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现代学者有关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秋兴"情结研究颇多,但钱穆从中国文学深层的"人生自省"视角出发,对"秋兴"文学所蕴涵的生命自省意识的解说,无疑为我们反思中国文学自身的自省精神具有很好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初兴起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中的女知青形象陷入一种"误识模式"塑造之中,她们常常从误认自身的单一形象发展到发现自身的差异性,根据对当代变化的反思和阿尔都塞的"误识理论",伤痕文学中的女性活在想象的关系中,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会对她们"正确"的行为作出解释并让主体自觉地去接受它,她们对自己的形象和身份的想象形成明显的"误识特征",并且她们的觉醒需要外部的刺激.  相似文献   

3.
刘增杰 《东方论坛》2005,(6):47-54,86
学术研究是一条研究者的自省之路.自省是一种学术自觉.不断地检点行装,摒弃陈规,进行自我反思,才能保持独立的学术个性.我向往于在中国解放区文学研究、地域文学研究、现代文学文献研究、现代文学思潮研究领域走自己的路.我并不在意结果,只愿意在路上不断的自省,不停的跋涉.还要强调,师友相互切磋,搀扶,同样是研究者实现学术追求的要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铁凝16岁就开始文学创作,从她的成名作《哦,香雪》直到《大浴女》,既非一般定义上的农村、城市文学,也非反思、改革、知青、校园文学,而是通过农村、城市、知青、校园生活,从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上来揭示、反思、探索女性的生命意义、生存状态,以追求女性的真正解放。  相似文献   

5.
王小波作为中国当代文坛上重要的作家之一,以其戏谑的、私人化的语言表达,富有逻辑、哲思的智者精神世界,创作出了一系列值得多维度品鉴的文学作品.王小波的作品大多以知青经历作为创作土壤,但是他作品中展现的精神质地又不仅仅局限于人们常识下对知青文学精神内涵的认知,超出了知青文学中常有的压抑苦闷与迷茫反思的命题,他用其有限的创作塑造了无限的思维空间,向人们展现了其特有的自我"精神家园".《黄金时代》是王小波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在知青文学这一母题下呈现独特影像的作品.  相似文献   

6.
中国当代文学的前三十年,始终处于政治的高压之下,在意识形态的允许之下艰难地生存.中国知青文学的表现可以作为案例来说明.文革后期,中国知青运动因为“株洲现象”的出现有了新的景观,知青文学也因此有了新的面目.《迎风展翅》报告文学集因其作为政治的推手而获得关注,但也因此失去文学性的存在.它扭曲转了中国知青文学的表现,成为政治的传声筒和工具,却因另类表现而在知青主流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7.
底层作家们描写底层人群的生存境遇,反映底层民众的苦难与艰辛,对底层民众内心的困惑、焦虑,精神上的漂泊,文化上的边际性,身份认同的危机表现出知识分子特有的悲悯情怀与"为民担当"的责任意识,并最终上升为对底层的终极人文关怀,但同时精英分子们自身亦需要进行自省与反思.从历史范畴与文学继承性来看,"找工文学"与"底层叙事"二者之间又有区别.  相似文献   

8.
中国当代诗歌的边缘性可以从世界诗歌与中国诗歌、古典诗歌与现代诗歌、文学与诗歌三个维度来考察。不论在哪个年代,不论我们的考察视域有多大,也不论冲突双方的身份是什么,中国当代诗歌空间中所发生的历次论争的本质皆是各种文学力量在三个维度中的冲撞与角逐,从而引发由"边缘"向"中心"的运动。这种运动不仅具有方向性,而且具有历史循环性。同时,所谓"循环"也并非无意义的历史事件重演,而是能够让诗人和学者们在历史洪流中不断反思、批判和自省,最终以时代的精神重建完善的诗歌标准与传统。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提出了"反知青文学"的概念,并以贾平凹的<我是农民>为范本,对这一题材之特点进行了分析论证,指出这类题材已经超越了70年代末以来主流的"知青文学",是对"知青文学"的反讽与批判,预示着在新的历史时期中,这一类题材的创作会有一个更为令人瞩目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知青运动与毛泽东的"三农"思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知青运动是20世纪中国具有广泛影响的社会政治运动.从社会历史的角度看,知青运动归根结底是为了解决青年的社会就业问题,它与毛泽东的"三农"思想密切相关.毛泽东认为,农村是个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农民是吸纳性最大的劳动群体,农业是劳动就业的主要通道,因此,提出面向农村的就业方针,并以运动的形式付诸实施.毛泽东在考虑青年就业问题时,基本上是从政治角度考虑,而不是从经济角度考虑.  相似文献   

