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9 毫秒
1.
国家形象的塑造,是对人们认识和评价一个国家及其民众的正面预设的塑造.作为国家政治代表的政府理念、行为以及各种机构团体、社会民众在国家形象的塑造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而国家的历史、文化、自然和社会环境等同样具有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重视以文化传播的方式对外塑造与传播国家形象,特别是以英文版《中国文学》为媒介对外翻译介绍中国文学精品,传播中国文化,以展示崭新的国家形象.文章着重分析建国十七年《中国文学》(英文版)对革命历史题材文学作品的选取,以及所展示之形象与时代精神,从而展示建国十七年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  相似文献   

2.
大庆精神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重要名片.大庆精神对外传播意义重大、可行性强,在大庆城市国际化建设和国家文化相关战略实施的当即,应加强大庆精神的对外传播.跨文化适应是大庆精神的对外传播面临的最为棘手的问题,当前应努力提高大庆精神的跨文化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3.
张传民 《东岳论丛》2012,(8):149-152
文化产业因其受众面广和时效性、渗透性和隐蔽性强的独特优势,能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得到有效的对外传播.意识形态和文化产业紧密相融,能够以实体文化形式对外传播社会主义的“公有”思想和“集体主义”思想,以制度文化形式对外传播人民当家作主的理念,以行为文化形式对外传播科学发展观与“和谐世界”理念.在对外传播途径上,通过合并重组等市场化手段,培育大型文化产业集团,最大化地占领文化市场,吸引文化产品消费者;重视网络技术等高科技的开发,利用新型媒体宣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做到有的放矢,加强对传播对象及目标国家的研究,实现专业化和分众化传播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2011年加拿大“蒙特利尔秦兵马俑展”为案例,对300余名观众进行了现场问卷调查,发现多数观众对中国文化元素特别是历史文化比较感兴趣,但对中国及中国文化不甚了解,对中国形象的认知尚不确定.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观众认可对外文化交流对提升中国形象的积极作用,并且能够超越中西方文化对于政治与意识形态上的分歧.因此,利用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积极开展对外历史文化交流,传播和平发展、和谐世界的理念,以展示和传达完整的中国形象,应该成为新时期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国家形象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话语建构,即本国自我话语描述和他国话语描述相互博弈的结果。作为话语建构的重要载体,文化符号对外传播的效果直接影响国家形象建构的成效。当前,中国文化符号的对外传播应体现“和平发展、求同存异、负责任大国”这一国家形象战略传播目标,采取整合策略,一以贯之地向外传播。  相似文献   

6.
文化软权力化的一种传播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力求对文化软权力化作出一种传播学的分析.作者认为,文化要转化为软权力,就必须借助大众媒介传播到国际社会(尤其是目标国).文化软权力化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力得以充分展示和实现的过程.在文化传播力的积极推动下,一国的文化就可能提升为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世界文化(或国际文化),从而软权力化.基于此,国家在制定各项对外传播策略时,首要的是要明确对外传播战略目标--文化软权力化.  相似文献   

7.
核心价值观是处于文化最深层的内隐文化体系.本文通过系统梳理西方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对外扩张过程中的核心价值观的传播特征与构建,深刻探讨其所隐含的核心价值诉求指向,指出其文化产业发展的宏观战略是对外贸易全球化、资本支持全球化和商业运作跨国化,以实现文化传媒的“传播培养”功能,将文化产品与核心价值观进行有机融合和高效传播,依靠“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文化软实力核心内容,全面渗透到文化产业链之中,这是西方输出其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也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重要的对外战略思想和传播策略.这对于尚处于发展初期的中国文化产业,无论是在市场化实践操作还是在思想文化意识导向等方面都具有理论和现实的借鉴意义,整合中国丰富的文化资源、增加产业的文化附加值、以品牌文化商品作为国际贸易载体面向国际市场,是中国核心价值观向世界传播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8.
网络传播与民族文化重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传播对民族文化有巨大的重塑作用。民族文化的发展需要借助网络传播,网络传播作为载体也需要民族文化丰富其传播内容。民族文化的重塑,既要与世界多样性的各种文化互为联系,同时又要精心地确立并保持自身文化最具特色最发达的成分。网络传播的“多元文化共生互渗”、“交互性与开放性”、“文化资源重新配置”等特性,为各种民族的、地区的、不见经传的、原生形态的文化资源提供了充分展示的空间,为各类不同文化的携带者提供了书写个人见解的机会,从而极大地激发了落后地区前所未有的传播愿望和积极性,促进了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  相似文献   

9.
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和“和平发展”、“和谐世界”战略的提出,中国文化软实力越来越引起国际人士尤其是美国学者的重视.与美国文化软实力相比,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既有优势又有不足,总体上是防御性和被动性的,缺乏积极建构的策略;缺乏协调的国家对外文化发展战略和长远规划;高度依赖于政府资源的推动,非政府力量不明显;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换不足,大众文化(品牌)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有限;文化创新能力不强;文化贸易逆差较大,文化产业有待发展;以和谐文化为核心的中华主流文化尚待构建;传播工具和传播技巧相对落后,运用传播工具的能力有待加强;国民素质教育力度有待加强;文化价值理念传播不足,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思想库”作用有待发挥.  相似文献   

