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权力场域的强势存在:学术腐败的深层制度诱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腐败,即在学术领域里出现的"公共权力的非公共运作"的现象和行为.目前,学术腐败在学术产品的生产过程、出版过程、社会化过程等诸环节中均有表现,并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权力场域的强势存在是学术腐败深层制度诱因;以个别权力制约权力使学术腐败禁而不止、歼而不灭;根除学术腐败,必须调动大众的力量,以大众的权力制约权力.  相似文献   

2.
学术研究的功利化、权力化、短期化、平庸化以及抄袭、造假和腐败等违背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现象,有着复杂的个人与社会原因,但与学术兴趣的缺失不无关系.学术兴趣在克服这些现象方面,亦即在促进健康的学术研究方面的价值有:学术兴趣是激发学术创新的构成性功能要素;学术兴趣是学术研究持久性的根本动力;学术兴趣是学术道德的天然守护者;学术兴趣是克服学术异化的人性根据.  相似文献   

3.
学术腐败探源及其防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学术腐败是指学者和学术界在学术活动中有意违背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而出现的不道德行为和欺骗行为。目前,学术腐败主要表现在学术研究的功利化、学术评价的非理性化、文人相轻、泡沫学术等方面。学术腐败现象的蔓延不利于学风建设,阻碍了我国学术水平的提高及与国际学术界的接轨,既危害社会,也危害个人。学术腐败产生和蔓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遏制学术腐败的策略是既要通过各种办法和途径揭露、惩处和预防学术腐败的发生,也要重建学术规范、创造有序的学术环境、塑造良好的中国学术形象。  相似文献   

4.
权力腐败及其行政监察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腐败是社会的毒瘤 ,使资源的配置失去效率 ,严重影响社会发展。信息不完全和预期价值居高是导致腐败产生的主要原因 ,通过对混合策略的最优行为选择分析 ,认为作为理性人的权力人是否选择腐败取决于腐败行为与正常行为的比较效用大小。因此要搞好行政监察 ,政府要把公职人员掌握的稀有资源压缩到最低限度 ;同时要提高其正常的监管效用 ;要鼓励公民和各类机构反腐防腐 ,降低其腐败博弈时的预期价值等。  相似文献   

5.
高校行政化向学术领域、高校组织机构、学校风气的深度渗透,严重制约了高校的健康发展,扼杀了高校的办学活力,使高校价值观趋于功利性,滋生权力腐败和学术腐败,并导致学术权力边缘化。高校"去行政化"势在必行但也任重道远,通过改革政校管理体制,明确高校办学自主权,改革高校内部管理模式,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并在社会大环境的支持和配合下逐步实现高校"去行政化"。  相似文献   

6.
大众化评价:学术评价中学术腐败的有效制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学术腐败已经渗透到学术创作、学术文献出版和学术评价等学术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其中,学术评价中的学术腐败其危害是多方面的、巨大的:一方面,学术评价中的权力化倾向和只重视数量不问质量的形而上学的评价方式严重窒息了学术创作过程中的创新活力;另一方面,它进一步模糊了学术文献出版环节的是非界限,并不断推动新一轮出版腐败的产生和恶化.究其原因,小众化评价是学术腐败的深层制度诱因,而大众化评价则是科学、公正的学术评价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7.
学术造假的表现、性质及法制化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学术造假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出现了新的特征。从本质说,学术造假即是学术腐败,可视为社会腐败的延伸。要从根本上遏制学术造假,净化学术风气。一方面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惩治力度,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进相关体制机制改革,尤其是高校体制和职称评聘制度的改革。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在我国学术研究、学术出版和社会学术评价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非学术因素干扰,给正常的学术发展造成危害。学术腐败是以牺牲学术为代价的;各种形式学术评价中的腐败,是以良知的缺失与文化的损害为代价的。学术期刊作为学术成果的重要载体,不仅对学术发展具有重要的“守土”和“把关”职能,而且其编辑活动“延迟选择效应”的存在也给作者的学术创作以潜在制约和影响,学术期刊应当成为一道抵制和消除学术腐败的防火墙。  相似文献   

