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阿多诺在《否定辩证法》中对海德格尔思想的批判实际上并不如他自己所说是一种内在批判,而是建立在将海德格尔思想中的要素还原为观念论原则和实证主义方法的基础之上的。然而,这种误读并不表明阿多诺对海德格尔的批判应被弃之不顾,因为它指涉着海德格尔必须回答的两个问题:什么样的语言才能够不加扭曲地表达世界自身?应该如何理解人与世界的源初关联才能使这种语言成为可能?进一步探讨海德格尔思想,可以发现:海德格尔的形式指引式的语言通过把握经验发生的开端,解决了第一个问题;《存在与时间》通过把此在理解为一种虚无的处所,让世界在这种处所中展示自身,从而解决了第二个问题。  相似文献   

2.
海德格尔对现代科学作出了深刻地分析和反思,对现代科学的本质作出了生存论的现象学的解释。海德格尔认为,现代科学仅与存在者打交道而遗忘了存在本身;现代科学是此在的存在方式——"解蔽",其本质在于对存在者整体领域的筹划、控制和统治。同时海德格尔又对现代科学持尖锐的批判态度,认为正是这种生存方式使人类陷入了严重的生存危机之中;为此,海德格尔寻求于"思"而超越。  相似文献   

3.
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中,"此在"既指生存着的人,也指人的生存。作为生存着的人,它接近于马克思的"现实的个人",却没有明确的社会历史规定性和价值规定性;作为人的生存,它接近于马克思的"人的感性活动",却不是不断与其周围世界进行物质、信息和价值交换的开放系统。海德格尔赋予"此在"优先地位,却没有赋予它元存在地位;相反,马克思把人的感性活动看作元存在,赋予存在彻底的人文意蕴。  相似文献   

4.
人在生存中,必然要同周围事物打交道,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要解决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要考虑如何才能更好的生存和发展,这实质上就是探索真理的问题。探索真理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不断地展开过程,经过寻视、体验、领会、解释和显示等环节,才能上升到真理的高度。真理不是凝固不变的思想理论,而是随着此在生存的变化而变化的。当然真理的变化有其相对的稳定性和共性的特征。真理一旦形成,对此在的生存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根据海德格尔早期弗莱堡时期对“实际生活经验”之动荡存在的理解,此在在存在者层次上的优先性归根结底在于,它的生存在是一种独特的运动着的存在,由之出发才能对接以运动为根本规定的存在自身;根据海德格尔早期弗莱堡时期对“实际生活经验”之前理论特征的理解,此在之所以是使一切存在论在存在者层次上和存在论上都得以可能的条件,是因为此在自身的展开状态本来就蕴含着对世界之展开状态的先行的、前理论的领会。简而言之,海德格尔从此在的生存论分析开始提出存在问题的思路源自其早期弗莱堡时期的“实际生活经验”思想,尤其是来自他对“实际生活经验”之前理论和动荡特征的阐释。对于理解《存在与时间》乃至海德格尔整个思想的演变和主旨来说,理解这一点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海德格尔关于人的思想集中于他的范畴“此在”中。“此在”不是灵魂、精神和人格式的主体,也不是“意志”、“强力”等生命体。“此在”首先意味着生存,人通过生存,表明他存在;其次意味着“现象”或思想,通过思想显示或思念着而存在。最重要的是他的生存和思想是同一的过程,没有生存,“此在”无法存在;没有思想,生存无法得到显现,存在处于黑暗之中,无法得到澄明,而存在的澄明是海德格尔的真理。  相似文献   

7.
在试图将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存在”的四种含义加以统一的过程中,海德格尔逐渐认识到,或许只有“真理”意义上的存在(是)才是“存在(是)”的基本含义。而这也正是在对亚里士多德的现象学解读中,海德格尔对真理问题给予了特别关注的原因。这种关注使真理、“实际生命”(此在)、存在者自身的显现(即存在者之存在)三者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逐渐显现出来。对于海德格尔来说,此在及其逻各斯具有不同于世界上的现成之物的存在方式,它是在与存在者打交道的过程中对所遇到的存在者的存在起显示或揭示作用的存在者。这就是说,如果“存在”有某种统一意义的话,那么这种意义就在于“存在者的存在在此在中并通过此在的明察显现”,换言之,不同存在者的存在意义的统一性在于它们都是在此在的生存着的理解中显示它们的存在的。  相似文献   

