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1 毫秒
1.
刘骏 《统计与决策》2017,(10):119-121
全球信息化潮流势不可挡,中国信息化进程也在大步迈进,伴随着信息化出现的城乡数字鸿沟却成为我国城乡一体化的重要障碍,其对日益扩大的城乡收入差距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文章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实证检验了我国城乡数字鸿沟对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作用,研究表明,城乡收入差距与城乡数字鸿沟同方向变动,城乡数字鸿沟扩大1%,城乡收入差距就会拉大0.013%,前者对后者的影响不可小觑.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地区之间的数字鸿沟十分明显。本文利用多种统计方法对我国31个省市区的互联网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的比较和分类,并对数字鸿沟与经济发展水平的数量依存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3.
王青华 《统计与决策》2006,(13):103-104
在不同经济水平的国家或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不同行业之间、不同文化程度或不同年龄的人群之间,互联网的应用状况又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通常被称为"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为了具体认清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数字鸿沟,揭示这种数字鸿沟与经济发展水平的数量依存关系,本文将根据国际和国内的大量数据,从不同角度对此进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中国数字金融飞速发展并显著促进了高质量发展,但是数字金融的发展仍然受到“数字鸿沟”的制约。基于2011—201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分析了数字金融对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以及基于数字鸿沟视角的调节机制。研究表明:数字金融及其三个维度对高质量发展呈现显著的正向影响,以上结论在考虑内生性及稳健性检验之后仍然成立;地区和结构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数字金融对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在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互联网普及率低的地区更为显著;从数字鸿沟的视角分析调节机制,数字鸿沟在数字金融对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中起到显著的调节作用,其中接入鸿沟起到抑制调节作用,而使用鸿沟和能力鸿沟则起到强化调节作用。研究结果为数字金融赋能高质量发展政策的制定以及避免数字金融中的数字鸿沟问题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5.
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目标,共同富裕关系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而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数字经济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尚待论证。为此,从理论视角分析了数字经济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作用机制和空间溢出效应,并基于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在研究期内,数字经济发展显著提升了共同富裕发展水平,且对共同富裕的推进作用具有正向“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特征,并通过了稳健性检验。中介机制分析显示,数字经济通过作用于产业结构升级和缩小“数字鸿沟”推动了共同富裕的发展。此外,通过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发现数字经济对共同富裕的积极影响存在空间溢出特性。研究有助于阐释数字经济时代中国共同富裕发展的动因、机制与效应,为中国共同富裕发展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尽管美国是信息技术革命中最大的赢家,但由于国内不同社会经济团体之间使用信息通信技术的不平等状况,也存在严重的数字鸿沟问题.美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消除数字鸿沟的方法和措施.分析美国政府消除数字鸿沟的经验教训对于我国构建和谐信息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现实社会中,信息通信技术(以下简称ICT)在不同国家、地区和人群的普及程度和应用水平存在显著的差异,产生了巨大的数字鸿沟。从狭义来看,数字鸿沟是指不同主体之间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ICT普及和扩散中的不均衡状态,表现为各个主体在ICT拥有数量上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8.
基于ISM模型的数字鸿沟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对2007年至2009年ideas经济学文献数据库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的有关数字鸿沟论文的统计分析,选取了13个数字鸿沟影响因素,运用系统解析结构模型分析法分析其关系结构,从复杂的因素以及因素链中,找出影响数字鸿沟的表层直接影响因素、中间层间接影响因素和深层根本影响因素,构造了一个影响因素递阶结构模型,有利于了解数字鸿沟形成发展机理,可为制定弥合数字鸿沟的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文章利用面板数据分析了信息资源建设的影响因素,认为信息资源基础设施和教育水平有较大的影响,科技水平的影响较小,居民收入没有影响.政府应该继续加大信息资源欠发达地区的信息基础设施和教育投入,以增进居民信息福利,缩小数字鸿沟,进而缩小经济差距.  相似文献   

10.
文章在探讨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测度逻辑的基础上,构建了包含8个维度、60个基础指标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测算了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并运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Kernel密度估计方法分析了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及非均衡性。结果表明: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呈现上升趋势,但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区域不平衡,数字经济发展面临“数字鸿沟”问题,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主要来自区域间差异,且呈逐步缩小趋势;中国省际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非均衡性呈上升趋势,但未出现极化现象;三大地区间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同样存在非均衡性,且中部地区出现极化现象。  相似文献   

11.
当前,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引领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力量,然而国内外尚无统一的数字经济定义和产业分类标准,亟需明确数字经济统计界定,统一产业分类标准,为进一步研究分析提供支撑。首先,本文在系统梳理数字经济狭义和广义定义基础上对数字经济进行了广义界定。其次,将其生产活动归纳为核心活动和应用活动两部分。最后,进一步构建中国数字经济产业分类体系,将数字经济核心活动识别为数字设备制造业、数字产品贸易业、数字技术服务业和数字驱动产业4个大类、19个中类,将数字经济应用活动识别为电子商务产业、数字内容产业、数字金融产业、数字政府产业和 其他数字产业5个大类、24个中类,共计9个大类、43个中类。本文研究成果有望为完善中国数字经济产业分类标准、制定产业政策和定量测算产业规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社会网络主要用于信息传播与共享,这种行为的自组织性主要体现在信息传播。根据自组织理论,新浪微博社会网络是一个自组织系统,从整体网络、个体网络、小团体、小世界效应构建模型,并以"可持续发展"话题为例,采用"滚雪球抽样方法",考虑网络用户间的"发布、转发、评论、@、回复"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社会网络存在自组织行为;整体自组织现象弱,局部明显;由于网络用户角色不同,围绕网络用户形成的自组织网络凝聚强度不同。  相似文献   

