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评《周代分封制度研究》近些年来先秦史研究出现了可喜现象,有不少专题性研究著作相继刊行间世。葛志毅先生所著《周代分封制度研究八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一书即是其中一部力作。周代分封问题可以说是个“老”、“大”、“难”问题。说它“老”是因为自周代...  相似文献   

2.
秦始皇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统一中国后仅十五年,秦王朝就被秦末农民起义军所推翻。两千多年来,人们一直在讨论着“周行分封,传年八百;秦行郡县,十五而亡”的根本原因。秦代速亡的原因何在,本文在后面再作简要的评论;周代实行的分封制对巩固周代的统治究竟起了什么作用,古今的学者们也作过一些探讨,至今未曾取得一致意见。笔者认为,周代实行宗法分封制以后,贵族之间和封国之间,形成了建立在宗法血缘关系和亲戚关系上的“宗盟”制度,它对周代统治的巩固起了特殊的作用。研究这一制度,对正确深入地理解西周春秋史,对正确理解古代各少数族早期阶级社会的历史,都是有意义的。但学者历  相似文献   

3.
笔者曾撰《周代昭穆制度源流》一文,认为昭穆制度起源于西周鲁国"一继一及"继承制度,并随继承制度的演变而演变。西周兄昭弟穆是原生形态。春秋时代,规整的一继一及制谱系被打破,出现了既有兄昭弟穆,又有父昭子穆,个别还有弟昭兄穆、兄穆弟昭的不规则次序,属于昭穆制度的次生形态。进入战国,父子相传成为定制,与之相应昭穆制度出现了父昭子穆的格局,这是昭穆制度的再生形态。该文草成后,投稿某编辑部并进入外审程序,笔者有幸收到署名赵光贤的外审意见。赵光贤先生是研治西周史的著名学者,专著《周代社会制度辨析》为学界熟知。可惜的是该书未涉及昭穆制度,因此,关于拙稿《周代昭穆制度源流》的审读批语,某种程度上应该能代表其对于昭穆制度的一些观点,更显珍贵。鉴于批语中的不同意见,深感许多问题如昭穆指受祭者还是祭者、能不能表兄弟关系、鲁制与周制的关系,以及昭穆史料的辨伪等方面,很有进一步阐释的必要,并期望由此引起更为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族坟墓制度作为先秦主要的墓地制度之一,是奴隶社会宗法制度在丧葬领域的具体体现.楚国作为先秦时期南方重要的诸侯国,其仿周制以立国,自然继承了周代的宗法等级分封制度.而楚国等级制度并非与西周完全一样,其等级更为森严,这在墓葬制度上也有所反应.随着宗法分封制与井田制的解体,楚国各阶级逐渐打破西周以来的族坟墓制度,最终楚国丧葬中的族坟墓制度走向衰亡.  相似文献   

5.
族坟墓制度作为先秦主要的墓地制度之一,是奴隶社会宗法制度在丧葬领域的具体体现.楚国作为先秦时期南方重要的诸侯国,其仿周制以立国,自然继承了周代的宗法分封等级制度.故可知楚国族坟墓制度起源于西周的宗法分封制度,并且在一系列楚墓发掘中均能发现族坟墓的例子.  相似文献   

6.
西周的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以其繁复且完善的规制为历代学人所关注。但由于原始史料的匮乏 ,学理解释中的纷争从未停止。自孟子始对井田制的认识就很模糊。除此 ,以宗法分封制为处理框架的土地分封首先固化了土地国有的制度 ,各级领主多层分列其中 ,而最终的耕作模式主要是以“国人”与“野人”的身份差别形成了两种土地经营系统。  相似文献   

