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荷马史诗《伊里亚特》和《奥德赛》(新译《伊里昂纪》和《奥德修纪》)是欧洲最早的辉煌文学巨著,它既是古希腊神话传说和英雄故事的艺术结晶,也是希腊民族童年时代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因而恩格斯称它是“希腊人由野蛮时代带入文明时代的主要遗产。”马克思称它是一切时代最宏伟的英雄史诗。”两部史诗不但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而且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研究公元前11—9世纪希腊的历史,《伊里亚特》和《奥德赛》是唯一可资依据的文献,通过史诗的艺术描写,得以了解希腊历史黎明时期的社会风貌,粗略地看到希腊人从原始社会  相似文献   

2.
古希腊雕塑及其雕塑中的理想张伟勋欧洲古典文化中,最伟大的莫过于古希腊艺术了,而希腊艺术又以雕塑为其中心。雕塑家创作的灵感来源于“荷马时代”的神话传说,以及《荷马史诗》和现实生活中的英雄人物。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  相似文献   

3.
一般来说,公元前十二世纪到公元前一百四十六年间,是古希腊文学产生的时代。在这一段历史的长河中,古希腊文学主人公不断演变和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天上到人间、从自然属性到社会属性、从幻想到现实、从被不自觉地加工到被自觉地创造的过程,经历了一个从神到半神半人到人的过程:古希腊神话,是神的世界;荷马史诗,是半神半人的世界;古希腊戏剧,是人的世界。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西方史学界认为,迈锡尼文明衰落后的四个世纪中,希腊一直处于"贫穷"、"无知"的状态中.但是,新近的研究表明"黑暗时代"不仅存在着与迈锡尼文明的联系,而且是古希腊历史上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希腊的生产技术、经济结构、政治制度、艺术风格、宗教习俗以及社会模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社会变革为希腊城邦文明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1920年代中后期在中国崛起的"革命文学",有着强烈的政治功利性追求,文学的宣传性、煽动性得到了充分肯定与张扬,而艺术审美性却遭到了空前的忽视,大多数"革命文学"作品因对政治观念的简单图解而沦为粗陋不堪的标语口号.然而,也有一些革命作家依然执著于艺术手法与表达技巧的追求,他们吸收、借鉴西方现代派技巧进行实验性创作,赋予了"革命文学"难能可贵的现代品格.同时,"革命文学"时期,还悄然崛起了一种新的美学原则--即"力的文艺".  相似文献   

6.
回顾与思考20世纪的西方文学,我们往往过多认同了那些动荡的政治形势和战争风云的影响,在自觉或不自觉中夸大了它们对20世纪的西方文学巨变所产生的作用,无形中误导了我们的学术思维.本文从20世纪经济发展所形成的"经济有机体"的社会模式中寻求与阐释其推动20世纪西方文学异变的主要动因:在经济有机体社会制约下,文学被抛掷于社会的边缘,文学自身的抗争与求存并由此引发了20世纪西方文学的一系列扬弃与创新的持续性变革.  相似文献   

7.
在20世纪,西方文学的变异是如此的明显,从而形成了它与过去每一个时代的文学差异甚大的特性,由此,20世纪西方文学也就被打上了别具一格的时代痕迹,弥漫着浓厚的时代文化的氛围,从而呈现出20世纪西方文学极为鲜明的"文化品格".显然,探究20世纪西方文学的"文化品格"的形成原因和认识价值,不仅有助于我们从宏观的角度把握20世纪西方文学,而且更有助于我们对20世纪的西方社会和文化更全面的了解与认识.  相似文献   

8.
鲁迅关于文学自觉的时代始于魏晋的看法是在中国文学观念的现代转型中形成的,是中国文学观念西化进程中的产物.中国文学现代性进程中的中西比较视域、形式美感视域和情感视域三重视域影响了鲁迅的"文学自觉"说,其论断的局限主要在于:一、鲁迅对"文学自觉"的具体内涵的解释并不清楚;二、文学史研究中的自相矛盾;三、不能有效解释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功利主义与审美主义的内在关系;四、对文学自觉的标志的看法也并不全面.  相似文献   

9.
"纯文学"源出十九世纪西方的"纯诗"、"纯艺术"等唯美主义思潮.中国古代文、史、哲统称为"文";"五四"时期提出"纯文学",旨在与"史"、"哲"分家以实现中国文学现代化.新时期再度提出"纯文学",旨在与"政治化"分家以摆脱文学的"政治工具化"处境.它在中国两度兴起,都有积极意义.但不能因此抹煞其特定时代、特定思潮中的这种属于特殊美学范畴的特性.而文学则是具科学性与普遍性的美学范畴."纯文学"远较文学的内涵要狭窄得多.因为它并不具备科学性与普遍性的美学范畴品格.把它当作具普遍性与科学性的美学范畴并取代了文学,使文学"纯"到脱离现实时代与人民生活的地步,必然会因取消文学的"人学"本质而导致文学自身的生存危机.文章指出"纯文学"的生存危机源于这个"纯"字.并列举近百年来的中国文学史实论证了过"纯"的危害性.据此呼吁"文学就是文学";必须抛弃这"纯",回归"文学是人学"这一本质自身.作为"人学"的文学,只要真正关注时代,关心政治,关怀人民及其命运,必然会得到人民热爱与支持,永葆艺术的青春.不会产生生存危机.  相似文献   

