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墨经》是我国先秦逻辑思想之集大成者。近十余年来,我国对《墨经》逻辑思想的研究、挖掘更趋深入,可谓成果累累。然而,长期以来,我国有些墨学研究者以西方传统逻辑的框架和术语诠释的“墨经逻辑”,是否反映了《墨经》的逻辑原貌,是令人怀疑的。本着光大里学的目的和百家争鸣的精神,我们将自己的疑惑提出讨论,以求正于逻辑界同仁。限于篇幅,本文仅对“兼名”、“一周而一不周”和“三物论式”诸项给予辨析。一、关于“兼名”《墨经》本无“兼名”之说,而只有“兼”、“体”之论,这当属事实。由于苟子对“名”有“单”、“兼”之…  相似文献   

2.
性质判断项的周延性,不仅是准确使用性质判断的准绳(从量的方面),而且在直接推理和三段论中,也是这两类推理能否正确进行的重要依据.因此,对周延性的定义和对周延性情况的阐述必须明确、科学,但在我国权威的教本《普通逻辑》,有两个不甚确切之处:1、对周延性情况的阐述;2、A判断的谓项周延情况问题.下面分别对这两个问题加以说明.《普通逻辑》对项的周延性是这样定义的:“在性质判断中对主(谓)项外延数量断定的情况”①,接着说:“凡对主(谓)项的全部外延作了断定则其周延;未对主(谓)项的全部外延作断定则其不周延.”②这里,什么是周延讲的很清楚,而什么是不周延就不那么确  相似文献   

3.
从胡适到沈有鼎,《墨经》逻辑学的研究大致分为两部分:与西方形式逻辑概念相对应的《墨经》逻辑学,不一致的、体现个性的墨家自己的逻辑学。两位学者在研究中纠结于逻辑的论域与《墨经》文本的关系,他们代表着一百多年中国逻辑史学科建设中的共同困惑。由此我们得到的启示是,逻辑学是历史的,它有一个发展过程,逻辑史的研究应该回到它的时代,走进文本,做文本田野工作;逻辑史的比较应该有一个公共论域。  相似文献   

4.
逻辑的共同性与特殊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问题的提出在逻辑史研究与逻辑的比较研究中,诸多中外学者早就注意到不同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下的逻辑有共同的一面,也有特殊的一面。沈有鼎所著《墨经的逻辑学》一书的“结论”是很简短的,但在这十分简短的“结论”中,却有一大段文字被用来讨论具有人类共同性的思维规律和形式在中国的表现方式的特质。他说:“人类思维的逻辑规律和逻辑形式是没有民族性也没有阶级性的。但作为思维的直接现实的有声语言则虽没有阶级性,却是有民族性的。中国语言的特性就制约着人类共同具有的思维规律和形式在中国语言中所取得的表现方式的特质,这…  相似文献   

5.
孙中原 《中州学刊》2023,(6):127-132+2
《墨经》的本体哲学,在《墨经》整体的哲学语境中,处于基础地位,具有主导性和决定性。《墨经》本体哲学由一系列范畴与原理构成。范畴与原理的内在关联、相互作用与逻辑论证,形成严密整体,构建起《墨经》本体哲学的理论体系。《墨经》一系列范畴与原理中,“物”(物质)、“实”(实体)、“有”(存在)、“无”(非存在)、“动”(运动)、“化”(变化)、“宇”(空间)、“久”(时间)等范畴与原理,是构成墨家认知与改造世界的范畴与原理的关键节点。《墨经》范畴与原理的理论系统,是中国哲学史学科、学术与话语体系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正> 《墨子》一书,尤其是《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4篇乃中国以及世界科学之瑰宝,人类之光辉,但因其文字之深奥以及有关数学、力学各方面成就之难于通晓,以致两千年来沉埋无治理者,原文凌乱失误处多,不能卒读。所以高亨教授在《墨经校诠》自序中说,“墨经自汉代以来就没人重视,没人钻研,没  相似文献   

7.
<正> 在中国古代第一部逻辑专著《墨辩》中,“故、理、类”统称为“三物”。目前,在《墨辩》逻辑的研究中,特别是在比较研究方面,对“三物”的解释很不一致。笔者认为,随意比附,会曲解《墨辩》逻辑的本意。关于“三物”的系统论述,见于《大取》篇:“夫辞,以故生,以理长,以类行也。诸立辞而不明于其故所生,妄也。今人非道无所行,虽有强股肱而不明于道,其困也可立而待也。以类行也者,立辞而不明于其类,则必困矣。”“三物必具然后辞足以生。”对此,我们可做如下分析。  相似文献   

8.
在《墨经》研究中存在一个误区,就是把语言分析诠释为逻辑规则或逻辑推理,这是语言学与逻辑学的混淆。本文旨在通过研究《墨经》的语言分析及其与逻辑学的关系,澄清这种混淆。  相似文献   

