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黑人作家拉尔文·艾里森的《看不见的人》是美国文学史上十分重要的一部作品。他从存在主义的观点出发,深刻地揭示了美国白人文化和黑人文化传统的激烈冲突以及在这冲突中人们寻找自我本质和价值,实现真正存在的这一主题。文章试图用萨特的存在主义观点来探讨《看不见的人》,并从其"存在方式"入手,详细地分析了主人公由"不自由"到"自由"及"没有责任"到"负起责任"的转变,及其最终获得人性,实现自我真正存在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小说《秀拉》中,托尼·莫里森塑造出一群在黑人文化和白人文化夹缝中挣扎生活的美国黑人。虽然故事以黑人女性为中心,但被评论界长期忽略的黑人男性形象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后殖民主义角度分析小说中的四类黑人男性形象,揭示出主流文化浸淫下的黑人男性无法获取身份认同,只能沦为社会边缘下的受害者。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主人公与美国白人之间看与被看行为的描写,《看不见的人》揭示了种族主义和殖民主义对美国黑人身份和意识形态的限制。 本文以萨特和拉康为代表的视觉理论为基础,结合法农对于种族与黑人身体的后殖民论述,解读小说中作为文化主体的白人群体与作为文化他者的黑人群体间的视线交流,分析在各自目光中被异化的黑/ 白人形象,从而揭示被种族化的人类整体共同面临的身份危机。  相似文献   

4.
理查德·赖特笔下的《土生子》是“抗议小说”中的典范之作,主人公别格·托马斯一改“汤姆叔叔”式的人物设定,转而以暴力犯罪青年的形象出现在读者面前。如果暴力犯罪诠释的是黑人民族显性的外部抗争,那么刻板印象将从隐性的意识形态层面打破黑人民族的沉寂,其主要表现为透过别格的视角凝视白人社会,并由此反观“白人性”。从黑人的视角分析“白人性”,旨在呈现“他者”眼中的白人主流社会,挑战后殖民主义文学中根深蒂固的“黑人性”解说,打破黑人对白人社会所持有的刻板印象,以缓和“黑人性”与“白人性”之间的对抗性,进一步消除两个民族之间的隔阂。  相似文献   

5.
非裔美国作家拉尔夫·埃里森在长篇小说《六月庆典》中,一方面塑造了黑人牧师希克曼对求真、求善、求圣的黑人伦理的坚守;另一方面塑造了希克曼收养的白人小男孩布里斯挣扎于黑人伦理与白人伦理之间,最终以白人伦理定位人生,成为参议员,却被私生子刺杀.本文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出发分析二位主人公最终的伦理选择,再现历史语境下黑人伦理不被认同的伦理图景,藉此揭示小说中折射出的埃里森的黑人伦理欲求.  相似文献   

6.
莫里森《最蓝的眼睛》民族文化身份缺失之悲剧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文化殖民主义、种族主义与存在主义的基础上探讨托尼·莫里森小说<最蓝的眼睛>中黑人心灵文化迷失的悲剧根源,提出在后现代多元异质文化并存的环境下民族如何生存的问题,认为白人强势文化冲击、黑人民族文化身份缺失是造成悲剧的根源;民族文化身份认同、民族文化传承以及对异质文化的吸收是民族生存的希望所在.  相似文献   

7.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戈迪默的《朱利的族人》是一部探讨政权交替时期种族共存的困境的小说。通过描写特殊境遇下白人与黑人身份地位的置换和种族隔离带来的种种后果,展现了白人中心主义的消解。戈迪默以犀利的笔锋对帝国殖民主义进行了讽刺,在作品中求得艺术的真实。  相似文献   

8.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戈迪默的<朱利的族人>是一部探讨政权交替时期种族共存的困境的小说.通过描写特殊境遇下白人与黑人身份地位的置换和种族隔离带来的种种后果,展现了白人中心主义的消解.戈迪默以犀利的笔锋对帝国殖民主义进行了讽刺,在作品中求得艺术的真实.  相似文献   

9.
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统治导致了南非长久以来难以解除的种族间的矛盾与冲突。南非作家J.M.库切的小说《耻》反映了"反向种族主义"在当今白人与黑人社会各个领域的动向,及南非人的生存境遇。  相似文献   

