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马克思主义法学"的理解,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认识,而应该从马克思主义追求人类普遍解放的终级目标中看到,以人为本也是马克思主义法学应有之义;应以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内涵。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不单是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中国化,更应注意马克思主义理论对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研究不应仅仅关注政治层面的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法律思想,还应从学术层面来探究其理论体系、结构和内容。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差异性也不应忽视。  相似文献   

2.
延安时期,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中国化逐步形成与成熟。新民主主义政权与政治理论是其核心内容,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倡导法律的人民性是其基本宗旨与核心价值,坚持将马克思法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法制文化相结合是其实现的基本途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保证了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中国化的科学性。但是,由于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没能和陕甘宁边区传统法制文化形成有机的契合,而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在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光辉历程中,尽管坎坷不平,但成果显著.如果说,以毛泽东同志1949年发表的<论人民民主专政>和1954年宪法为代表,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第一次飞跃,树立了第一个里程碑;以邓小平同志1978年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际上的主题报告和1982年宪法为代表,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第二次大飞跃,树立了第二个里程碑;以江泽民同志20世纪90年代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讲话和1999年、2001年两个宪法修正案为代表,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第三次大飞跃,树立了第三个里程碑;那么,胡锦涛同志在近年来关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多次讲话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提出,则是实现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第四次大飞跃,树立了第四个里程碑.  相似文献   

4.
法治需要法学支撑才能建成,由此提示出法学支撑力。就法学对应性和法学承载力来看,中国法治建设必须由马克思主义法学加以引导。随着哲学实践化,马克思主义一经诞生就直面法治现实,从而使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产生成为历史必然。必然产生的马克思主义法学,被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加强,初步支撑中国法治建设并取得较大成就。因为中国法治建设的特殊性,马克思主义法学需要结合现实问题进而优化发展,最终为中国法治建设提供足够有效的法学支撑。  相似文献   

5.
在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光辉历程中,尽管坎坷不平,但成果显著。如果说,以毛泽东同志1949年发表的《论人民民主专政》和1954年宪法为代表,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第一次飞跃,树立了第一个里程碑;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与时俱进的、完整科学的体系.揭露和批判资产阶级法治,建立和实现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法制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法治观的基本立场.提出实行和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重大成果,是实事求是、思想解放的重要产物,也是马克思主义法治发展的最新成果.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代中国法治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力量之源.  相似文献   

7.
80年前,毛泽东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思想,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事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实践化,目的在于改变中国,在“化”中国的同时,中国经验的系统化、理论化也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的结合,坚决反对教条主义的干扰和破坏。毛泽东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找到了中国革命道路。  相似文献   

8.
文章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带根本性、决定性意义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首先要弄清马克思主义的真谛,坚持它的基本原理、立场、方法,舍此来谈“中国化”,就会产生“化”有余,而“马”不足的现象。从这个角度来讲,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化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更重要、更带根本性。只有实现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化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本土化、国情化、时代化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才是科学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相似文献   

9.
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的关联概念群的初步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相统一过程产生了复杂的分化现象,这一现象表现为在深化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和实质的进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相互关联的概念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等,这三组相关联概念都是既有内在联系又有区别的,不同的概念表述或表达方式表明具有不同的研究对象、内容、范围和目标,不能混淆,更不能替代。对相互关联概念的辨析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具备了一系列概念范畴的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内部一门相对独立的科学,对这些概念进行严格分类和界定,有利于深化和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问题域和方法论视野。  相似文献   