13.
基于核密度估计方法,给出居民收入分布变迁测度及其影响因素分解的相对收入分布方法。使用中国健康和营养调查的微观居民收入数据,实证分析中国居民收入分布及其变迁的特征、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结果显示:中国居民收入分布变迁的速度与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相对应;经济增长因素是引起居民收入分布变迁的主要因素,在提高总体居民收入水平的同时加剧了居民收入分布的极化程度;收入分配因素对居民收入分布变迁的作用相对较弱,但有一定的减贫或缩小居民收入差距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使用经典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分析方法对中国各省份1979—2010年间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进行核算的基础上,采用Kernel核密度估计方法刻画农业TFP增长分布的形状动态,应用马尔科夫链法考察农业TFP增长的分布动态,从增长的分布形状和内部流动性两个角度来评估中国农业TFP增长省区分布的动态演进机制。研究表明:一方面,1980—2010年间中国农业相对全要素生产率经历了明显的从"单峰"分布到"双峰"分布再到"单峰"分布的变化过程。绝大多数省份农业TFP存在明显的增长趋势,尤其是技术进步增速显著,技术效率则普遍存在恶化现象;另一方面,省际间农业TFP增长差异明显,可将其分为低水平、中低水平、中高水平和高水平四个"俱乐部","两极"分化现象明显,表现为明显的"中间小、两头大"分布格局,绝对趋同现象很难实现。  相似文献   

15.
文章基于2013—2019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先运用模拟退火优化投影寻踪模型测算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再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广义空间两阶段最小二乘法验证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制造对劳动力资源错配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2013—2019年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呈现稳中有进的趋势,年均增速为11.8%。尽管数字经济发展先行区主要位于东部沿海地区,但近年来西部地区各省份年均增速较高,已形成"东部领跑,西部追赶"的空间分异格局。数字经济能显著缓解劳动力错配,人工智能制造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中介作用,这一结论经过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  相似文献   

16.
金玉国 《统计研究》2008,25(12):46-52
 作为交易费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政治型交易费用在体制转型时期呈逐步上升趋势。通过建立分位数回归模型对其成因进行分解发现,经济发展水平、城乡差距对政治型交易费用有着正的边际效应,城市化率和市场化水平对政治型交易费用有着负的边际效应。由于经济发展带来的政治型交易费用比重扩大不可避免,所以要从提高城市化水平、缩小城乡差距、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等方面入手限制交易费用的过快增长。  相似文献   

17.
中国市场化程度的争论依然十分激烈,介绍评述加拿大弗拉瑟研究所“世界经济自由度”及其中国市场化程度的评价;在对各个主要评价标准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认为EFWindex的视角是一个比较恰当的标准。中国人均GDP之自然对数能够十分精致地拟合基于EFWIdex的中国经济自由度,回归方程为:“中国连环自由度”=1.23+0.686Ln(人均GDP)。在回归分析的基础上,预测2030年前中国将在哪些年份赶上一些特定国家于2005年(被评价年)经济自由度。  相似文献   

18.
通过泰尔指数的测算发现,中国的行业收入差距水平9年间几乎没有变化,然而各地区的行业收入差距变化差异较大,发达省份的行业收入差距持续扩大,欠发达省份的差距持续缩小,全国的平静掩盖了各省行业收入差距变化较大的事实,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各地区的行业收入差距的变化规律违背了"库兹涅兹倒U型假说"。基于30个省份19个行业的省际面板数据,建立计量模型来分析各地行业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表明,各地经济增长与行业收入差距呈现负相关关系,而且这种关系是互为因果的。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The digital divide affects many nations of the developing world. The term encompasses inadequate funding, a lack of necessary computer and Internet skills, and a lack of English-language proficiency that hinder expansion and use of digital information resources. Visionary individuals and organizations can assist these countries with their information needs. Aggregated full-text databases serve as a prominent tool in closing the digital divide because they provide important research resources. Participating organizations must demonstrate the value of these resources to users and supply essential training to ensure success with electronic resource initiatives.  相似文献   

20.
李清华 《统计研究》2013,30(4):21-29
 在当前的研究文献中,我国学者在对中国劳动收入份额进行国际比较时,通常在两个方面产生混乱:一是我国收入法GDP中的劳动者报酬指标包含了非公司业主的混合收入,采用的是宽口径的概念,而SNA1993中的雇员报酬概念却并不包括混合收入,是窄口径的概念。因此,根据我国收入法GDP数据直接计算出的劳动收入份额并不具有国际可比性;二是2004年我国收入法GDP的统计口径本身发生了变动,使得我国2004年前后的劳动收入份额也不具有可比性。本文首先以2004年的经济普查数据为基础,对自我雇佣者的混合收入按照宽、中、窄三种口径进行调整,基本消除了上述的两个不可比因素;其次,以调整后的可比数据为基础,本文对我国宽、中、窄口径的劳动收入份额进行了全面的国际比较,得到的结论更为稳健可靠。结果发现:如果采用窄口径的劳动报酬概念,我国的劳动收入份额不仅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15~20个百分点,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超过4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