10.
爱丽丝.沃克在《梅丽迪恩》中将后殖民主义批判性、颠覆性、边缘性精神同黑人民族和黑人女性受殖民压抑的“历史记忆”联系起来,塑造了梅丽迪恩这一觉醒的、新型的黑人女性形象,说明了美国黑人女性以及整个黑人民族要找回自己的文化传统,必须揭开美国社会白人化的面纱,来重新书写自己被扭曲的历史,从而为解构西方白人文化“中心论”、解构男权中心体系、建立新的女性价值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作者库切以作品《耻》分析和讨论了南非白人种族在后殖民和后隔离时代的南非社会中所遭受的人性耻辱。他们像狗一样毫无尊严地生活在南非这片土地上。尊严的丧失是人性耻辱最鲜明的体现。男主人公职业生涯的堕落和女主人公的被辱和委曲求全是本论文主要讨论的两个方面。南非的殖民主义和种族隔离制度是造成主人公尊严丧失的深刻历史根源。  相似文献   

12.
《怪物》是美国作家斯蒂芬·克莱恩的一部短篇小说。故事叙述了黑人亨利在火灾中救火而变得面目全非。"黑人问题"在当时的社会备受关注。在这部小说中,黑人遭到了白人的歧视。白人认为黑人是扰乱他们生活秩序的"怪物"。美国内战以后,表面上黑人和白人享有平等的权利。对黑人的这种歧视则恰好反过来折射出了白人道德上的堕落。  相似文献   

13.
在殖民主义已经不复存在的新旧交替的南非,殖民主义的阴影仍在白人和黑人之间制造着混乱,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冷静客观的叙述和对作品及其人物的后现代手法的运用,使读者更真实地融入到那个充满矛盾但同时也包含着作者殷切希望的南非现实之中。  相似文献   

14.
由于黑人女性独特的生存经历,黑人母亲身份具有不同于白人中产阶级核心家庭中的母性身份的内涵。从"哈莱姆文艺复兴"以来的黑人女性创作中可以看出:在家庭伦理方面,黑人家庭大多呈现出"女人当家长"的一致性。佐拉·尼尔·赫斯顿、托妮·莫里森、特里·麦克米兰和泰雅里·琼斯的作品再现了黑人家庭历经的百年沧桑,揭示了黑人母亲身份从保存、文化传递到养育的变化。这种变化也蕴含了家庭伦理的变迁:精神意义上的女家长正逐渐替代传统的物质意义上的女家长。  相似文献   

15.
赫斯顿在众多作品中刻画了黑人从无知懵懂到成熟的坎坷追寻历程,显示出追寻的原型主题。作品中诸多主人公的追寻过程则显示了作者对黑人文化传统的认同和对黑人女性的关注,反映了赫斯顿颂扬黑人文化的独特角度。  相似文献   

16.
文章试图从流散的角度分析福克纳和莫里森作品的关联性,结果发现19世纪末的南方黑人大迁徙促成了黑人和白人进一步地混居和种族转换.在种族冲突剧烈的南方,隐藏着黑人和白人在潜意识中逐渐向对方转变的过程.二人的作品全景地反映了南方种族、身份、阶级和文化的复杂错位.  相似文献   

17.
从后殖民视角出发,通过对《耻》中所发生的两次"强暴"事件的分析,揭示白人殖民者对被殖民者黑人所犯下罪行的恶果及影响,探讨库切在小说中是如何展现白人通过自己的方式寻求赎罪,重新建立自己的身份地位,及其对白人与黑人之间最终的宽容、和解与和谐共存所寄予的厚望。  相似文献   

18.
美国独立战争给一些黑人奴隶打开了通向自由的大门,自由黑人在"量"上有了很大的飞跃,引起了白人的极大的恐惧。同时,由于广泛的非选择性地解放奴隶,自由黑人在"质"上也发生了变化:纯种黑人代替黑白混血儿在自由黑人中占绝大多数,从而引起了白人的憎恶乃至是仇视。因此,憎恶和仇视成为了美国独立战争到南北战争期间白人对整个自由黑人群体的主要态度。  相似文献   

19.
《野兽逻辑》是山田咏美创作的一部颇具后现代主义特色的作品。小说以栖息在女主人公茉莉血液中"动物"的视觉,讲述了人类文明面临的各种社会问题。作者在创作中运用戏仿、多元化、平行结构等后现代叙事方式,对男人、女人、白人、黑人等多种文化符号进行反思和重构,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族裔关系、同性恋、艾滋病、犯罪等社会问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20.
作为美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运用女性话语在作品里描绘了在白人文化和黑人文化的冲突以及男性压制下的黑人女性。本文通过分析莫里森作品中黑人女性的命运和心理,深刻揭示白人和男性社会对黑人女性所造成的精神分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