10.
党的百年历史,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以高度的理论自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逐渐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性认识。马克思主义与“两个结合”的提出,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为新时代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重要理论遵循。在新时代,应进一步增强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两个结合”的行动自觉,在实践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的文化背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般研究者主要是从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发展的视角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而忽视了它的文化运动背景.这种理论上的偏颇,导致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内涵理解上的偏颇,即只注重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实的实际相结合,忽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文化相结合.本文提供若干鲜为人知的史料,说明在毛泽东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前,马克思主义者和进步的文化人在总结五四以来新文化运动的基础上,已从不同视角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化中国化的问题,论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应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发展者的问题.毛泽东对"中国化"的阐述既吸取了当时理论工作者的观点,又大大高出于他们的思想,具有经典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内涵是继承和发扬中国历史文化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12.
法学流派的涌现是中国法律学人的夙愿。虽经中国法学者的多方呼吁,但法学流派的“建构”依然步履蹒跚。从对中国法学流派划分诸种观点的评析中,可以说明流派化意识是形成法学流派的重要因素。法学流派像其他任何流派的形成一样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法学研究的对象及范围、哲学基础、方法论运用、理论体系的创新等是流派形成的主要因素。当下,法学中国化是中国法学发展的方向。这就意味着中国法学应解决中国问题,法学流派的建构也不能离开这一主题。中国还没有形成具有特色的法学流派。但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肯定会出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能反映中国人对世界法学做出独特奉献的法学流派。这也是对法学向何处去的一种回应。  相似文献   

13.
当代中国法学的流派化志趣(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学流派的涌现是中国法律学人的夙愿。虽经中国法学者的多方呼吁,但法学流派的“建构”依然步履蹒跚。从对中国法学流派划分诸种观点的评析中,可以说明流派化意识是形成法学流派的重要因素。法学流派像其他任何流派的形成一样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法学研究的对象及范围、哲学基础、方法论运用、理论体系的创新等是流派形成的主要因素。当下,法学中国化是中国法学发展的方向。这就意味着中国法学应解决中国问题,法学流派的建构也不能离开这一主题。中国还没有形成具有特色的法学流派。但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肯定会出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能反映中国人对世界法学做出独特奉献的法学流派。这也是对法学向何处去的一种回应。  相似文献   

14.
民生: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一个重要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切实解决民生问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迫切需要解决当代中国面临的民生问题。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科学揭示民生的含义、内容、实质和实现途径的理论。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置于民生的架构内来加以审视,清晰地呈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化”中国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双向互动逻辑。只有深入研究民生问题,才能建构起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学术性与现实性相结合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  相似文献   

15.
在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推进过程中,有三个"内在性"关系问题值得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与世界化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与现代化的关系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在理论逻辑上是一种蕴含或总体同一的关系,在缘起、层次、功能、表现等方面则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有具体差别,二者的实践基础是共同的,实质都在于"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根本的方面都在于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具有相对独立的理论逻辑和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其它世界(化)哲学一样,都存在一个根源于语言和文化形式差别的民族化与世界化的关系.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民族)化与世界化的关系产生的实质根源在于实践,本质上不是一个"语言问题",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世界化关系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与现代化的关系,在形式上看似有历史和文化上的对立,但在超越西方现代性、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性等实质方面则可以走向统一与融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化的直接理论资源.对以上三个"内在性"关系的理解,最根本的还是要把握其实质即"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的提出标志中国共产党进入更加自觉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新阶段,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概念的提出则表明中国共产党对这种自觉探索的理论结晶的广泛认同。在新时期突出强调“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既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更强烈的自觉意识,也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健康发展的关注,同时这种表述也有利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发展的逻辑归纳。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这些重要论断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与时俱进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进一步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活力和影响力。深刻理解和把握“两个结合”,对深刻理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发展逻辑,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与中国实际国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更进一步同中国实践、当代实际、时代特征、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具体化、时代化和大众化。从实践和理论的双重维度,在平行的“地理空间”上,把中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作一个对比研究,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具有重要的横向历史地位;根据中国国情和历史,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作“历时性”考察,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具有重要的纵向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9.
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在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的毛泽东思想,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则坚持、发展和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解决了中国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在实践中不断地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到新的理论境界.这充分证明了,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与时俱进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为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的实现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主渠道和深厚根基。两者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从而实现实践成功、理论发展的双重互动和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