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曹丕在<典论·论文>提出了"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的主张,后人概括为"文气"说.而什么是"文气"向有争论.我们认为,所谓"文气",是声与情结合的产物,是通过吟诵作品时,所获得的一种美感.而且古典诗文的"文气",通过朗诵,可以得到重新的解构.  相似文献   

2.
赵丙立 《阴山学刊》2021,(1):1-5,49
古典文论范畴气象根植于传统气论,但不由气论直接衍生,也不由文气论创造。受制于古汉语由单音词向复音词的历史演进,气与象各自的哲学意义均出现分化,具象性特征渐趋明显,气象由“气像”到气之象开启了向“特征之特征”这一语义的衍化过程,进而被古典诗文创作和批评所引进。气像论于唐渐入诗歌理论,于宋臻于兴盛,最终由哲学理论演变为表示诗歌审美空间或审美形象的审美品格的代称,并在情景交融之作与纯粹论理之作中产生了用法的分化。  相似文献   

3.
李岩 《北方论丛》2015,(4):29-33
在当代文学批评语境下,如何较好地契合中国古代文论与西方文论的复杂关系。文章从当代理论重构的意识切入,分析“文气论”的现代话语范式,主要涉及“文气论”的哲学根源,指出“文气”之清浊决定了文章的审美价值,物之美恶;在“文气论”中,蕴含着作者与文本、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个人气质与后天学养、内容与形式等诸多辩证统一的关系,这无不彰显了中国文化传统的突出特点———浑融性。文章关注从哲学和科学上的气论哲学到文学批评话语上的“文气论”这一生命美学范畴对现代话语范式所起的重要作用,同时对比西方传统美学中崇高与美的审美范畴对立,阐释“文气论”的普适性价值及其合理性,使其现代阐释及美学重构成为可能,并为建立跨文化的美学理论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清代诗学理论批评视野中的诗气论,主要体现在三个维面:一是对"气"作为诗歌之本的标树,二是对诗气审美特征与要求的探讨,三是从创作角度对诗气的考察.上述三方面,最终展开了诗气之论,使古典诗气论在多维空间面上得到了拓展、充实、深化与完善.  相似文献   

5.
宋元诗学理论批评视野中的诗气论,主要体现在三个维面:一是对"气"作为诗歌本质所在的阐述,二是对诗气审美特征与要求的探讨,三是从创作角度对诗气表现的考察.在上述三方面宋元诗论家都继续拓展、充实与深化了对诗气的论说,是古典诗气论系统的一个重要传扬阶段.  相似文献   

6.
胡建次 《船山学刊》2010,(2):167-171
清代词学理论批评中的词气论,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清初为古典词气论的凸显期;二、清代中期为古典词气论的相对回落期;三、晚清为古典词气论的兴盛与深化期。上述三个阶段,标示出词气论发展到清代,其论说在曲折行进中呈现出不断承传、拓展、兴盛与深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宋以后诗学批评视野中的诗气论,主要体现在三个维面:一是对"气"作为诗歌之本的标树,二是对诗气表现特征与要求的探讨,三是对"气"与其他创作因素关系的考察.上述三方面,从主体上展开了诗气之论,构建出了古典诗气论的论说空间.  相似文献   

8.
曹丕的"文气"说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是后人对"文气"说的内涵有许多歧解.在认真地考察辨析前人各种解说的基础上,本文着重对"文气"说的源流、内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文气"之"气"是指文章的创作和阅读在展开过程中的流畅程度,"气"之"清浊"是指"文气"流动的轻畅或重滞这一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9.
曹丕的“文气说”,是中国审美主体理论的发轫。对“文气说”,过去多从先秦两汉特别是王充一派的气论溯源,未从道家哲学中寻溯,这是不够全面的。道家哲学是中国哲学重视主体问题之发端,它对中国审美主体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0.
黄政 《理论界》2006,2(10):184-185
“文气”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重要范畴,它本身具有丰富内涵。气有刚柔,曹丕首倡的文气论,本应清浊并重,到后来却发生了扬清抑浊的偏颇,后人论及文气也往往重刚强而弃柔弱。“文气”的这一偏向,对后世文风产生了深远影响,导致了雄浑与慷慨诗风的产生,使“为文尚气”所尚的更多是一种阳刚、劲健之气。  相似文献   

11.
明代诗学视野中的诗趣论,主要体现在三个维面:一是对“趣”作为诗歌审美本质的极力标举,二是对诗趣审美特征的细致论析,三是对诗趣来源与生成的深入探讨。上述几方面,标示出了“趣”作为我国古典诗论审美范畴的盛兴。  相似文献   