10.
中国画历来注重抒情和形象思维,因此发展了"言志说"和艺术意境理论;西方画较早的发展了"模仿说"和典型性格理论,因此叙事文学和造型艺术发达.这种差别保持到19世纪中叶,西方殖民者来到东方,发现了不同于西方的艺术审美形态,西方绘画艺术开始注重东方艺术的抒情性、精神性.例如,中国的大写意水墨和中国书法线条的形式感、抽象性等都是他们借鉴的对象和创作的渊源.  相似文献   

11.
元代散曲的艺术风格很有些特别 ,明显地不同于历代的诗、词。古今的学人们也都看到了这一点 ,却不能予以理论概括 ,只简单地称其为幽默、诙谐、滑稽。其实 ,它恰与 2 0世纪初俄国文艺理论家维·克什洛夫斯基提出的“陌生化”理论不谋而合。对此 ,我们有重新认识的必要 ,庶几对今天的文艺理论建设或创作有些启迪  相似文献   

12.
讲授《七月》的最大的意义不在于该作品的文学价值 ,而在于让学生学会用怎样的方法去解读古代文学作品。这就是 :不能用庸俗社会学的方法先入为主地给古代文学作品贴标签 ,得还原历史 ,回到现场 ,尊重历史的本来面目 ;立足文本 ,把握作品的情感内涵 ;要有扎实的训诂学知识 ,有疑古、求异之能力与勇气 ,不囿于前人之成见 ,不膜拜权威之论 ;同时还须关注最新的研究成果 ,了解学术研究的动态和信息 ,不要想当然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狄更斯的小说《雾都孤儿》中双关语board的修辞特点,旨在说明语言是文学作品的本体,文学是语言艺术,强调重视研究作家的语言特点对深入理解其作品,揭示作品主题或把握其内在精神实质有重大意义。从board双关语的使用,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体味和理解狄更斯这位语言丹青高手的语言魅力和其作品所表达的社会主题。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沈从文是为数不多、纯粹意义上的“乡土文学”作家之一。其文艺创作以“本真的存在”为元话语,采用我思主体对本身的思考使其文艺作品成为社会公认的经典,而他本人却始终站在社会的对立面。在文艺作品具有社会性与作者本人站在社会对立面的悖论中,沈从文“本真”的生存方式消减了后者的独立存在,保留了前者在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反思性,捍卫着反思主体的独立存在,这正是反思主体“本真”的存在方式在文艺创作实践上和思维范式上的体现,也是沈从文文艺创作的膨胀力和张力所在。  相似文献   

15.
文学是为人生的艺术,更是为人类的艺术。从人类学的角度看文学,我们看到的绝不止是地域风俗和文化的差异,更应看到人类心灵深处的真实灵魂。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和作品理由千差万别,但始终都没有离开对人类生存困境的思考和对自由理性的探索与追问。诺贝尔文学奖可能不是文学的冠军赛,但其作品绝对是最具有人类学品质的文学。  相似文献   

16.
《清蒙古车王府藏子弟书》的出版是子弟书研究中的一件盛事。该书所收近300种作品充分反映了子弟书的文学艺术特色。本文从艺术特色、篇幅、题材和功能几方面对子弟书进行了分析。子弟书是珍贵的满汉民族文化遗产,兼有通俗文艺与高雅文艺的特性。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蕴藏了大量的有关文学的言说和著述,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它的命名就从没间断过。主要命名有“中国文学批评”、“文学理论批评”、“文学理论”、“诗学”、“文论”,可都有不足。相比较于这些外来的和现代的语汇,“文说”倒是历史的还原,它能准确地体现“中国”、“古代”说文的思维方式和表述形态,使中国古代“文说”与现代“文论”的差异和西方“诗学”的区别从名称上就可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18.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中国古代文学就是古代汉语的艺术,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学性”与古代汉语的“诗性”之间具有深层的联系,但对于这一问题我们现在研究得还非常不够。把中国古代文学翻译成现代汉语作为一种文学行为里面包含着很深的对于语言“诗性”的误解。《关雎》的文学价值就存在于它具体的语言之中,改变其语言形态就是改变其文学性,所以《关雎》是不能翻译的。《关雎》的不能翻译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关雎》可以作多种解读,而翻译实际上消解了《关雎》的复杂性、多义性以及开放性;第二,《关雎》在语言上的形式美没法翻译;第三,《关雎》的“意境”没法翻译。现实的把《关雎》翻译成现代汉语,在理论上经不起深入追问。翻译本质上是对原作的一种解读和欣赏,而不能替代原作。本文通过追问《关雎》为什么不能“今译”而追问中国古代文学的语言性。  相似文献   

19.
<桃花源记>并非纯虚构之作,它是以湖南古梅山峒及其傩坛"桃源洞"为原型,由陶渊明曾祖父陶侃任武冈令时的见闻及结合当时的一些笔记小说素材,所创作的一篇寄托了陶渊明对东晋黑暗社会现实不满的文学作品.<桃花源记>所描写的"桃花源"并非指一个具体的自然村落,而是指整个古梅山峒区.  相似文献   

20.
东西方早期史诗展现了人类诸多的共同属性,成为贯穿中外文学史的艺术母题,浓缩成一再被重复的价值内核。史诗含示了不可更改的人性原则:文学必须遵守基本的社会性,但自然性却是最活泼的艺术之源。整理梳爬东西方早期史诗中的人性内涵,可为东西方文化研究提供重要的基础性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