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制度在我国已经祓列为干部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扩大了范围和民主、增强了选拔的透明度,使优秀人才可以脱颖而出,但是在选拔过程存在问题也不少。本文肯定了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制度的意义,分析了现阶段存在的问题,立足岗位胜任力素质测评、远程测评方法,提出对我国领导干部公开选拔方法的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我国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制度正逐步成为一种全国性、主体性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但是,伴随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制度的深入发展,实践中出现的职位确定与资格准入条件设置不合理、测评方法不科学、成本过高等诸多困境依然存在.因此,只有不断完善职位定位机制、测评机制、考察评价机制、监督机制及流动机制,才有可能促进制度朝更科学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建立与时俱进的干部选任新机制,必须加快干部制度改革步伐,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积极推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措施.加快领导干部选拔方式改革,推行公开选拔.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落实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加强制度建设,疏通"下"的渠道,真正解决干部能上不能下的问题.落实十五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强对于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防止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  相似文献   

4.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伴随着改革开放,党的干部制度改革也开始了探索历程。1980年起局部地区采取了民主推荐、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做法,该做法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逐步推开;1992年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党的干部制度改革逐步深化;1997年十五大以后,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已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开,党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进一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进入新世纪,党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进一步规范与完善。  相似文献   

5.
公开选拔领导干部作为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措施,打破了旧的干部人事制度,在坚持党管干部原则的基础上创新了干部政策,赢取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如何把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制度化;进一步增强其民主化程度;通过程序的完善使其更加规范化;通过对测试环节和内容的调整使之更为科学化则是使公开选拔制度日臻完善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6.
从公务员制度的实践经验来看,委任制和考任制是比较普遍采用的晋升形式,各有其利弊。作为我国干部选拔任用方式之一的公开选拔制度应该是对二者优点的吸收和融合。根据我国的国情和政体,可以将单位主管领导对干部的任用权在干部的量化考核结果中以占有一定权重的形式体现出来,更好地做到公开选拔制度与党管干部原则的有效结合。  相似文献   

7.
论增强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笔试科学性的依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制度,是由确定选拔目标、公布岗位任职条件、报名、资格审查、笔试、面试、组织考察、公示和录用等诸多环节组成的复杂系统,笔试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笔试科学性是与笔试相关各方面科学性的综合反映。增强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笔试科学性,不是漫无目的的,而是有一定依据的,只有在这些依据的指导下才能不断增强笔试科学性。这些依据主要有:(一)《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是增强笔试科学性的基本依据;(二)试卷和试题的信度、效度、难度和区分度是增强笔试科学性的内在依据;(三)领导岗位的职位分析是增强笔试科学性的主要依据;(四)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制度的科学性是增强笔试科学性的制度依据;(五)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要求是增强笔试科学性的现实依据。(六)考生的心理特征是增强笔试科学性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8.
竞争性选拔干部制度糅合了干部委任制、选任制、考任制的制度特性,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我国干部人事制度的活力,为党政机关选拔和配备了一批素质过硬、年富力强的优秀年轻领导干部.竞争性选拔是当前我国干部选拔的方式之一,但不是主要方式、唯一方式.尽管竞争性选拔干部制度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有必要优化竞争性选拔制度设计,培育制度企业家的战略思维与社会技能,促进公共组织文化转型,加强干部选任权力监督,推进区域联动与部门协调,加强制度绩效评估以及干部跟踪培养,以突破竞争性选拔干部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全面提升干部的公共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9.
浦口新区成立以来,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两个率先”进程明显加快。新区的发展,关键在人,在于有一支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浦口区以干部选拔任用方式的突破为切人点,实行全职位竞争上岗,有效整合原来两区县的干部队伍资源。先后开展公开选拔、公推公选,将人民赋予的干部选拔任用权置于阳光下行使运行,新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得到了进一步推进,干部队伍的生机和活力进一步显现。  相似文献   

