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0 毫秒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初期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形成了对我国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若干构思和设想。这些思想主要是关于中国工业化的道路和目标模式问题 ,工业化与社会进步的关系问题 ,以及工业布局、工业与其他行业的关系等问题。最终 ,于 1 956年形成了关于中国工业化的理论 ,这个理论的基本内容是 :以农业为基础 ,以工业为主导 ;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前提下 ,注重发展农业和轻工业 ,发展工业要和发展农业并举 ;要合理地布局我国工业 ;工业现代化必须学习外国的好经验 ,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争取外援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是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对中国工业化道路进行了艰苦的探索,提出了许多正确的思想理论观点,如以重工业为主,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同时并举;建设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地方、企业要有相对的独立性和自主权等,这些思想理论观点构成了毛泽东关于中国工业化问题的理论体系。认真学习和研究这一理论,对于理解我国今天的工业化道路具有重要的启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早期东北亚文化圈中的朝鲜全春元古代东北亚文化圈主要是由中国大陆、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三个邻近地区,在共同文化的基础上,有机地结合而成的。就其共同文化内容而言,主要为源渊于中国大陆的铁器文化,以水稻栽培为主的农业经济、汉字、儒教及佛教。佛教当然起源于印度...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与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尽快摆脱贫穷和落后 ,从五十年代初到六十年代初 ,毛泽东着重研究了工业化问题 ,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理论。毛泽东工业化思想的提出 ,坚持了三个基本原则 ,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工业化思想 ,开启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大潮的先河 ,为后人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厦的构筑奠基。  相似文献   

5.
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初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形成了对我国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若干构思和设想。这些思想主要是关于中国工业化的道路和目标模式问题,工业化与社会进步的关系问题,以及工业布局、工业与其他行业的关系等问题。最终,于1956年形成了关于中国工业化的理论,这个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在优先展重工业的前提下,注重发展农业和轻工业,发展工业要和发展农业并举;要合理地布局我国工业;工业现代化必须学习外国的好经验,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争取外援。  相似文献   

6.
江泽民工业化思想着眼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各种现实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在继承和借鉴的基础上,江泽民工业化思想在社会主义工业化战略、途径、布局、体制选择和制度选择等方面实现了对毛泽东工业化思想的历史超越。  相似文献   

7.
认为刘少奇的工业化思想是他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核心,体现了他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深刻思考。其工业化思想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如:搞工业化要兼顾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工业化要把农业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工业化必须加强民主化的建设;工业化应当采取多种经济形式等。其中尤其以他对工业化进程中必须大力加强民主化建设的见解独具创见  相似文献   

8.
中国儒学,源远流长,早在秦末汉初就传入朝鲜(韩国),随后又在日本等东亚国家广泛传播,形成了其各具民族特色的儒学,先后演变成为在相当长历史时期占据传统文化主导地位的思想文化,成为东亚的主流思想之一.人们习惯上把中国、朝鲜、日本等东亚国家称之为"儒教文化圈".随着亚洲国家特别是亚洲"四小龙"的崛起,儒学与东亚现代化的关系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考察和探讨儒学在东亚的传播及影响,深入了解东亚国家儒学的发展及其特点,对于科学认知和评价儒学在东亚历史上、特别是在东亚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以及21世纪儒学的发展都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儒教与日本大化革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具有五千年可考历史的中国文化,是亚洲文化的伟大代表。中国文化与西方基督教文化、东方正教文化、伊斯兰回教文化、印度佛教文化一起,是人类发展史上最辉煌的五大文化形态。与其他四种文化形态一样,中国文化的显著特征之一是其有着广阔的国际涵盖范围,从而形成一个以中国为圆心的文化圈。作为成熟的中国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中国儒教渗透在各个方面,在中国文化圈以外也起着极其重要的历史作用。在日本历史上足以与明治维新相提并论的大化革新,其政治思想基础和政策策略指导就是中国的儒教。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关于农业机械化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农业机械化的早期政策及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进程。本文从指导思想、战略步骤、战略目标、措施方法等方面梳理和透视了毛泽东的农业机械化思想,还原具体历史背景给予评析,肯定了农业机械化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1.
刘少奇非常重视农业现代化问题,对此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为中国农业现代化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认为农业在中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经济建设必须以农业为基础;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走先机械化再集体化的道路;主张依靠科技,通过开展多种经营,发展农村商品经济和乡村工业化等途径来实现农业现代化。  相似文献   