10.
文化软实力是软实力中的核心要素,在新形势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对外战略需要有效地运用文化软实力。但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有很多缺点和不足,成为制约中国对外战略的“软肋”。因此,应注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维系全民族的精神纽带并通过灵活的外交手段扩大其国际影响力;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中国文化的对外交流;加大文化传播力度,重塑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11.
莫高义 《学术研究》2005,(4):118-121
胡适担任驻美国大使期间,在美国各地发表了400余场演说。这些演讲主题集中,内容丰富,对促进美国社会各阶层了解和支持中国抗战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胡适最具特色的外交表现。胡适高超的演讲艺术及其“诚实而公开”的外交风格,至今对我们开展对外文化传播仍有值得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文化内部的急速分化已经造成文化领域阡陌纵横的局面,其内部差异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认知.我们可以根据渊源差异划分为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根据时代性质划分为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根据价值体系和社会势力的差异则可以区分为主文化、亚文化和反文化,此外,按照群体差异划分为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与民间文化.以社会群体为依据划分中国文化的内部差异的三分法是进入九十年代后才流行起来的分析范式.这种三分法最初是在民间文化研究中形成的.有学者概括说,传统社会的中国文化有三个干流:它们是统治阶级的上层文化、市民的中层文化、底层的民间文化即广大农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长期以来,一般人文学科的学者习惯谈“文化”,对文化背后的群体差异忽略不计,知识分子理所当然  相似文献   

13.
西方文化理论非常关注权力问题,威廉斯的三元文化构型范式以领导权问题为核心,是对文化总体性构成进行动态分析的重要理论工具.在西方文化理论视域的观照下,可以把中国当代文化划分成四种主要类型--主旋律文化、大众文化、学院文化和民间文化,它们之问形成了以主旋律文化为主导的动态结构关系.在主旋律文化之外,大众文化最具影响力,学院文化具有传承传统文化和承载新兴文化的双重性质,而民间文化则借助新的传播方式得到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14.
英语强势下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英语强势下的中国传统文化失语,我们对优秀传统文化仅仅处在自然接触状态是远远不够的.优秀传统文化在走出国门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与其魅力而言还相去甚远,还有很多因为不了解文化而对中国的误读.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缺失、创新性挖掘以及国人传播意识的欠缺是导致这一状况的主要内因;主要外因则是西方缺乏中国语言和文化常识.对此,为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对内需提高教育尤其是英语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意识,提高国民素质,注重优秀文化的创新性挖掘;对外则需推进多层级的中外交流,以便向世界更好地“说明中国”.  相似文献   

15.
目前,纪录片作为最具文化品格、最具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的影视文化产品类型之一,在国际市场营销中颇为引人瞩目。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步伐逐渐加快,中国纪录片成为当前中国向世界展现中华文化、传播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文本之一,越来越受到国内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本文拟在“走出去”的现实语境中,从国际市场营销的角度进行学理分析与论证,具体阐释中国纪录片的国际市场营销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而为中国纪录片的国际化交流与传播道路,奠定更加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国际话语权博弈是赢得人心、影响世界之争。当今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西方话语霸权体系的自我解构、新媒体的急速变革,以及中国人全球观的嬗变、知识生产的创新、中国发展模式的成功实践,都为构建对外话语体系提供了必要条件。中国对外话语融通体系的构建逻辑是以顶层逻辑为指引、底层逻辑为实践路径,通过事实逻辑、情感逻辑实现“共情”传播。该体系以开放包容、平等理性、求同存异的态度看待多元文化,为世界提供了一个“融合”而非“分裂”、“多元互补”而非“彼此博弈”的共赢话语模式。加强顶层设计与国家战略叙事、夯实对外话语体系的基础、构建多层次对外叙事体系、全面提升叙事能力、促进中外民心相通、创新传播平台和传播形态,是构建对外融通话语体系的主要路径。我们应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人类共同价值为核心,打造“以我为主”的对外融通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7.
试析新世纪华侨学府侨生的文化双向传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越来越重视对外文化传播和交流,因此我们不应忽略在中国华侨学府求学的侨生群体。侨生是传播中国文化的桥梁,是一群特殊的传播使者,由于身份特殊,他们在国内高校的学习和生活就具有了特殊的文化双向传播特点。侨生本身既是中国文化的接受者,同时也是海外文化的传播者,这种文化的传播不仅是双向的,而且是自觉的、主动的、相互的输出和接收。在双向文化传播中,最受益的当属中国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18.
对外汉语教育是中国对外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和载体.文章从对外汉语教育传播的意义、现状与问题等方面着手,研究了对外汉语教育与增强国家软实力、提升中国文化地位的关系,并就对外汉语教育的传播战略思维做了较为深入地探究.  相似文献   

19.
为推动西藏对外传播研究,构建西藏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加强西藏对外传播研究平台和“西藏文化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提升西藏民族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学科建设水准,“首届西藏对外传播高端论坛”2013年6月29日在西藏民族学院举办.  相似文献   

20.
跨文化交际翻译对加快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提升其在世界文化之林的地位和影响具有重要的桥接作用。在跨文化交际翻译中,作为文化调解人的译者应牢牢把握思维模式差异性对民族语言差异性的重要影响及决定作用,熟谙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是思维模式差异在语言上的具体体现。为了切实履行好文化调解人的固有职责,译者应该对汉民族思维模式影响下的一些特殊汉语表达方式进行深入剖析,并合理运用恰当的翻译策略。使译文能够真正地被异域文化接受,将"排异反应"降到最低值。这势必会给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注入新的活力,促进跨文化交际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