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 毫秒
1.
张原  汤芸 《民族学刊》2016,7(1):81-87, 124-128
“比较视野中的灾难与激变:感知与应对”国际人类学工作坊于2015年10月16日-18日在西南民族大学举行了工作报告会,来自世界8个国家和地区的30余家学术机构的40位专家学者围绕着“人文视野下的灾难与激变”、“有关灾难与激变的理论反思”、“在灾难与激变中反思社会-政治关系”、“灾后重建中的社区恢复与文化重塑”、“关于灾难的记忆、叙述与情感”、“灾难的感知与呈现”、“关于灾难的艺术呈现”这7个专题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探讨.  相似文献   

2.
自1970年代,日本开始出现“地域活化运动”的趋势,基本上是以“提振当地衰落的经济”与“增加人口”为目标.不管由地方政府或民间团体来主导,都与相关产业,尤其与观光产业有着紧密的联结关系.其主要的“商品”就是当地的历史建筑物、传统艺术、或是祭典仪式等肉眼可见的“文化”.另外,近年来频发的大型灾难,也引发了城市与学术界共同合作来面对灾难的重建运动,这样的合作也开始受到各界重视.在台湾,九二一地震(1999)或八八水灾(2009)等大灾难都让原住民部落受到很大的打击,也使得人类学界思考灾难人类学扮演的角色.本文在思考,在受灾区做过田野调查的人类学者,如何将手上的许多资讯以及人类学知识以最有效的方式来贡献回馈当地,并且提供一些日本的灾后数位典藏计划的案例来探讨人类学知识应用在灾后重建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分布在湘黔桂鄂交界地带的侗族村寨火灾频发,给当地造成了严重的人员和财产损失,破坏了当地的文化资源和生态环境。新生态人类学将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纳入整体分析框架,分析灾难现象背后的深层逻辑。以压力-释放模型(PAR-model)分析则会发现,侗寨长期置身于传统与现代、地方与国家的整体脉络中,全球化、商业化乃至国家化的不断渗入侗寨,而侗寨社区内传统资源缺失严重,导致整合能力断裂,脆弱性增加,外部压力无法消化导致灾难性释放。在灾后重建阶段,一方面探索在地方性知识基础上,把建筑物重建与当地人的生态认知修复结合;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引入现代科技手段,建立新型生态社区,祛除灾难隐患。  相似文献   

4.
玉树灾后重建在区域稳定、文化发展、生态保护中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玉树灾后文化建设中呈现出宗教形式的多样性、文化变迁的堕距性、文化资源的竞争性、区域利益的博弈性,在客观上形成了国家与乡土社会、文化传承与文化再造、文化重构与发展转型等多重社会矛盾,社会不稳定因素加剧,关注玉树灾后重建中的文化建设,是构建玉树灾后文化关系和谐有序发展的关键,同时也是民族地区社会重建中国家利益、区域利益、民生利益和谐共生的社会关系基础,是推动玉树灾后民族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5.
青海玉树州经济贫困,但资源富足,特别是其藏族传统文化资源具有独特的个性和十足的魅力。地震灾害给玉树传统文化带来了巨大的破坏,灾后重建则要十分关注物质文化重建及藏族传统文化的保护。这种重建要在解决面临的现实的具体问题的基础上,把传统文化保护置于宏观的经济发展中予以考虑,要重新考量旅游业和畜牧业在地区发展、生态平衡、文化保护这些目标中应有的位置,在灾后重建中特别突出二者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王思亓 《民族学刊》2020,11(5):66-73, 146-147
灾难移民的重建与社会适应不仅关系到社会发展的公平正义,而且还影响着地区的稳定和繁荣,特别是对于有多种跨境关系网络的边境族群。本文基于多年对中尼边境夏尔巴人的调查研究,论述了夏尔巴人灾后移居生活中的社会心态和社会记忆,以及在就业、宗教仪式与丧葬方式等方面与移居社会所存在的张力、矛盾和困境。提出地方政府不仅应注重灾民经济层面的安置与救助,更应加大灾民的人文关怀,深入了解移民的文化传统,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地逐步引导移民适应灾后生活。  相似文献   

