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中国成立后,现代国家政权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云南大理周城白族村段氏宗族祭祀仪式的地点和方式,对祖先崇拜的信仰核心未曾造成彻底影响。段氏宗族在发展过程中面对人口与祭祖场地的矛盾,对自身组织结构进行了适当调整,使分化后的祭祀群体能够在指定场地完成祭祖仪式以延续祭祀传统。家庭是段氏宗族祭祀仪式最基本的实践单位,它对仪式产生直接影响,决定着相应仪式的内容和形式。因此,在现代化进程中,段氏宗族的祭祀仪式主要受到国家、宗族组织、家庭等因素的影响,其经历的变迁可概括为:国家强处仪式弱,国家退处仪式盛;宗族经济政治功能弱化时祭祀仪式的文化意义增强;传统家庭结构并未解体使得宗族祭祀仪式的信仰内核恒久不变。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民间传说的角度 ,探讨了水族影响范围最大的两个传统节日端节和卯节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本质区别及变迁情况 ,并指出这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民族节日。  相似文献   

3.
香港东涌谷地保留了较多的乡村社会特色,其祭祀圈可分为聚落性祭祀圈与地区性祭祀圈两个层次,其中前者又有以社坛为中心的类型和以土地庙为中心的类型。不同层次和类型的祭祀圈有不同的祭祖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祭祀圈发生了改变,这些改变发生在祭祀群体、祭祀活动和祭祖范围等上面。通过考察祭祀圈现象,可以进一步认识该社区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形式。  相似文献   

4.
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是水族人的信仰,水族人在长期与大自然和谐共存的生产活动中,创造了诸多的祭祀仪式舞蹈文化.本文通过对水族稻田祭祀仪式舞蹈过程的阐述,试图从舞蹈人类学的角度来对水族的宗教信仰、农耕文化、女性地位以及生殖崇拜等方面进行文化解读.  相似文献   

5.
孝德源起于原始社会以血缘为基础的自然亲情、尊祖祭祖的宗教情怀和氏族养老尊老的古老传统.孝德教育的产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其中所包含的"尊祖祭祖教育"和"尊老养老教育"均可追溯到原始社会.孝德教育产生于西周.西周的孝德教育已经包含学校教育、祭祖仪式、"乡饮酒礼"、视学制度及"释奠礼"、朝廷训俗、采风易俗等诸多教育形式,其中,祭祖是西周孝德教育最主要的形式.孝德教育在西周产生是由当时"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6.
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扬拱地区霞节民俗祭祀活动,按时间、地点分出不同的场景,这些都成为水族文化特别是音乐文化的展演场所,有多种曲式的民乐和民歌贯穿于仪式始终。这些音乐既有"事神"、"娱神"特性,又有"事人"、"娱人"功能。  相似文献   

7.
宁化夏坊"游傩"是古代傩文化的一种遗存,是珍贵的原生态文化,也是福建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夏坊"游傩"无论傩神、面具、法器、道具、仪式还是禳神,处处显示出它的古朴神奇,其文化内涵的魅力体现在傩神崇拜与祖先崇拜相结合,傩祭与庙会相结合,原始宗教与民俗节庆相结合,娱神与娱人相结合.作为一项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宁化夏坊"游傩"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8.
行业神崇拜是民间信仰的一个类型.新中国成立前,端砚行业拜"伍丁"为师傅,每年举行祭拜"伍丁"活动.新中国成立后,这一活动被取消,2006年复办.复办拜师节,祭拜仪式规模更大,但恢复的是仪式,而非信仰.仪式的恢复是走向信仰的起步.行业神崇拜所体现出来的祖先崇拜、尊师重道等传统观念对于复兴传统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念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汉族的村落、宗族与民间信仰的仪式和象征历来为汉学人类学家所关注。文章选取华北地区一个典型的汉族村落——北村,基于春节期间的祭祖仪式对该村落祖先崇拜的信仰和仪式以及村落的宗族组织进行了考察,探究了祖先崇拜的原因及重要的象征体系——“家堂”,并分析了“院”的形态和作用,认为民间信仰和仪式对家族整合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扬拱地区"霞节"祭祀活动,根据时间、地点的转换分出不同的祭祀场景,这些场景都成为水族音乐文化的展演场所,有多种曲式的民乐和民歌贯穿于仪式的始终。这些音乐既发挥着宗教功能,又发挥着世俗功能,音乐的神圣性、娱乐性和社会性等均得到充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后现代视野中庄子之"游"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游"是贯穿庄子思想的核心概念,它属于艺术审美领域的范畴,是庄子哲学的根本目的在人生、审美层次的呈现和展示."游"和"道"密切相关,道属于本体论层次的概念,游属于生存论层次的概念.庄子的"游"中蕴含的深刻思想,在许多方面与后现代主义的运思理路相契合.文章从对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的消解、对唯科学主义的批判和达到自由的审美境界等三方面对庄子的"游"作了后现代阐释.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近代新洲黄氏宗族的考察,认为祭祖活动是联结黄氏族人的重要纽带,是其宗族发展进程中的关键因素;黄氏宗族通过祭祖仪式体现国家正统意识形态观念,使得整个宗族组织占有尽可能多的社会及文化资源,并由此得以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13.
祭祖仪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乡间村落不断受到现代化的冲击。文章以江西乐安罗陂乡陈氏族人祭祖仪式为个案,分析其所蕴含的安土重迁、慎终追远、地权象征、权威展示的文化内涵以及祭祖强化了人们的宗族观念,对构建我国农村和谐社会产生促进和阻碍的双重影响。  相似文献   