9.
随着中共中央反腐力度的加大,权力寻租呈现出新载体、新形式和宽领域的特点.从权力寻租的概念人手,即政府部门或个人以公共权力为筹码获取自身利益的非生产性活动,结合权力寻租异化引发的社会热点,如“神木房姐”“学术腐败”“教育腐败”,深刻剖析权力寻租异化的原因,如制度建设缺失、公共资源垄断、社会监督乏力和文化建设滞后等原因,期望为进一步深入研究预防、治理权力腐败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0.
剽窃他人学术成果是学术腐败中最恶劣的行为.从产权的角度分析了学术成果的特征,认为具有非交易性、相对静止性、是建立在所有权基础上的一组特殊的权利束,由此阐述学术腐败的产生原因并提出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1.
社会发展的和谐状态一直是人类永恒追求的理想目标,古今中外的思想家们莫不以此为标准,提出了各种形式的和谐构想。但是,公共权力本身具有的特性,使得权力的腐败成为可能,而权力如果失去制约、监督。就会使腐败的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权力腐败成为影响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用制度的力量规制权力的行为。  相似文献   

12.
高校学术腐败现象频繁有着深刻的学理根源。在以效率取向学术制度安排和公权力渗透学术研究背景下,部分学术共同体蜕变为“学术特权利益共同体”,以知识/权力共生的双面形态左右学术研究的运行轨迹,垄断学术资源和破坏学术民主;大学独特的“单位制度型学术”,形成“保护一束缚”二重机制,极易滋生体制内学术腐败;权力场域和利益博弈的强势存在,是学术腐败的深层制度诱因。为此,强化学术共同体的自治和自律、重构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合理边界,协调权力和利益、构建高效清廉的学术同行评议制度,克服学术研究目的的伦理模糊、强化学术腐败的伦理矫治,是治理高校学术腐败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3.
论学术腐败的表现及其危害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学术腐败是指学界一些集体和个人为谋求个人和小团体私利 ,在学术研究和学术评价活动中采取的种种非理性和不规范的行为表现。目前学术腐败主要表现在官学一体化、学术研究的功利化与商业化运作、学术评价活动的非理性化、文人相轻与学术的不公平、泡沫学术和泡沫教育等方面。学术腐败现象的蔓延不利于学风建设 ,弱化了我国学术水平的提高及与国际学术界的接轨 ,既危害社会 ,也危害个人。  相似文献   

14.
学术腐败有抄袭剽窃、弄虚作假、买卖学术资源、学术贿赂、唯亲排异等主要表现。学术腐败不仅严重危害学界本身,而且间接危害整个社会。学术腐败的发生,有学术主体内外两个方面的原因。根据学术腐败的成因,我们需要从制定统一而完善的学术规范体系、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和改进学术制度安排这三个方面来治理学术腐败。其中,改进学术制度安排是最重要的方面。  相似文献   

15.
论学术腐败及其治理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学术腐败是指学术活动中的不道德行为和欺骗行为.在当代中国学术界,学术腐败表现为多种形式,成为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产生了极大的危害,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坚决治理.  相似文献   

16.
由于学术腐败对学术期刊的侵袭日趋严重,因此建立有效的编辑防范机制,遏止学术腐败在学术期刊中泛滥,已经成为学术期刊必须赢得的挑战。通过提升作者的学术规范意识,健全审稿程序,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构建起一套严格有效的编辑出版控制机制,把好学术成果的出口,学术期刊将会在规范学术研究,净化学术环境等方面发挥出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求利动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认知前提和终极动力,但也是腐败产生的人性根源。廉政制度的设计需要对其作用范围内的人们的最基本的行为作出预期,而这一预期又以一定的人性本质为假定前提,以人性恶为假定来设计廉政制度的出发点,使防范任何人滥用权利谋取私利成为可能,但这并不否认人具有向善的可能,而且还对人性善保持着相当的信任。  相似文献   

18.
学术不彰问题在近年的大学发展中日益凸现并引发人们的高度关注。作为学术机构与不同专业之松散联盟,大学需要以学术自由作为其教学和科研活动的基本准则,为学者探究真理和传授知识提供必要保障。虽然大学自主性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和国家权力意志的介入而受到了较大的影响,但就大学功能的正常发挥和社会的长远发展而言,保障学术的相对自由,构建一种使大学灵活应对社会发展需要的自由办学机制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论述高校学术腐败呈愈演愈烈的趋势,表现在出版、发表论文、课题申报、学位授予、项目评奖等方面的弄虚作假、抄袭剽窃、行贿受贿;其产生的根源是多元的人生价值观、扭曲的学术评价、乏力的监督惩罚;指出必须采取道德、行政、法律、舆论等措施,予以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20.
教授治学:问题、原因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全面了解我国教授治学的现状,论文对全国部分高校的教授进行了调查、访谈,归纳出教授在学术道德、学术水平、学术权力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从教授自身、大学与社会等层面分析产生问题的根源。教授治学,需要教授以学术为业,担当道德楷模;需要大学赋予教授学术权力,完善教授考核评价制度;需要社会健全法律,改革科研体制,只有这样,教授才能安心治学、治好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