7.
蒋彬 《民族学刊》2012,3(1):44-49,94
羌族地区的灾后文化重建是在国家的统筹下,在受灾地区民众的诉求基础上,在社会各界呼吁保护羌族传统文化的舆论中,通过援建省市的具体实施而实现的。作为援建方的山东,一方面根据国家的相关意见、条例、方案的文化保护、文化重建规定进行援建;另一方面,他们又根据自身对羌族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文化的援建与重建工作。在承认羌族地区文化重建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还应当看到文化重建中政府意志与学者呼声的疏离,援建后的北川羌族传统文化呈现出同质化、一体化、文化符号泛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韩黎  袁纪玮  徐明波 《民族学刊》2015,6(5):83-88,123-126
采用NVivo10.0软件分析灾后羌族幸存者心理复原的现状和影响因素,为少数民族受灾群体心理干预提供依据。以5.12地震羌族重灾区茂县、理县为例,采用目的性抽样方法,对12名羌族幸存者进行个案访谈,收集他们对地震的认知、反应和应对方式,以及影响其灾后心理复原的因素,探索建立灾后心理复原力的影响因素模型。羌族幸存者对地震情境、受灾情况仍记忆犹新,心存恐惧,地震带来的创伤或将长期存在;灾后国家政府的支援扶持、民族文化元素成为应对灾难的支持性力量和保护性因子;心理复原力影响灾后羌族幸存者的主观幸福感体验。应重视积极文化元素对羌族心理复原的保护和支持作用,可尝试将民族文化元素引入灾后心理治疗与干预。  相似文献   

9.
萝卜寨群居着人类最古老的羌族,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伤害。灾后重建工作在不断地推进着,村庄环境景观的重建方面取得显著的成效。本文通过对四川省汶川县雁门乡萝卜寨的环境景观建设进行田野调查,就萝卜寨的环境现状、村庄景观特征、现代农业景观特征等进行分析,反思当下民族区域村庄环境景观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10.
萝卜寨群居着人类最古老的羌族,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伤害。灾后重建工作在不断地推进着,村庄环境景观的重建方面取得显著的成效。本文通过对四川省汶川县雁门乡萝卜寨的环境景观建设进行田野调查,就萝卜寨的环境现状、村庄景观特征、现代农业景观特征等进行分析,反思当下民族区域村庄环境景观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11.
1991年10月发生在奥克兰地区的大火灾造成25人丧生,6000多人无家可归。幸存者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对这场灾难的认识,其中凸显了有关自然与文化、有序与无序、时间与空间以及传统的男女性别区分与生死等二元结构,尤其是对作为自然象征的母亲与作为灾难象征的魔兽二者之间的对立显示了自然与非自然力量的对比。人们为了解释灾难的去而复来,甚至认定灾难的发生是早已注定的、循环的,从而肯定了上帝对于自然灾害发生的控制权,由此,毁灭者也是创造者。奥克兰大火中隐含着如建筑材料的不当使用和居民区的不合理规划等技术性因素,因此其可部分归结为技术性灾难。而由于技术性灾难产生于一个文化的竞技场,而不是自然自身的,在这种情况下,能满足人们心理需求的合乎情理的灾难意象或隐喻非常少,因此,技术性灾难不会流变为神话,而是作为永远的历史而存在。综观上述过程,灾难被重新界定为"创造性的毁灭",从而被赋予了一种令人敬畏的美。尽管并非所有的文化都会以上述方式去象征地表达灾难,但所有的文化在描述与解释灾难时,象征都将会是他们行动的一部分。这些象征的建立缓解或消解了灾民对于灾难的恐惧,这也可以部分解释为什么灾难多发区的居民大多不愿意搬迁。  相似文献   

12.
张原  兰婕 《民族学刊》2013,4(6):56-62,112-115
以民族志的方式,对地方层面的灾害场景和灾害感知进行完整呈现和系统转述,是人类学灾害研究的关键。《泥石流灾害的人类学研究》一书基于特定灾害场景的系统考察,来呈现人类社会与环境系统的复杂互动过程,并就不同人类群体如何借助社会文化资源来认识和应对灾害的经验图景加以辨析,这代表了灾害人类学研究发展的一种新趋势。  相似文献   

13.
黄彩文  梁锐 《民族学刊》2014,5(1):16-22,-100-101
近年来,云南人口较少民族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的矛盾日益凸显,民族地区的文化生境不断遭受破坏;加上人口较少民族的价值观念逐渐发生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出现断层等问题,人口较少民族文化保护形势严峻。云南布朗族在应用信息化手段保护民族文化方面有很好的实践。布朗文化遗产可数字化资源划分为实体和物质文化遗产与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大类。按照三级指标评价模型,结合可数字化文化资源的特点,首先聘请专家依据"可数字化资源评价赋分标准"对布朗族民族文化资源进行打分,并采用微积分运算公式计算出三级指标的综合评价值,根据最终评价得分来评判布朗族民族文化资源是否具有可数字化的价值。然后,对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采集,综合采用静态数字化技术、动态数字化技术和三维数字技术,按照文本数字化、图像数字化、三维图像建立、虚拟物品制作四个数字化级别来进行信息化处理。  相似文献   