9.
札记一则     
《中国历代文论选》上册(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422页载元稹《乐府古题序》一文,第二段第一、二句标点为:“刘补阙之《乐府》,肇于汉、魏。按仲尼学《文王操》,伯牙作《流波》、《水仙》等操,齐牍沐作《雉朝飞》,卫女作《思归引》,则不于汉、魏而后始,亦以明矣。”此两句连读,于意不通。上句举刘补阙之乐府为例,说乐府开始于汉、魏;下句又举《文王操》等操、引为例,说乐府“不于汉、魏而后始”,前后自相矛盾,作者岂不是在自己打自己的嘴巴!近读明人冯惟讷《诗纪》,其《别集第二·题例》项下引用了此段文字,“之”字作“云”。则此二句标点应为:“刘补阙云:‘乐府肇于汉、魏’。按:仲尼学《文王操》,伯牙作《流波》、《水仙》等操……则不于汉、魏而后始,亦以明矣。”上句为作者引述刘补阙的话,下句作者对所引进行反驳。如此,文意方明。  相似文献   

10.
《墨经》中的比较方法荣伟群中国先秦时期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墨经》,是后期墨家的集体著作。本文拟就长期以来未引起人们重视的《墨经》中的比较方法作一剖析,以窥探《墨经》中丰富的科学方法论。比较,是区别和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有比较才能鉴别。”...  相似文献   

11.
关于《墨经》作者是谁,大体有如下看法:《墨经》为墨子自著;《墨经》是墨子后学所作;《墨经》由惠施、公孙龙著。这些主张都值得商榷。《经上》和《经下》是否为墨子自著,乃为探讨《墨经》作者关键。学术界对《经说上下》、《大取》、《小取》作者已有共同意见,肯定为墨子后学所作。所以,本文先论述《经上下》为墨子自著,然后对《墨经》作者的不同意见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12.
谭嗣同有一首著名的《狱中题壁》诗,最初见于梁启超的《谭嗣同传》,后来又在他的《饮冰室诗话》里提到,并加案语说: 谭浏阳狱中绝笔诗,各报多登之。日本人至谱为乐歌,海宇传诵,不待述矣。但其诗中所举之人,或未能知之。今录原文,略加按语。诗曰:“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所谓两昆仑者,其一指南海,其一乃侠客大刀王五,浏  相似文献   

13.
《周易参同契》为中国文化要籍,被称为“万古丹经王”(《悟真篇》)、“万古丹经之祖”(《周易参同契发挥·阮序》)。《周易参同契》书名解释,前人似未认真涉及。本文试作多层次划分,以历史与逻辑之统一观点,阐释《周易参同契》书名之由来及其历史积累之意义。《周易参同契》书题的解释可分八个层次。第一层次,《周易参同契》以《周易》为总的指导思想。《系辞下》说:“《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他也,三才之道也。”《周易参同契》有:“上察河图文,下序地形流,中稽于人情,参合考三才。”亦即《参同契》遵循《周易》,前者运用后者的基本哲学思想于天、地、人。《契》原文十余家注本均作“参合”,唯朱熹注本和其后储华谷注本正文则作“参同”,更强调了《契》与《易》的关系;但亦有意改正文,提高训释层次之嫌。  相似文献   

14.
墨家逻辑有认知和交际双重功能。本文钩玄提要 ,简论《墨经》辩、名、辞、说、知等逻辑与认知范畴的含义 ,以及墨家逻辑的体系和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15.
《诗经》读札(一)陈柏华《卫风·氓》第五章云:“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A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后人对其中一些诗句的理解多有不确。首先,“三岁为妇,靡室劳矣”,人们素以为这是写女主人不以操持家务为...  相似文献   

16.
《庄子》“物化”说平议张诚“物化”的说法首见于《齐物论》篇尾:“昔者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不知同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这个庄蝶互化的小故事,文字并不难通。但其美妙而...  相似文献   

17.
梦欤觉欤     
梦与觉在《庄子》成为一个问题:“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这《齐物论》中最后一段著名文字经由讨论梦与党的关系,结穴于“物化”观念的提出。  相似文献   

18.
论墨家的类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墨家的类比陈克守先秦时期的墨家学派,特别是后期墨家,主要研究逻辑学,代表作《墨经》,在当时代表了中国逻辑学研究的最高水平。墨家的逻辑,被称为墨辩逻辑,其对于类比推理的研究,在三大古典逻辑墨辩、因明和亚里斯多德逻辑中最为深刻,取得的成就也最为显著。从...  相似文献   

19.
关于“独化”的含义,郭象在对《庄子·齐物论》中“罔两问景”一段作注时说: “……世或谓罔两待景,景待形, 形待造物者。请问夫造物者有邪?无邪? 无也,则胡能造物哉?有也,则不足以 物众形。故明众形之自物,而后始可与 言造物耳。是以涉有物之城,虽复罔两, 未有不独化于玄冥者也。故造物者无主, 而物各自造。物各自造而无所待焉,此 天地之正也。故彼我相因,形景俱生, 虽复玄合,而非待也。明斯理也,将使 万物各反所宗于体中,而不待乎外,外 无所谢,而内无所矜。是以诱然皆生而 不知所以生,同焉皆得而不知所以得也。 今…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墨子》一书中的《墨经》部分的分析,认为《墨经》时代,就已经有非常发达的语言观。文章从语言符号理论、语法观、语义观、修辞理论、训诂方法等方面,对《墨经》的语言理论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