的统一"等诸多特点,这些特点,对于当今共产党人进一步践行党的宗旨,在新的起点上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贺方彬 《南都学坛》2011,(6):103-109
中国共产党90年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解放和改善民生的历史。党在领导民生解放和民生建设的过程中,通过系统地解答"什么是民生,怎么样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民生观的基本问题,形成并发展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民生观,呈现出"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阶级性与人民性的统一,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现实性与理想性的统一,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板块性与整体性的统一,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等基本特点,系统地把握党民生观的这些基本特点,对于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民生决定民心。民生问题的解决程度决定着社会的进步和政权的兴亡。只有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才能赢得民心、赢得政权,历史上许多政权的得失都证实了这个规律。在新的历史时期,执政党必须高度重视并进一步改善民生,它是关乎政权能否长治久安的政治问题。  相似文献   

14.
在20世纪,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都以民生为出发点,对中国现代化道路进行了探索和选择,但他们对命题的揭示和实践路径却不相同。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民生内涵有了新的扩展,民生思想进一步得以张扬。十七大报告全面阐述了民生问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的地位,完整地揭示了这一命题深刻的时代意义和实践要求。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可以说,社会主义与现代化,是民族振兴的历史追求与现实选择,民生在其中具有根本性意义。  相似文献   

15.
《墨子》记载,战国时期的民生状况是饥者没饭吃、寒者无衣穿、劳者不得息。来自社会底层的墨家,深切同情和关怀人民的疾苦,因此其人学视野聚焦于民生问题是不足为奇的。在人的本质方面,墨家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属性,强调"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指出了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途径;在天人关系上,相信强力从事是改善民生的重要手段,认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在人际关系上,倡导"兼相爱,交相利",希望为民生提供和谐的社会环境;在人权上,主张人人平等地共同享经济、政治、教育权利,为解决民生问题提供具体的社会方案。总之,民生是始终贯穿墨家人学的一条主线。  相似文献   

16.
人性尊严:作为民生之本的宪法权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尊严、不羞辱是人性尊严的具体体现,人性尊严是宪法权利的基本内核。民生之本首先在于人应该有尊严地生活、工作。没有尊严便谈不上民生。我们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必然要求我们的宪法应当给予人性尊严以应有的基础性地位,这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注民生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国际人权公约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7.
民生问题是20世纪中国社会面临的最重要问题之一.孙中山和梁漱溟本着为大多数人谋幸福的出发点对民生问题进行了自己的阐发和论述,形成了各自系统的民生思想.本文从思想产生由来和具体内容分析入手,对他们如何看待资本问题、土地分配问题、阶级问题以及发展工农业问题等方面的民生思想进行了比较.对民生问题不同的思考,导致孙中山毫不犹豫地把发展工商业作为"民生主义"的重要内容,认为真正的民生主义既要发展大工业,又要预防和避开资本主义,而梁漱溟则选择了从农村立足,优先发展农业,走合作经济的道路.  相似文献   

18.
对电视民生新闻的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民生新闻是本世纪出现的电视新闻新新现象,具有亲民性、现场性、互动性的优势,但也存在同质化、庸俗化、肤浅化的问题。公共新闻可能是民生新闻发展的一种趋势。  相似文献   

19.
从前苏联解体看民生问题的重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问题是解决好民生问题,历史的教训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通过对前苏联解体的历史事实的分析,认为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是执政党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都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近代社会转型期中,以周太谷、张积中为代表的太谷学派学人形成了自己的政治观理论并有一定实践.他们不刻板坚持君臣礼仪,注重民生,提倡仁政,并在土地等问题上有自己的见解.于变革中坚持传统,但也有明显的时代烙印.太谷学派的政治观,是具有时代局限性的人民政治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