14.
贾霄锋 《民族学刊》2015,6(5):71-76,118-119
文章认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在社会转型加快时期的贫困问题基本上是结构性贫困,并对这种结构性贫困问题的具体特征及其产生的社会危害进行纬度结构分析,最后系统地从建构现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现代化的背景下提出了治理路径。  相似文献   

15.
赵心愚 《民族学刊》2014,5(1):43-49,106-107
宣统《盐井乡土志》本有"盐井全图"一幅,目前相关辞典及提要未提及此图。近十多年出版的《盐井乡土志》中无图,与20世纪70年代末出现的油印本有关。"盐井全图"绘制者为《盐井乡土志》著者段鹏瑞,绘制时间、付印时间当在宣统三年(1911年)夏四月赵藩作序前后。无论对于《盐井乡土志》,还是对于盐井地区在清代西藏方志史上,此图都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陈云霞 《民族学刊》2013,4(4):62-70,120-122
一直以来四川民族自治地方开展了具有一定广度和深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逐渐形成了国家、省、市(州)、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保护体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后申报时期",四川民族自治地方应力争实现民族自治地方文化资源与优势资源结合、民族文化资源带动经济发展方式的深刻转变,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常态化、产业化、多元化、专业化、制度化的发展策略和制度支撑。  相似文献   

17.
张原 《民族学刊》2014,5(4):1-7,84-88
中国西南的人类学研究有着深厚的区域研究传统。改革开放之后,西南研究陆续出现了"区域模式"、"族群模式"和"跨境模式"三种研究范式。其中"区域模式"更贴近于社会历史现实,具有强烈的学科问题意识。至二十一世纪,基于历史上民族的源流考察与走势判断,兴起了诸如西南丝绸之路、茶马古道、滇黔驿道、进藏公路等"通道"研究。这种基于"走廊"学说和"通道"研究而展开的"区域模式",将交互性和流动性作为研究之重点,来深入地阐释形塑西南中国社会人文特质的关系结构,将有利于中国人类学获得更符合中国历史文化经验的世界图式,也有助于具体研究者获得真正的文化自觉和认知主体性。人类学的中国西南研究只有基于"区域性"的大视野来展开,在一种关系格局中来寻找西南研究的问题意识,才能摆脱"民族性"的现代叙事,并对"民族认同"这样的问题有所超越,最终回归到当地的社会历史现实和人文形态特质来深化对中国西南的认识把握,从而在学理上展开一些更为深入的对话。  相似文献   

18.
吴铀生 《民族学刊》2013,4(6):14-17,93-95
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区域资源综合开发和整体开发资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血脉和基础,因此民族地区要要立足特色优势资源,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资源整合与综合利用,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构建特色优势产业体系,才能最终促进四川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十二五”期间,四川民族地区将进入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重要阶段,本文从加强民族地区整合优势资源,构建优势产业体系出发,阐述了推进传统特色农牧业向现代特色农牧业跨越,以及维护社会稳定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9.
周毓华  田廷广 《民族学刊》2013,4(4):54-61,117-119
"5.12"汶川地震后,龙溪乡部分羌族居民因地震中生存空间遭受巨大破坏而搬迁至邛崃市南宝山安置区,面对震前与震后迥异生存空间所引起的居民生活的改变,笔者试图以羌民社会生活中饮食的变化为研究对象来解释饮食文化背后社会互动因子的改变,揭示羌族异地安置区身为"小传统"社会在现代化、工业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作为社会有机体的一部分如何去适应社会改变,同时实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   

20.
木仕华 《民族学刊》2013,4(6):38-48,105-108
《徐霞客游记》中“滇游日记”的记载涉及明季以丽江纳西族地区为中心的藏边区域的藏传佛教活佛转世制度、政教关系、商贸往来、战争与和平、民族关系等内容,旁征汉藏文史资料和文献,考信史实,《徐霞客游记》在滇川藏交角区域纳西、藏等多民族关系史和政教关系史、汉藏文化交流史研究诸领域具有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