8.
海德格尔看来,无的问题之所以在传统哲学或形而上学中无法得到回答,是因为传统形而上学忽视了存在者的存在与存在者之间的存在论区分,并且从存在者的角度将“无”看成是存在者(或“有”)的某种缺失。海德格尔对于“无”的具体论述主要集中于《存在与时间》《形而上学是什么?》和《谢林:论人类自由的本质》这三部作品。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从生存论的角度出发把“无”理解为世界的无意义和此在的“向死而存在”;在《形而上学是什么?》中,海德格尔把“无”看成是世界作为存在者整体的“跌落”或“沉没”以及相应的“无之无化”;在《谢林:论人类自由的本质》中,海德格尔的思想发生了转向,并且放弃了他之前的生存论思路。他借鉴了谢林关于“实存”和“根据”的区分,把“无”和“无根据”联系起来,认为“无”既意味着“无根据”,又是“无根据”中建立根据,也就是“建基”。在此之后,海德格尔很少讨论“无”的问题,这也意味着,在海德格尔后期哲学中,无的问题消融在更具普遍性的存在问题之中。  相似文献   

9.
在海德格尔哲学中,"真理"(alētheia)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命题真理,不是符合论的真理,而是存在之真理。海德格尔对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第六卷"明智"(phronēsis)的分析表明,phronēsis以好的行为,以此在为对象,即以此在的存在为揭蔽的对象,因此,phronēsis是alētheia的最高表现。在这个意义上,真理就是无蔽或去蔽,其最源始的意义即是此在的展开状态,此在将自身从遮蔽状态中揭示出来。这种揭示就是对存在的时间性意义的揭示,它以操心为存在的基本结构。真理通过形式指示的方式保持其存在论性质,它是此在存在的前提,即存在境域,是此在的一种存在方式。真理概念因此体现了海德格尔哲学的实践性质。  相似文献   

10.
诗意的栖居和思想都是海德格尔的人的生存样式,它们都归属于存在,受存在的召唤,停留、显现并通达于存在。同时,海德格尔指出了人执着于自身,受自身计算和功用意图的限制,突显了人的栖居的非诗意性以及遗忘存在,从而揭示出生存无家可归的状态,并提出了他著名的天、地、神、人一起存在的世界观。他试图消除人与自然和世界的那种对立的关系。同样,海德格尔分析了从柏拉图以来所有的传统哲学都是主体性哲学的特点,指出了当今时代思想的特点在于不会思,而他的思想是一种显现,是通过绽出生存的方式来显现存在的。因此,思想在海德格尔那既是生存,同时复是现象,突显了海德格尔思想的划时代性。诗与思被海德格尔通过生存而奇特地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11.
ontisch是海德格尔哲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对它的不同理解和翻译,涉及到对海德格尔整个哲学思想的把握.在国内学术界,这个词一般被翻译为"存在者状态上的"或"存在者层次上的",后一种译法为<存在与时间>一书的中译本更多地采用.诚然,在海德格尔哲学中,ontisch作为一个形容词,后面可以跟"研究"、"发现"、"科学"、"概念"等不同的名词搭配,这类研究等等确实是关涉存在者的,而ontologisch则是关涉存在者的存在的.但是,笼统地把它翻译为"存在者层次上的",容易产生歧义:既可以指某种研究或科学只达到对存在者的把握,也可以指作为某种研究之对象的存在者处在存在者层次上.事实上,当ontisch跟"状态"、"结构"等名词搭配时,人们还把这个词翻译为"在存在者层次上的",就不再是指某种研究只达到对存在者的把握这个意思了,而就是指某个被研究对象处在存在者层次上.把ontisch翻译为"研究存在者的"或"存在者论的",倒是能明确地体现出某种研究只达到对存在者的把握这层含义,但是,这种译法却不能翻译die ontische Verfassung des Daseins、die ontische Struktur des Daseins等组合词.它们原本就是指此在的存在状态或存在结构,如果把ontisch翻译为"存在者层次上的"或"存在者状态上的",就恰好把此在的"存在状态"或"存在结构"都遮蔽了.于是,原本属于海德格尔基础存在论之对象的此在的存在(Sein),即生存(Existenz),就统统被降格为"存在者"(Seiende)了.这样翻译,既违背了海德格尔的本意,而且也会使许多中译文难以为读者所理解.ontisch按照德文词典的释义,本来就是"存在的"或"存在上的"意思,按照词典上的解释来翻译,不仅不会犯混淆存在和存在者层次的错误,而且会使人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一种只关涉和研究存在者的研究或科学,恰好就是此在的含糊的存在领会,就是此在的独特的存在方式或生存方式.  相似文献   

12.
海德格尔对他人、社会集体及其历史实践活动的确关注不够,但是在突破了主客二元分立的意义上,他的思想可被看作是原初地具有实践意蕴的;海德格尔所谓的"实际性"的确有过于形式化和抽离了一切具体伦理道德内容的嫌疑,但是在他这里,可以说有一种"元伦理学";海德格尔对身体和非人存在者问题的有意忽略,并不是一个严重的错误,因为这个问题只有基于对缘在的原初理解才可以得到恰切的处理;海德格尔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的确具有独白和专断的性质,但是在让每个人自由地选择自身的可能性这个意义上,它们可以说在一个更深的层次上是"对话的"。海德格尔早期思想的这些"界限"的存在一方面内在地使得海德格尔成为了他自己,另一方面表明了他的内在缺陷和不足。  相似文献   