14.
"苦扎扎"节是哈尼族奕车人一个重要的传统年节,节日期间对虚拟宾客和实体宾客不间断的宴请是其主要的内容.这些象征性的行为和言语构筑出一个宏大的仪式世界,具有超越现实结构的显著特征.各种抽象的思想观念在此间得以具象化,并能与人类社会相互沟通.仪式世界是奕车人思想观念的镜像,在仪式中对观念世界的事物进行具体操演是没有文字的民族传承群体价值的一种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5.
论北宋皇室在相国寺中的活动--兼论佛教的"中国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宋时期最有影响力的寺院--相国寺,在北宋帝国的政治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北宋皇室在相国寺中制度性的活动,定期及非定期的计有祈报、国忌行香、诞节赐宴、巡幸、迎待使节种种.这些活动揭示,佛教在北宋时期已被深深地编织进了帝国的政治生活中,而不再给人一种"外来的"感觉.  相似文献   

16.
游戏是人类文明的共同现象."游"和"游戏"既是人与世界的两种关系,又是两种人生态度.它们的比较和融通既有中西思想的一般特征,又有其独特性的一面.如果说"游"是一种"天人合一"式的人生态度和思维方式的话,那么,西方的"游戏说"则主要是一种"主客二分"式的人生态度和思维方式.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由前现代向现代、后现代转型的历史发展阶段,这实质上在于新的游戏和游戏规则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游"一词很早就在汉语中出现了,它的发展历史漫长,而且涉及到许多文化领域.本文力图从"游"与"学"、与"政"、与"艺"、与"乐"的关系及审美表现等方面,对"游"进行文化审美的分析.认为"游"是人的生命生存中的自觉的社会文化行为,从缘起之初即具有超越此在现存境况的意义,内涵着主体的身心自由愿望,它的活动过程本身即具有目的意义,它在实现形式上是最实际的,而在本质上却又是最心灵最超越的,是一种审美心灵性的直觉直观.  相似文献   

18.
中国妇女的口头文化与仪式文化——南汇的哭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的礼仪文化中,妇女只有在男人举行祭祖仪式时,才会作为最微不足道的角色参与.妇女一生中只有两个场合可以在公共场所进行仪式上的自我表现,即由妇女表演给她们的家庭成员及当地居民看的哭嫁与哭丧,因此非常重要.在整套仪式不同阶段中,分析了四个主要的歌唱部分.  相似文献   

19.
举凡人们的生死观念、灵魂观念、他界观念、巫术禁忌等等文化观念构成了"魂魄信仰"的实质内容,这种意识形态的东西,并非游离于仪式之外的某种"文化"之内,而是藉以特定的仪式00譬如丧葬、超度、过关、冲傩、还愿、祭祖、追魂招魂、打替身等而存在于或展现于种种民俗活动之中,并且被认为与人们的生老病死、吉凶祸福密切相关,从而在百姓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以贵州湄潭汉族的儿童过关仪式为个案探讨了贵州民间的魂魄信仰问题,从而揭示出百姓对疾病、生死、他界、灵魂的认知与信念.  相似文献   

20.
《诗经·大雅·文王》中的殷士助祭叙述,通行解释多泛说其指涉祭祖,至于具体仪式形态与殷人助祭之缘由,则多论析不清。鉴此,通过征稽先秦传世文献及出土金文器物,证实该诗所言殷士助祭,乃周天子祭祖仪式中的献祼环节,殷士所穿"黼冔",当是以蔽膝(黼)与冠饰(冔)为主要部件的殷代祭服,其结构及称名,与周人所称"黻冕"的冕服系统,颇相类似。而殷士助祭何以可能,完全是周人礼法及政治策略内在要求使然。进而,又可依礼法记录,最终还原出殷士助祭叙述的整体仪式风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