12.
日本的“氢”字不仅仅是对中国之“氨”的简化,它也包含着对中国之“气”在演变过程中出现的→系列混乱现象的整理与超越意识。日本之“气”有“け(ke)”和“き(ki)”两种发音,代表了对中国之“气”理解与接受的两个不同的历史阶段。“け(ke)”表现的是古代日本人对中国之气的抽象性内涵的接受惶惑;“き(ki)”则将中国之“气”这→宇宙天地人生的本体概念,具象化为人生化、情绪化的具有描述与形容功能的词,并衍生出数量上远远超过汉语的“气”字词组。从语义的角度看,中国之“气”经历了四个发展演进的阶段:有形的云气之气(天气)→抽象的元气(宇宙本原之气)→人之气→文之气;日本之“气”则有“云气之气→可感知的神灵之气→人之气”三个阶段,它解构了中国之“气”的抽象化、本体论的性质,但未能实现从“天气”、“人气”向“文气”的延伸与转换。因而,与中国古典文论“以气论文”的“文气”论的深厚传统有所不同,“气”在日本文论中使用较少,且概念化程度不高。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古典美学里,意象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美学范畴.在漫漫两千多年里,有关审美意象的理论十分丰富.如果对它作大致的划分,先秦两汉可谓审美意象论的萌芽时期;.魏晋南北朝可谓审美意象论的创立时期;唐宋元明可谓审美意象论的展开时期;而清代则为中国古典审美意象论的成熟和总结时期.由于古代许多诗论者和画论者直接把意象界定为诗歌、绘画等艺术作品的本体,因此.对古典审美意象论的历史嬗变作些深入的探索和研究,或能对我们认识中国古典艺术的美学本性,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味"、"韵"、"趣"、"格"、"气"是我国古典词学的重要审美范畴,它们在宋代词学批评视野中较早得到运用或阐说.这开启了后世词学审美的基本取向,从内在影响了古典词学理论批评构架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何世剑  喻琴 《天府新论》2006,(3):146-150
"丽"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贯穿于中国古典美学的整个历程.元明清时期是古典美学"丽"范畴的深入发展时期,主要表现为它在许多艺术部门都得到了广泛深入的运用,人们对"丽"的审美质性有了更深刻全面的认识.其标志有四一是"丽"在诗论视野中得到了深化;二是"丽"在词论视野中得到了拓展;三是"丽"在曲论视野中得到了多方面争辩;四是"丽"在小说理论批评视野中得到持续论述,并且"丽"在音乐、书法、绘画等艺术理论视野中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探析,见出"丽"在此期走向升格.  相似文献   

16.
古人论文以“气”。这种文气说,既不简单地等同于文章的气势,也不简单地等同于作者的禀性、才气,它有丰富而具体的内涵,是散文领域里一个与诗歌的意境说平行的美学范畴。一在中国古代文论中,第一个赋于“气”以美学意义的是曹丕,他把“气”与“文”联系起来,提出了“文以气为主”。以“气”论“文”,可以说是建安时代重视作家个性特征的时代精神在文学理论上的一种具体表现,也可以说是对建安文学创作经验的总结。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气之  相似文献   

17.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文以气为主”的命题,话虽不多,但内涵丰富,对后世也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因此本文主要从文气作用论、阳刚阴柔论和风骨风力论三方面,讨论历代论者对曹丕“文气论”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8.
论韩愈的气盛言宜和辞事相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以明道”是韩愈文学理论的宗旨,“不平则鸣”、“穷而后工”是创作过程论的关键,气盛言宜和辞事相称是对写作的具体要求。这里就气盛言宜和辞事相称说的理论价值及其对创作的指导意义作进一步探讨。一、气盛言宜说的渊源在我国传统文学理论中,文气之说倍受重视,从事文学批评的人,也多以文中之气论析文章的文骨文质。然而,把气与文联系起来,作为文学的重要理论去衡量文章,指导文学创作,是中唐古文大家韩愈。  相似文献   

19.
我国古典词意论的承传,主要体现在两条线索中:一是词作之本"意内言外"论的承传;二是词意表现特征与要求论的承传.在第二条线索中,又主要包括两条分支线索:一是词意表现新颖独创论的承传;三是词意表现含蓄深致论的承传.上述几条线索,从主体上展开了词意之论,勾画出了古典词意论的论说轨迹.  相似文献   

20.
古代文气理论源远流长,但自清代之后渐趋式微。20世纪30年代夏丏尊、唐弢继承了刘大櫆的“因声求气”说,从音节、字句等语言形式方面认识文气,避免了古代文气理论的神秘性,增强了操作性,是文气理论的重要发展。80年代刘锡庆否定了单纯从字句上理解气势的观点,认为“气”一方面是内在的逻辑力量,一方面是外在的语言表现,完成了古代文气理论的现代转化。文气论对现代文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其现代转换过程和前人的正反经验提示我们,现代文论建设必须强调作者个人修养,注重作品、作者、社会、自然的整体性和和谐性,克服神秘主义倾向,扩展“养气”途径,增强“养气”、“缀文”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