13.
海德格尔认为,此在在世总是已在某种情调(Stimmung)而不是理论态度中预先展开了。在生存论视角中有"畏"的情调,在元存在论视角中有"无聊"的情调,而海德格尔也正是通过选取和描述这些具体而微的现象而不是通过思辨进行哲学思考。海德格尔对不同情调的选取背后有着充分的学理基础:基础存在论以先验论的思路处理了此在的存在,从(基础)存在论—生存论视角来看,畏的作用在于使此在从日常状态的非本真状态还原到生存论的本真状态,此在的非本真状态与本真状态共同构成了此在的存在。而无聊的作用在于对基础存在论进行再次翻转(Umschlag),这种翻转是对"生存论视角"的再次还原,并且其最终通向了元存在论,元存在论的主题亦即"整体中的存在者"是此在在存在状态上(ontisch)的基础。然而,情调所开启的思索远不止于此,海德格尔最终试图寻找的乃是基础存在论与元存在论更深层次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人是在世界中存在和发展自己的。这世界不是自然界 ,不是与人对立、抗悖着的世界 ,而是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 ,是人活动并由这种活动构成着的世界。国际学术思想中的生活世界理论的提出意味着哲学主题的转换。任何一种生活世界理论总是针对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生活状况提出来的。在信息时代 ,不论是人们的生产、工作、学习活动 ,还是人们之间的交往、文化娱乐、日常生活 ,都面临着深刻的变革和不断的重建。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展现信息时代生活世界的基本生存样式。  相似文献   

15.
以现象学为切入点,海德格尔对艺术的追问可以理解为三个命题:首先,艺术建立世界,此世界敞开于艺术的源初本性;其次,艺术生产大地,因为大地在历史与现实中显现为居住之基础;最后,艺术作为世界与大地的争执显现为无蔽的真理。以此,我们跟从思想的道路去深思当代艺术的挑战。  相似文献   

16.
通过将“思想”理解为表象,海德格尔将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解释为“我表象故我在”,并揭示了“我思故我在”隐而不显的存在论意义。在笛卡尔那里,人成为了主体,存在者之存在意味着表象着的主体的被表象状态,真理成为了表象之确信。海德格尔还考察了笛卡尔形而上学的基本立场,并将笛卡尔把握为主体性形而上学的奠基者。海德格尔的重释是在“存在历史”框架下进行的,是其克服形而上学的重要步骤。  相似文献   

17.
海德格尔对近代欧洲哲学传统的“自身意识”问题的思考具有独特的视点和方向。他实际上预先含有对自身意识及其历史进行解构的意图 :他不想从自身意识本身或从孤立的人之为人出发 ,而是从一开始就试图在人与存在的关系中来把握人的基本结构。此在 (人 )与存在的关系因此而被放置到了近代传统的人的自身关系之前。人的自身关系惟有从他与存在的存在关系出发才能得到理解。海德格尔相信通过这种努力 ,可以对自近代笛卡尔以来的思想发展歧途起到纠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世界"是早期海德格尔思想的核心概念.在1929-1930年的讲课<形而上学的基本概念>中,海德格尔尝试以一条与已往不同的途径来分析"世界"的意义.在这一所谓"比较研究途径"中,尤其值得特别注意的是海德格尔对动物与世界的关系之讨论.因为,一方面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断定,世界只是此在之性格,而不是其他存在者之规定,另一方面这种说法却似乎与当代生物学中有关"动物世界"的讨论相悖.如果"动物世界"的说法言之成理,那么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对世界、甚至此在的分析,就似乎有修正的必要.本文的目的,就在于检视海德格尔在<形而上学的基本概念>中对这个问题的处理.  相似文献   

19.
在海德格尔看来,形而上学的基本问题———"究竟为什么在者在而无反倒不在?"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关联着西方命运的实践问题。西方文明的没落实质就是对精神力量的剥夺,它根源于形而上学中在的遗忘。必须追问"在",如此才能唤醒精神,并使得西方文明摆脱危机。当且仅当一个历史性的民族能创造性地理解传统时,才能赋予自身以唤醒精神的命运。  相似文献   

20.
海德格尔所谈的思,不是认识论视野中的“我思”,而是存在之思,是本源之思。此思是对存在的一种回应和配合,是对生存的一种重新解读和展望。此思与技术性思维有很大的差别,它不具功利性色彩,而是一种泰然任之的慎思。但是海德格尔的所说的思决不是无所作为的玄想,而是一种根本性的行动。海德格尔认为思与诗歌和感恩相连,因此,思既具有诗性特色,也充满神秘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