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为研究气候变化与国际贸易的关系,回顾了气候变化与国际贸易领域的重要文献,特别是近年来的最新研究成果,着重分析了国际贸易在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经济冲击中所发挥的调整性作用,气候变化对国际贸易的直接影响以及通过劳动力市场产生的间接影响。研究认为,在应对气候变化对农业市场的冲击等问题上,自由贸易将会起到积极的调整作用,能够有效地抑制气候冲击所带来的福利损失,缓解可能出现的全球粮食危机,这一作用的有效实现也有赖于各国政府实行的贸易政策;气候变化将直接改变现有的贸易格局,并通过冲击劳动力市场而对国际贸易产生更为复杂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基于问卷调查数据,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了零售企业O2O电子商务采纳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专业知识、企业资源、风险倾向等决策主体变量对零售企业O2O电子商务采纳行为产生了显著的直接影响,预期易用性和感知相对优势等决策客体变量对零售企业O2O电子商务采纳行为产生更显著的间接影响。综观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发现零售企业的专业知识是影响其O2O电子商务采纳行为的最核心要素。  相似文献   

3.
品牌延伸战略给企业带来的风险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品牌延伸战略产生的背景出发,引伸出品牌延伸的定义,分析了品牌延伸战略给企业带来的好处,同时结合实例探讨了滥用品牌延伸战略可能产生的风险,阐述了一个企业在考虑是否采用品牌延伸战略时,必须考虑市场竞争、新产品关联度以及品牌延伸战略等相关的三个因素.  相似文献   

4.
为应对不断加剧的全球气候危机,中国于2020年提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该目标的形成基于“气候恶化的事实与影响—对气候变化的科学认知与制度倡导—推进碳减排与经济转型发展的实践行动”的演进逻辑。由于“双碳”目标属于政策驱动型目标,因此面临碳交易市场效能有待检验、“双碳”立法缺失、“双碳”技术薄弱、“双碳”多元利益主体“缺场”等挑战。在推进“双碳”目标实现的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空间正义失衡,人群利益受损,运动式、休克式减碳等社会风险。推进“双碳”实践需要构建“政府—社会—企业—学界”等多元主体参与的系统性架构:在政府层面进行制度创新和立法推进;在社会层面培育民众的“双碳”意识,积极建构“低碳”社会;在企业层面加强低碳技术革新,开发绿色产品;在学术界层面积极开展“双碳”研究,加强“双碳”专业人才培养,从而共同推进“双碳”目标的达致和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意义]温室气体的过度排放已经给全球环境造成了极大危害,为保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各国积极推行碳限额与交易机制,与此同时,学者们也采用实证、模型等范式对碳限额与交易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尚且缺乏关于碳限额与交易机制的文献综述.鉴于此,对碳限额与碳交易机制展开综述分析,这将丰富碳限额与碳交易机制的研究内容,并为碳交易市场的运营提供参考.[设计/方法]通过文献综述法,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行论述.宏观角度包括区域层面和行业层面,微观角度主要是指企业运营层面,并根据相关文献的研究对象将其归类、总结和分析.[结论/发现]通过对碳限额与交易机制领域内的107篇文献进行描述性分析和综述分析,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展望:一是对碳限额与碳交易机制中碳价格的研究;二是对碳限额与碳交易机制对供应链的影响研究;三是对多种碳减排政策的研究;四是对碳限额与碳交易机制中碳减排技术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碳排放、碳足迹对气候变化产生深远影响,对维护中国粮食安全带来严峻考验,加剧了中国粮食安全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侵蚀着中国粮食安全的薄弱根基,恶化了中国粮食安全的现实环境。粮食安全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和人民健康福祉,作为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粮食安全引发中国高度关注。回溯历史,中国在实现粮食自主、保障供应、满足需求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绩;展望未来,中国需对粮食安全领域的潜在风险进行前瞻性风险识别。就“双碳”背景下的中国粮食安全问题而论,回应碳排放、碳足迹所诱发的气候变化,实现维护粮食安全和践行“双碳”承诺的并行不悖,是新时代中国所面临的一项重大而深远的课题。尽管气候变化对中国部分地区改良农业生产条件、扩大粮食种植范围、提高粮食作物产量是有利的,但总体而论,气候变化已经对中国粮食安全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在全球气候骤变的大背景下,中国极端气候产生的人为因素愈发凸显,动摇了中国粮食安全的基础。在“双碳”目标已上升为国家意志的背景下,实现同粮食安全战略“共赢”是因应全球百年大变局和国际国内发展大势的必然抉择。  相似文献   