10.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模式探讨——全程量化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传统选拔任用领导干部存在的主要问题,阐述了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发展阶段、内容和程序,并提出实施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全程量化模式,其要点是在笔试方式量化考评、面试方式量化考评的基础上,着重解决考察方式量化考评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围城》包孕着丰厚的审丑意蕴,钱钟书先生把他对中西方化、对人性以及对社会的畸形、片面、病态及丑陋的的揭示,真诚地奉献给读者。这些对文化、对人性及对社会生活的审丑的新的纲领,极大地扩大了文学表现的感觉空间和思考空间,让读者睹见作家对中国现实生活、精神文化生活和人性善恶的严厉的审视乃至洞穿,从而反复引发人们的审美体验,这其实正是《围城》被认为是美的文学作品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自建党以来 ,中国共产党的新闻事业性质观念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 ,认为新闻事业是政党宣传工具和阶级斗争工具。第二阶段 ,认为新闻事业是政党宣传工具、阶级斗争工具、社会舆论工具。第三阶段 ,认为新闻事业是无产阶级专政工具。第四阶段 ,认为新闻事业是政党宣传工具、社会舆论工具、大众传播工具  相似文献   

13.
《梁书》、《陈书)历经千年,传抄过程中难免造成文字差错,后人直接引用,必然与事实不符。文章对这两部史书里面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进行了考证,对错误之处作了剖析,并参照有关史料予以纠正,有助于正确把握梁陈史实。  相似文献   

14.
黄帝陵祭祀是近现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载体。晚清以来,革命党人对传统黄帝陵祭祀加以改造利用,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初步形成作出贡献。民国时期,借由对黄帝陵祭祀的制度化,黄帝为整个中华民族始祖的身份逐渐广为人知。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祭黄帝陵的仪式进行了借用与创造,赋予了"黄帝符号"以"劳动人民性"等新内涵。改革开放后,黄帝陵祭祀越来越得到重视,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和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方面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后还要找到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总结黄帝陵祭祀的有关历史经验,以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5.
散曲的套数成熟在前 ,对元杂剧的形式有重要作用。后为元杂剧的唱曲起了定型作用 ,并为之提供了基本的乐调和曲牌 ,奠定了本色美的艺术特征。元杂剧的形成 ,从体式到风格 ,皆与散曲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一种物本主义形态的唯物论,还是一种超越物本主义形态、从实践理解世界的本质相关问题的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唯物论?这是一个我们必须搞清楚的有关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本质规定性和精神实质的重大问题。在考察物本主义的唯物论及其思维方式的局限性的基础上,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现代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并重点研讨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关于从实践理解世界的物质性和自然世界的先在性的原理,以期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进一步阐明人类世界的实践性原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新制度经济学对国家作用分析的理论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制度经济学对国家作用的分析是逐渐纳入其框架的 ,总体上通过组织的演进来说明。其代表人物经历了科斯、张五常、威廉姆斯、巴泽尔和诺斯等 ;其逻辑经由交易费用演进为契约合同 ,再由交易维度转向产权的“公共领域” ,最后扩展到国家的作用 ;其中心思想是 :在不同的领域和层面 ,存在着利用“公共领域”财产的各种各样的组织 ,而国家也是一大组织 ,它的存在和作用是为了利用整个社会层面的公共财产  相似文献   

18.
企业理论的发展对产业组织理论演进的影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组织理论分析的基础是企业理论,企业异质性假定对企业同质性假定的替代和企业异质性假定的不断深化是产业组织理论获得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20世纪70年代以来,产业组织理论沿着两个基本方向发展:一是坚持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在哈佛和芝加哥学派对企业异质性假定的基础上引入博弈论等新的分析工具,着重研究企业行为及其相互依存关系,形成了以泰勒尔为代表的新产业组织理论。二是修正新古典经济学的假设前提和分析方法,在对企业的异质性作出全新假定的基础上,构造新的产业组织理论的分析框架。企业能力理论把企业的异质性归结为企业知识和能力积累的差异,并把产业组织理解为企业专业化分工和企业专业化知识与能力成长的协调机制。企业理论的创新对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当今我国大力推进民主政治,已成为构建现代宪政法治秩序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在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政治运行法治化将是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0.
苏共亡党的原因很多 ,但最重要的是没有按照党的先进性来建设党 ,从而失去了它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作用 ,削弱乃至丧失了执政的能力 ,最终葬送了社会主义事业 ,也葬送了党的自身。从党的先进性视角 ,解析苏共亡党的深刻教训是有借鉴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