7.
周代建立了言谏制度,用于社会政治言论的收集与管理。天子通过各种谏言听政,各诸侯也要仿效,以便了解民情,教化民众。言谏制度中有"公卿列士献诗""史献书""百工谏"等制度性安排,政教目的十分明确。因此,进入体制内的诗歌生产和消费是一种职务行为。周初的颂美诗其实也是谏言。西周末年和东周前期的"变风""变雅",既是言谏制度的延续,也酝酿着诗歌发展的突破。春秋中叶的《鲁颂》被人视为"变颂",它的出现标志着"献诗听政"的终结。周代史官除了记载周代史实,还记录整理了《虞书》《夏书》《商书》,因为"史献书"的制度安排要求史官们履行随时向天子提供过往统治经验的职责,所以《尚书》所载都是关于帝王们政教的经验教训。春秋战国时期的子书实为史书之旁衍,诸子"上说"也有"史献书"之遗意。周代古文多是言谏制度下随着形势发展而出现的不同形式的谏言,其社会功用在于政教。在周代言谏制度中,庶人对朝政的"诽谤"可以通过士的渠道上达天子,成为天子补察其政的谏言;天子身边的百工也都能向天子进谏,从而使政教更加完善。这种制度安排促进了小说的产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教育制度是社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西周的学校教育在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土地国有制和宗法分封制的基础上形成了学在官府的特质。这种受到社会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双重制约的官学教育体系,不仅维系和强化了西周宗法分封的政治制度,进而巩固了姬周贵族的统治,而且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论秦始皇废分封立郡县》,是王夫之晚年的史论著作《读通鉴论》的第一篇。在这篇文章中,王夫之赞扬法家秦始皇废分封立郡县,论证了郡县制代替分封制的必然性,抨击了为分封制辩护、主张复古倒退的尊儒反法派,表现了王夫之历史进化论的观点,洋溢着坚持团结进步,反对分裂倒退的法家精神。  相似文献   

10.
德川幕府的土地分封制度──石高分封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社会的基础。中国和西欧都是一种土地制度和基本经济单位从一而终,而日本则不然,它相继存在过三种土地制度和社会基本经济单位。德川时代的封建立地所有制形式—~采邑分封制,更是独具特色,与其说它是土地分封制,还不如说它是稻米分封制,即石高分封制准确些。本文拟从班田制到庄园制到分封制、土地分封制和土地分封制的特征三个方面.浅析德川幕府的土地分封制度。一、从班田制到庄园制到分封制封建时代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中国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贯彻始终,占绝对支配地位的基本经济单位是小农:西欧是封建…  相似文献   

11.
《仪礼》所见周代等级臣僚形态述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仪礼》作为"三礼"之一,为周代贵族相关礼仪汇编。其书保存了众多珍贵的周代职官史料,记载了具有等级制特征的各级贵族之臣僚,为其他先秦文献所鲜有。若究其实质,将《仪礼》所记与周代职官制度史实相参照,等级臣僚形态实是西周春秋封建政治体制下多级君权的产物,其编纂显有历史依据。  相似文献   

12.
周代的政制、礼法、宗庙、祭祀维系于血缘伦理,都与公羊家的“亲亲”原则相关联。“嫡长子继承法”是周人的制度创新,解决了夏商以来王权交接的问题,具有里程碑意义。周王分封遵循“褒有德”,“尊勤劳”,血缘亲属优先,兼顾异姓战功。“封建亲戚”是对血缘关系的绝对信任,借助宗法力量而维护王权核心利益。周天子作为盟主并不拥有天下疆土统治权,只充当首领。柳宗元否认诸侯能倍加爱护封国之土田人口,其势力过大却挑战朝廷权威,乃至“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秦“失在于政,不在于制”,封建必将被郡县所取代。但分封制激活了地方,加速土地开发与人口繁殖,促进经济发展、文化振兴,催生贵族阶层,则也是事实。整个西周历代天子都把精力消耗在为“亲亲”确立制度体系、处理复杂血缘关系上,可依然有不断的亲亲相害,应该认真反省这种政治方式。  相似文献   

13.
西周、春秋地方行政制度略论范学辉.吕仁祥作为阶级国家逐渐演进、形成的西周、春秋时期,王权对地方的控制权与影响力主要建立在“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二宗”(《左传》桓公二年)的宗法分封制基础之上的。受封的各级宗主皆以政权、宗法的双重统治者身...  相似文献   

14.
雅乐是周代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雅乐的起源并不在周代.同礼的起源、发展始终和原始宗教有着内在联系一样,乐与上古时期古巫"事神之事"关系更为直接.原始祭祀乐舞是古礼的存在形态,也是雅乐的最初原型.在雅乐产生、发展的漫长历史进程中, 夏、商甚至更远时代远古先民大量图腾乐舞和祭祀用乐的实践,是雅乐理念的重要历史依据和理论原型.周初六代乐舞从<云门>到<大武>的顺序,实已折射出雅乐发源于史前信仰而形成于西周的整个过程.雅乐是周代礼乐制度的产物,雅乐地位的确立标志着礼乐制度的成熟.  相似文献   

