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7 毫秒
1.
《寡妇赞歌》是葆拉·马歇尔的第三部小说,也是她自传型小说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作为加勒比裔移民后代的美国黑人妇女,在种族和性别的双重压迫下面临着文化选择困境与身份认同危机.从后殖民女性主义批评视角分析女主人公艾维丢失文化身份的原因和寻找文化身份的过程,指出只有尊重过去,认可自己的民族文化及其传统仪式,才能成功建构黑人女性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2.
回族妇女对疾病类别有着特定的分类,包括医学疾病与超自然病因引起的疾病。医学疾病需要药片、针剂治疗,超自然病因引起的疾病的治疗则与之不同。患病妇女处于世俗世界,超自然病因则深处神圣世界。作为世俗世界普通个体的患病妇女无法与神圣世界直接交通。她们需要特殊人物作为中介提供帮助。以特殊人物为中介点,形成了三个场景,分别是民间、宗教和家庭场景。在这三个场景中,中介人物将采取一系列的仪式为患病妇女进行治疗。从田野调查资料上来看,民间、宗教和家庭场景仪式具有一定的功效。这些场景仪式能直指患病妇女的内心,调动她们体内自我康复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传统节日:文化、仪式与电视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包含自然文化、社会历史文化、个体生命文化三个层次,但是自然文化与个体生命文化一直被掩埋和遮蔽.节日仪式是节日文化的重要表征和载体,我国传统节日仪式具有生活化、日常化特点,但狭义的真正的仪式比较欠缺,呼吁创建真正的节日文化仪式.在传统节日的电视传播中,除去文化内涵、文化仪式的不足,还有电视仪式特别是其中节目仪式的缺失,这大大影响了节日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4.
由全国妇联和中国妇女研究会主办的“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授牌仪式暨基地建设工作研讨会于6月9日在中央党校隆重召开。全国人大常委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中国妇女研究会会长顾秀莲出席会议并发表了重要讲话,来自中宣部、教育部、中央党校和全国妇联的领导一起为21个“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颁发了牌匾。21个基地的主管领导及代表、其他申报单位的代表等100余人参加了授牌仪式及研讨。我校少数民族女性与社会性别研究中心提交申报的建立妇女/性别研究基地的申请获得批准。本次授牌的21个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有北京大学、中…  相似文献   

5.
周代是一个男尊女卑的社会,妇女的地位总体来说低于男子。这主要由她们在社会和家庭中所扮演的角色所决定,同时也反映在一些礼仪仪式中。在婚礼中周代的妇女在婚姻自主权、人格、财产等方面基本没有主动权。在丧祭仪式中女子往往处于配祭和从属的地位,所服丧服男女也有严格的等级区别,服丧期限也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对妇女文学的定义确认入手,探讨了我国妇女解放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及其对妇女文学发展带来的影响,认为妇女解放与妇女文学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五四"运动时期和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是我国妇女解放和妇女文学发展的两个高潮期,妇女文学在这两个时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表现出强大的创作生命力,成为妇女解放的奏鸣曲.由于历史和现实等因素的制约,中国妇女解放的道路仍是十分漫长的,妇女文学的发展有待进一步突破.  相似文献   

7.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华北控制区通过制定选拔标准、营造各类仪式以及规定奖励方式,形塑了一批女劳动英雄.当选的妇女劳动英雄不仅劳动功绩突出,而且在激励乡村妇女参加生产、支援战争物资等政治方面亦表现突出.妇女劳动英雄的形塑与宣扬对根据地生产、社会风气改善以及革命支持等方面均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但该群体在乡村社会中认同度不高及其自身工作能力欠缺等问题亦不容忽视.对该问题的探讨有利于厘清中国共产党妇女解放的路径,推动中国妇女解放进程.  相似文献   

8.
彝族“哭嫁”是抢婚遗留下来的婚姻习俗,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以男权为中心的妇女的血泪史。但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哭嫁”早已褪却了最初对不合理婚姻控诉的悲叹意义,而是作为一种婚礼仪式表现出新娘在人生转折时期的复杂心理状态。而现代的“哭嫁”已获得了艺术的升华,成为一种表达情意的抒情媒介。  相似文献   

9.
民俗宗教活动在华北村落社会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妇女的参与在民俗宗教活动,尤其是仪式和相关知识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十分突出.不过,从社会性别视角看,民俗宗教仪式活动过程中的角色分工重现了现实生活中的性别角色的不平等.  相似文献   

10.
要在新时期进行乡村建设,必须重视新时期乡村日常生活的新变化。首先,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几乎所有的青壮年农民都外出务工,村庄中只剩下了所谓的"386199部队"(妇女、儿童和老人),并且很多农民都是举家外出,农民的利益出现分化,集体性活动难以组织,村庄社区生活陷入凋敝。其次,在农村,传统的节庆仪式实际上是与农业生产的生产节律相一致的,在农业生产告一段落的时候或者在大段的农闲时间,村庄社会  相似文献   