11.
回沪知青子女主要指依照知青子女回沪政策从外地返回上海学习或定居的知青后代.这个特殊的移民群体,在面对人生中重大生活境遇调整时,面临着如何适应并融入新生活环境的关键问题.本文选取上海市三个知青及其子女集中居住的区域展开社会融入状况调查,发现回沪知青之女的社会融入程度与生存经历、生活满意度、社会认同度相关,最后提出促进社会融入,建立社会支持网络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新文学中的城市与乡村叙事作为话语的建构分别呈现出复杂的情态。作为中国新文学有机链条的一个组成环节,知青文学不可能完全摆脱新文学话语体系逻辑的制约;作为一个表现出浓厚的“代际”特征的文学现象,知青文学中常见的主人公在城乡之间的徘徊姿态,表征出的是知青文学在中国20世纪文学史环节的过渡性特点,预示着80年代以来文学重心根本性的转移:“都市”取代“乡村”成为文学想象的中心。  相似文献   

13.
电视连续剧《北风那个吹》以个体化的叙述视角、伦理化的叙事结构,在悲喜相间的艺术张力中,反思与再现知青这一特殊群体的情感生活与人生命运,缅怀那无法忘却的在知青年代谱写的青春岁月。  相似文献   

14.
亦新亦旧的时代--关于1980年前后的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0年前后的新时期小说与"文革"前十七年文学在思想意绪、艺术想象和表现手法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品不是历史断裂的产物,在政治效应和审美倾向上,作为历史的承接物,恰恰是在十七年小说传统基础上,它们才步入新时期文学探索的旅程。特别是在当时"知青"和"中年知识分子"这两大创作群落中,无论小说家求同存异,还是求异存同,其中的历史情结,都将这个新旧交融的时代展示得如此真切。  相似文献   

15.
良友版《中国新文学大系》丛书出版的背后,有一些文学史细节被遮蔽。其中诗集卷因图书审查委员会的反对不得不“临阵换将”,由郭沫若改为朱自清,这确系国民党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的文化围剿政策之体现。朱自清编选的范围来源一方面依靠他在清华大学授课的讲义《新文学纲要》,另一方面得益于《新诗年选》、《分类白话诗选》两种诗选提供的“启示”。朱自清经过一个多月的时间,新诗集卷编选完成,选了五十九位诗人的四百首诗歌。  相似文献   

16.
梁代皇族萧氏兄弟指昭明太子萧统与萧纲、萧绎,他们都富有文才,文学旨趣和而不同,互渗互融,周围聚集着许多文士。他们经常就文学问题展开坦率的对话,其对话风尚,在当时文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渐渐形成传统,中国古代文论的诗话风尚受此泽溉,值得后人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撰写已经有86年的历史,史著已先后出版了150余部,对其研究的专著也出现了3部。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是一部适应中国革命需要的"左"派文学史,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有鲜明的"冷战"背景,对王著进行了根本性的颠覆。范伯群的《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改善了王著的"左派"倾向,给了鸳蝴派作家作品的新的认识和评价,然提出的"两个翅膀论"却令人遗憾地矫枉过正了。  相似文献   

18.
作为汉语世界里的一种话语生产,东南亚华文文学难免受到汉语母体文学(古典或现代)的影响.从历史的层面说,东南亚华文文学的初期阶段基本上是以"侨民文学"的形式发展起来.过去东南亚华文文学曾经是中国文学的支流,是尚未具有主体性的侨民文学,因此中国性的展现是非常自然的.从中国飘洋过海而来的祖辈们把"中国"的记忆传递给下一代,并且一代接一代地传递下去,以致东南亚华文文学始终无法抛开与中国文化藕断丝连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研讨者对此史观的探讨多集中在民族学和少数民族文学的范围内,没能从史学和文学史应承担的人文精神传递等层面加以审视,使此史观研讨走入了一个“误区”。事实上诸多有关民族问题的论述,在民族学的研究领域中并不能得到认同,因而“弱化”了此史观研讨的理论基础和深度。民族文学研究者的研究亟需走出自身的“圈子”,参与到中国文学研究的言说中。  相似文献   

20.
文艺创作中的工具性操作倾向,以及展示生活隐私的做法,都是对于文艺和生活的关系问题的片面化理解.文艺应该向人的情感世界深入,从人的生命本体出发,将生命体验升华和凝结为艺术形式,使读者通过人生体验指向人生意义的终极关怀,启示人们"诗意地生存".对于文艺家来说,个人生存状态同对读者负责应该是一致的.针对人的不同的生存状态应该有三种类型的文艺.真正伟大的艺术是体验人生并升华人生境界的明镜和灯塔,具有叩问人生意义、烛照人生道路的社会作用,因而具有永久的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