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 毫秒
1.
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翻译的异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文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以跨文化交流活动为目的翻译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会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无论是译入文化还是译出文化,异化策略都应是文化翻译的基本策略。译者应改变传统的以释义为主,以目的语为中心的“等效”翻译,归化翻译,而应越来越多地采用以源语文化为中心,传播异域风情的异化翻译,这已经成为文化全球化时代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
在当前的文化转型期,各国文化多元共生,平等互补,人们在文化交流和意识形态上采取既反对文化霸权主义又反对文化中心主义的策略。翻译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应该以繁荣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为目的,以文化的“平等对话”和“求同存异”为准则,采取偏重“异化”的翻译方法。翻译工作者也要顺应时代的要求,扮演“画家”和“盗火者”的双重形象。  相似文献   

3.
论文化取向对翻译策略的制约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翻译不只是简单的语码转换,也是复杂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在语码转换过程中涉及翻译的文化取向和翻译策略问题,即翻译是以译语文化为主,还是以源语文化为主,或者说,是以归化策略为主,还是以异化策略为主.不同的翻译取向和翻译策略与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随着翻译实践的进一步深入,传统翻译理论已经无法解释译本中尤其是文化翻译部分出现的越来越多的“不忠”现象。作为中国文化典籍之一的《浮生六记》,其不同时期两个英译本的译文和原文存在诸多差异。勒菲弗尔的“操控论”为此差异现象提供了意识形态的新视角。文章对比分析了《浮生六记》两个译本中文化翻译策略的选择,探讨了意识形态与文化翻译策略生成的相互关系,以期引导翻译工作者在文化翻译中能恰当地选择翻译策略,避免文化中心主义的影响,最终达到平等文化交流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让谁“安居不动”,原文作者亦或译文读者?长期以来在翻译界都是争论的话题。以林语堂英译本《浮生六记》为个案,分析强势文化中林氏文学翻译策略的归化与异化共存互补现象;并指出“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林语堂选择的翻译策略的历史文化背景。随后得出结论,在文化翻译中,最佳的策略是如林语堂先生的让读者和作者相互走向对方,即归化异化彼此杂糅,以达到两种文化的互补和交流。  相似文献   

6.
翻译的文化建构,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内构;二是外建。纵观中国翻译史,翻译的文化构建功能还只是“单向通道”,只有内构,却忽略了外建。当前文化软实力的全球化较量,需要以生态翻译为手段,提倡“译有所为”的翻译策略,积极推行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而生态翻译视域下的文化建构,主张在他文化中建立社会记忆,而社会记忆的建立,需要在他文化中取得话语权力,这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实现:一是翻译文学经典化;二是“抵抗式”的异化翻译策略。生态视域下文化的建构,不仅重视“东学西传”,更提倡“东学西转”,以期补过拾遗,更好地发挥翻译的文  相似文献   

7.
翻译的文化建构,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内构;二是外建。纵观中国翻译史,翻译的文化构建功能还只是“单向通道”,只有内构,却忽略了外建。当前文化软实力的全球化较量,需要以生态翻译为手段,提倡“译有所为”的翻译策略,积极推行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而生态翻译视域下的文化建构,主张在他文化中建立社会记忆,而社会记忆的建立,需要在他文化中取得话语权力,这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实现:一是翻译文学经典化;二是“抵抗式”的异化翻译策略。生态视域下文化的建构,不仅重视“东学西传”,更提倡“东学西转”,以期补过拾遗,更好地发挥翻译的文化建构功能。  相似文献   