11.
王夫之把理学融入对《礼记》的阐释中,把理作为礼的根据,认为理是一切流行变化之体,礼是理的具体化、仪文化;礼不仅仅是外在的制度仪节,更是天理人情、中和化育之德的显现。在对制礼原理的阐释中.王夫之认为人是天的最高造就品。天理和人情同源异用,始终把根据天理来制定礼乐,用礼乐来调节人情以达致天理作为根本着眼点。在对待古礼上,王夫之吸收了朱熹的观点,主张在固守大经大法的前提下允许枝节处损益趋时;对古礼不轻易改变,也不拘泥死守。王夫之的阐释使礼具有了更浓烈的人文色彩。  相似文献   

12.
文学源于生活。中国古代文学中女扮男装题材的出现及发展,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与女性在现实生活中的地位、境遇息息相关,伴随着礼教压迫沉重———暂时松弛———重新控制的历史进程而不断沉浮。本文结合各历史时期的社会背景、社会思潮,分析了女扮男装题材演变的历史是一部自由、解放精神与封建礼教不断抗争、不断进步的历史。  相似文献   

13.
古代中、韩两国均有着以儒家传统为特点、以父系家长制为核心的家族文化。构成家族组织重要组成部分的家规礼法 ,成为儒家伦理与家族文化结合的载体。由于国情的不同、地域的区别、民族心理的差异、家族形态的多样性 ,中、韩两国家规礼法的特点及对女性的约束亦有相同与不同之处。探寻家族与女性的互动关系 ,家规礼法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依据  相似文献   

14.
《左传》中出现了为数不少的贵族女性形象。在春秋时代新旧交替的社会环境里,她们的思想、行为呈现出鲜明的二元性,主要体现在贵族女性与礼、婚姻、婚外恋和政治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彝族古代社会发展较为缓慢,其社会制度和思想观念保留了从母权制社会到父权制社会过渡时期的印迹。在古代彝族哭嫁婚俗中广为传唱的哭嫁歌,对婚姻制度由母权制从妻居到父权制从夫居的质的变化,表达了来自女性的感受、控诉与质疑,是女性意识的显明的表现,是一把了解人类社会从母权制过渡到父权制时代婚姻制度、认识女性曾经和正在遭遇的生存境遇的钥匙。  相似文献   

16.
<诗经>是周礼社会的产物,以礼说诗有时更能把握诗的内容和主旨.历代学者对<诗经·木瓜>一类诗的解释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如果结合周代礼俗对<木瓜>一类诗重新阐释,也许会有一个令人较满意的结果.周代贽见礼是解释<木瓜>一类诗的根据.  相似文献   

17.
敬是孔子思想中的重要观念。孔子将敬思想贯彻到亲亲之礼与尊尊之礼中,主张子女对待亲人应孝敬,下级对待上级应尊敬。敬不仅是普通人立身处世的原则,也是统治者必须具备的素养。敬与仁紧密相关,正是在敬的观照下,仁才得以发显流行。就孔子敬观念的发源而言,对礼之完美性的认肯,使孔子生发出对礼的敬意,并将对礼之敬转化为对仁之敬,最终实现了敬礼与敬仁的合一。孔子的敬观念能够渗透进现代管理中的家庭管理、职业管理、人际关系管理、环境管理、自我管理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现实作用。  相似文献   

18.
成人礼的类型与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成人礼,又叫成年礼、成丁礼、入社式等,是世界上绝大多数原始民族和比较落后的民族都曾实行过的一种传统仪式,其具体形式多种多样,各不相同,但对象都是即将进入成年人行列的青年男女,目的都是以此表明他们从此以后就不再是孩子,而是大人了。世界各地形形色色的成人礼,大致可以归纳为四类:标志型、教导型、考验型和象征型。其共有的特征主要有:限定年龄、广泛性、民族特色明显、主要功能是标志“成人”等。  相似文献   

19.
荀子继承孔子思想,沿着其以仁为本、重礼讲仪的思路发展开去.一方面,他以仁为善之核心和人生根本,以仁为礼仪制度的基础和本质.仁德是行礼的前提,行礼是仁德由内向外推衍的逻辑结果,此谓先仁后礼,仁本礼末.另一方面,隆礼至法、明辨达分是仁之应有内涵,行礼守义是得仁的必由途径,仁德的目的即在以礼规范社会、整肃秩序,此谓以礼行仁,行礼为仁.荀子由孔子之仁学开出自己的礼学,从而实践了孔儒由内向外、由理念向操作的拓展.  相似文献   

20.
基于女性视角,视新嫁娘为核心的土家族哭嫁歌以其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民俗文化充分展示了女性的生命体验;《诗经》中的恋爱、婚姻家庭诗篇的情感真挚、淳朴而富有感染力,完全是女子个人、家庭关系、社会伦理之间的情感记录。土家族哭嫁歌和《诗经》无不形象鲜明地呈现了女性生命意识的审美意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女性话语———主体的爱欲诉说;身份认同———生命的自觉体悟;生存超越———和谐的幸福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