15.
分封之制,发端很早.相传禹时已经置有万国.①至于商朝的封国,不但见诸古籍,甲骨文中也有记载.西周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分封制度的.西周初期曾经进行了三次较大的分封,即子朝说的“昔武王克殷,成王靖四方,康王息民,并建母弟,以藩屏周”.②以后陆续又有增封.西周一代封国究竟有多少?今已无从确指.《吕氏春秋·观世篇》号称“周之所封四百余,服国八百余”.看来为数一定众多.根据古代文献和出土文物的铭文来看,西周分封,除了赏赐礼器、珍宝、奴隶、田亩以及专事征伐的弓矢之外,还要任命受封者去统治一个地方,这就是封国.封国疆域  相似文献   

16.
自汉武帝限制封国势力以来 ,最早对西周封建表示肯定的是东汉末年的司马朗。不久 ,董昭又提出“修古建封五等” ,但其真正目的在于突破汉代异姓只能封侯的限制 ,为曹氏代汉铺平道路。直到曹魏后期 ,随着门阀势力的膨胀 ,才有人主张从藩屏王室的意义上实行封建。受这些议论的影响 ,司马氏在禅魏前后进行了三次分封。但这些分封最终并没有起到藩屏的作用 ,主要原因是分封制与现行的郡县制和都督制有着深刻的矛盾 ,难以彻底实行。真正加强宗室力量的措施 ,正如唐长孺先生所指出的 ,是曹魏后期开始推行的宗王出镇制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周原甲骨、西周金文和《诗经》的趋向动词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穷尽性的分析统计。周原甲骨和西周金文中的趋向动词与《诗经》趋向动词的主要语法功能是相同的,当时民族共同语已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同时,《诗经》趋向动词的语法功能明显比周原甲骨和西周金文趋向动词更为丰富且灵活。《诗经》语言反映的是周代民族共同语,其深受商民族语言的影响,而周原甲骨文和西周金文则是周民族语言的典型代表。西周趋向动词可与其它动词构成连动式,能带宾语,但不带宾语的情况更为常见。趋向连动式仍以趋向动词位于其它动词之前为主,位于其它动词之后的仅一见。  相似文献   

18.
早在汉代,就有人认为秦无分封制。如司马迁说“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史记·李斯列传》)桓谭认为:“强秦罢诸侯而独自恃”(《新论·谴非》)。中经柳宗元、马端临等人的渲染发挥,“秦无分封”说遂成定论。学者们总是将分封制和郡县制对立起来,似乎两者关系非此即彼,不可并行。这是我们所不能同意的。春秋中叶,当奴隶制的分封制在楚国尚未衰败的时候,楚王不是开始设县了吗?汉代实行的不就是“郡国并行”制度吗?经我们详细考证,秦亦如此。  相似文献   

19.
<正> 郑是周代分封制度下立国最晚的一个诸侯大国。在东周时期,郑虽然算不得列强中的巨擘,但由于它地处中原要冲,又有其独特的政治历史发展,所以亦曾称雄诸侯于一时,而且绵延国祚,令诸侯不敢小觑。考察郑国的政治发展及其历史特征对于研究东周时代的社会发展情况具有一定意义。不揣浅陋,试作探讨。 郑的立国与西周末年的动荡不安很有关系。郑国始祖桓公友是周厉王少 子、周宣王之弟。周宣王二十二年(前806年)被封于郑(今陕西华县)。《世本》 有“桓公居械林”(《史记·郑世家》索隐引)之说,故郑当初为宗周畿内之国。《史记.郑世家》说郑桓公“封三十三岁,百姓皆便爱之,幽王以为司徒”。据《国语·郑语》,知郑桓公为周王朝司徒在幽王八年(前744年),是时距西周王朝覆灭已经很近了。幽王  相似文献   

20.
《西周纪年研究》是张闻玉、饶尚宽、王辉先生合著的一部学术著作,由贵州大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全书由六部分构成,其中的《西周历谱》是饶尚宽所谱,《西周铜器铭文图录及译文》是王辉所撰,其余部分是张闻玉的研究成果。此书集西周年代学研究、王年历谱、西周时期有历日铜器图像及释文,是近年来研究西周纪年的一部重要著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