8.
异化翻译与文化传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以《诗经·硕人》的英译为切入点,考察异化翻译的特点和作用,认为异化翻译是传达文化因素的最佳策略选择,对文化传播、促进文化交流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9.
从韦努蒂提出的翻译法中,可以对应地引出翻译中处理文化因素的两种常规方法,即主要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异化”翻译和主要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归化”翻译。尽管两者各有各的存在价值,但归化扭曲了被翻译文本的文化身份,而异化对于保存文化中的“异质因素”尤为重要,且利于彰显多元文化,从而确立翻译中的文化认同。在文化融合背景下的今天,异化翻译已成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10.
旅游文化翻译——归化与异化的动态选择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并不是两个互相排斥的对抗性概念,而是互相补充、相得益彰的翻译策略和方法。文章以归化与异化的动态选择为指导,结合旅游翻译目的、文本类型及读者接受等特点,着重探讨旅游文本中文化因素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1.
“文化传真”是文化翻译忠实性的要求,也是译者选择归化或异化翻译策略时应注意的问题。杨宪益和霍克斯对《红楼梦》英译本的实践说明: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论采用“归化”翻译还是“异化”翻译都必须结合作者的意图、译者的翻译目的、读者的层次和要求,从而尽可能实现“文化传真”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谈文化翻译中的异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归化”和“异化”是文章翻译中的两种方法,各有其长处。“归化”往往容易被人接受,因为“归化”的文章容易上口,有可读性,是符合本民族习惯的翻译。尽管如此,仍有必要提醒人们不要忘记了“异化”,尤其是在当今世界正变成“地球村”的时代。本文从文化翻译中异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两个方面论述了异化确为文章翻译的一个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3.
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异化与归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运用翻译理论和接受理论,讨论了如何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文本类型以及译者对译文读者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与态度来具体选择运用异化和归化策略。鉴于不同文化间存在文化差异的客观事实,作者认为,译者对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必须遵循“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原则。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时代的翻译策略与文化身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极端的翻译策略客观上产生并服务于本质主义的文化身份观。全球化时代要求建立流动复合的文化身份,与之相适应的是异化与归化有机结合的混杂策略。实施混杂策略的关键在于认识文化身份的开放性,从当下的文化语境出发,针对源语文本的具体文化因素选择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5.
在翻译实践中 ,处理文化差异的两种方法 (词化、异化 )的选择历来是翻译界争论的焦点 ,异化翻译策略在中外文化融合进程中功不可没。翻译实践中 ,译者总是在自觉不自觉地以文化交流和语言融合的不同程度为尺度 ,按照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异国文化的不同认识程度 ,在归化与异化之间做出权衡。随着全球文化融合不断推进 ,异化翻译无疑是文化翻译的总趋势  相似文献   

16.
异化翻译是一种尊重差异的翻译策略,而非主张一成不变地复制原作。文章就汉一英翻译中的“异化”策略进行探讨,认为:作为翻译策略,“异化”与“归化”两者各有短长,也都有存在的必要。过分强调“异化”或“归化”都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17.
在文化全球化语境下,异质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可调试性要求译者正确运用归化、异化策略。多元系统论和翻译目的论均阐释了这两种翻译策略的选择受制于一定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而促使“中国英语”概念化,采取异化翻译策略是全球文化冲突中保持本土文化,吸收先进异质文化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8.
文化渗透与语言异化需求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语言翻译中的异化和归化问题,指出归化是翻译的必要手段,但过多的归化是对文化的阻隔。文化融合的趋势使异化翻译的需求空前扩大,人们对“新”、“异”东西的渴求不断加强,语言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对外翻译中异化是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19.
该文以文化转换为视角介绍了英汉翻译中“异化”与“归化”策略产生的背景及内涵。从文本角度和文化角度来看,“异化”与“归化”翻译策略都各有所长。在翻译实践中,该文进一步探讨了异化与归化策略选择的度的处理原则及二者的的动态辩证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翻译历史悠久,但是文学翻译历史较短,仅一百多年的时间。文学翻译离不开语言和文化的转化。有文学翻译以来,文学翻译的策略之一——归化与异化就是中国翻译界一直讨论的问题。展望21世纪文学翻译策略的发展趋势,译者应采取文化上的异化与语言上的归化的文学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