12.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成为苏联的主要领导人。在城乡差别方面,斯大林继承和发展了列宁的城乡差别思想并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在斯大林的城乡差别思想形成的过程中,斯大林既立足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和苏联现实问题的解决,又关注对未来社会的设计。通过对斯大林城乡差别思想中的农业社会主义思想、工业化思想、农业集体化思想和消灭三大差别的思想四个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有助于正确认识中国当前日益扩大的城乡差别问题并对寻找解决路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同志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 ,把马列主义经济建设理论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结合起来 ,对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苦的探索 ,提出了一系列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 ,其主要内容包括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中国的工业化要走自己的路 ;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努力发展商品经济 ,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共生"思想与20世纪90年代中国学者倡导的"和合学"及东亚学者近年来倡导的"公共哲学"有许多共同之处."和合"与"共生"有关联又有区别.当下中国,无论从历史背景还是地缘环境看,都更应该关注亚洲尤其是东亚文化的和谐互动与共生共存.越想成为亚洲主导者,在文化上就越要有包容性和互补性;越想防止别有用心者制造中国威胁论,就越要用亚洲整合性思维来平衡自主性思维.儒教、佛教等历史上曾经成功地"越境"传播的传统思想文化,可以说是东亚整合性思维的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5.
中国大陆对孙中山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力图在纵览研究全貌的基础上 ,主要从孙中山社会主义思想的来源、孙中山社会主义思想的性质以及孙中山的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关联等方面 ,对大陆学术界的研究状况作了评述 ;同时着意捕捉 2 0世纪 5 0年代以来尤其是近年大陆学术界对孙中山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的特点和走势 ,指出结合中国社会主义现实 ,对原有的结论和分析模式进行不断的反思成为近年来这一领域的新特点和新趋势。  相似文献   

16.
列文森的近代中国史观在《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中得到充分展示.列文森认为:儒家思想在近代中国所经历的实质性变迁,只有在西方冲击造成传统断裂的背景下才有可能发生;儒教从普世性价值变为历史研究的材料乃至博物馆的陈列物,构成了近代中国思想变迁的基本图式;儒教和君主制之间张力链条在近代的断裂,是儒教衰亡的重要原因,伴随儒教衰亡的是传统与现代、历史与价值的冲突;被转换或被抛弃了的儒家传统,导致了反映中国思想变革结果的共产主义变体的产生.历史认识主体的凸显和思想史研究路向,是列文森近代中国史研究的特色,他的近代中国史观深受欧美史学理论、现代化理论以及西方中国研究传统的影响,并在其早期著作中进行了初步展示.  相似文献   

17.
日本大众文学家司马辽太郎从文学和文化的角度 ,对日本近现代历史的演变作了深刻的剖析 ,并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亚洲的落后缘于儒教的僵化 ,近代日本的成功正在于于“脱亚入欧”中摆脱了儒教教条的苑囿 ;但潜存于日本社会之中的专制倾向 ,致使日本又走上了军国主义的侵略道路 ,不仅给其他国家带来了灾难 ,也造成了日本自身的毁灭。他的这种国家史观以其独创与新颖性而被时人誉为“司马史观”。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社会主义工业化思想中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的思想具有和谐的意蕴。研究毛泽东社会主义工业化思想中的和谐意蕴,对于今天促进产业结构和谐、区域经济和谐、利益关系和谐和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和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六世纪至十七世纪,日本接受了印度文化和中国文化,佛教和儒教的思想逐渐变为日本的“传统思想”(或称“东洋精神”)。从十八世纪起接触西方文化,到十九世纪接受西方哲学。近代日本“哲学”是作为日本近代化的一个环节而被接受过来的。日本文化的  相似文献   

20.
日本自明治维新后,制订了称霸亚洲和世界的"大陆政策",其核心是"满蒙"政策.日本在基本实现"大陆政策"的第一期侵略目标(吞并朝鲜)后,立即着手为实现第二期侵略目标(独占"满蒙")进行各种准备."九·一八事变"和伪"满洲国"的建立,标志着日本大陆政策第二期目标的基本实现.事变的结果,不仅使日本实现了既定的侵略目标,而且又以"满洲"为基地,准备实现第三期侵略目标,即征服全中国乃至称霸亚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