7.
世界金融危机与中国企业经营战略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端于美国的次贷危机正演化为一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受此次金融危机冲击较大的是金融系统和虚拟经济.由于中国经济以实体经济为主,并且对资本项目实行较为严格的管制政策,金融危机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将是有限的和可控的.金融危机对于中国企业和实体经济将产生相当大的影响.针对此次金融危机可能带来的影响.我国企业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经营战略对策:强化企业现金流的管理,降低企业财务风险;强化企业信用管-理,降低企业经营风险;提高基础管理水平,着眼于从内部提高企业效益;培育企业核心能力,提高产品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条件具备的,抓住机遇趁势扩张或进行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8.
融资约束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企业经营战略的实施会对融资风险产生重要影响.基于2007—2018年中国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数据,从信息不对称这一视角实证检验了企业战略差异度对融资约束的影响.研究发现:(1)企业战略差异度与融资约束显著正相关,即战略差异度越大,企业所面临的融资约束越严重;(2)信息不对称在战略差异度和融资约束之间发挥着中介作用;(3)战略差异度与融资约束的正相关关系在非国有企业、未被"四大"审计的企业、分析师关注度较低的企业以及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较高的情况下更加显著.研究结论表明,对于战略差异度较大的企业,要充分重视可能带来的融资约束问题,尤其是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较高之时.企业可通过聘请高质量审计机构、吸引更多分析师关注等外部治理手段缓解战略差异度对融资约束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浙江省制造业企业为调查对象,研究战略领导是否以及如何通过组织学习影响组织创新。结果表明:在制造业企业中,战略领导不仅直接影响组织创新,而且还通过组织学习对组织创新产生间接影响;变革型领导对组织学习的知识获取、组织认同、组织记忆三个因素,以及对组织创新的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两个因素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交易型领导行为对这些因素影响均不显著;组织学习的知识获取和组织记忆因素对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而组织认同因素对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中国正面临着气候变化、环境保护以及能源安全等方面的严峻挑战,而发展低碳经济是应对这些挑战的一项重要战略选择。通过引入碳税、碳排放、碳存量以及人力资本等变量对经典RBC模型进行拓展,基于拓展后的模型模拟分析碳税改革的低碳发展效应。结果显示:从长期效应看,增加碳税收入同时减少资本税和工资税扭曲效应的碳税改革能够有效抑制碳排放和降低碳存量,并促使企业提高减排的积极性;从短期效应看,碳税改革不仅能够带来碳排放和碳存量的减少,而且会通过影响人力资本的机制对产出形成正向影响。由此看来,选择合适碳税改革路径以及恰当运用碳税工具将能够有效推动中国当前低碳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该文以河南省为例,探讨了旱涝灾害发生和发展的主要原因,重点分析了水利建设、生态建设对防治旱涝灾害的重要性及其相互关系。同时,文章还分析了在山丘地区建设“绿色水库”与平原地区建设“黄色水库”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只有增加森林植被覆盖,才能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进而从根本上减轻旱涝灾害。  相似文献   

12.
语言的共性和个性问题,一直是语言学界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有的学者致力于寻找语言的共性,有的则强调语言的差异。英语和汉语在世界上应用广泛,对两者的共性和个性研究尤其值得重视。本文认为,英汉语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思维决定语言,因此语言的共性源于思维的共性,语言的个性源于思维的个性。语言的共性建立在语言的个性基础之上,鉴于汉语研究的状况,目前我们应加强汉语个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科技推广应用必须遵循循环经济原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循环经济实质上是一种生态型经济。循环经济有三个最基本的原则:即资源使用减量化原则;产品再使用原则;废弃物再循环原则。发展循环经济是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客观要求。科技成果的应用与循环经济关系密切,科技成果应用必须符合循环经济原理。本论文从五个方面论述了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必须遵循的循环经济原理。  相似文献   

14.
孔子从人的情感出发阐释礼的起源。他提到的人类情感,只不过是人类情感中的一个特殊部分,基本限于家族成员之间。孟子认为,人心中不但有以孝为中心的恻隐之心的体现———仁,而且内含着调节社会生活关系的羞恶之心的体现———义。孔孟都意识到人性的体现会遇到矛盾冲突,但孟子更加注意到道德心理引发的道德行为之间的矛盾,他对仁与义的冲突进行了正面讨论。孔孟都认为矛盾的解决关键在于对自身有更高的反思,但同时也意识到必须对天道加以思考,它表明儒家道德践履所遇到的矛盾还需要有超越人的道德心理,去思考更加广泛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只要资本幸存一天,马克思就是批判理论无法超越的地平。德里达的解构主义作为一种激进的批判叙事,与马克思的理论交集集中体现在三个层面:强调历史的生成性和开放性;对资本主义现实的激烈批判;对人的解放的积极憧憬。然而,在上述论域的关键理论质点和政治立场上,德里达完全异质于马克思的逻辑场域,这给我们两点启示:一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主导”方法论范式,全面理解资本主义的当代变化;二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生产的旨趣和边界保持清醒的意识。  相似文献   

16.
英汉委婉语、禁忌语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和文化现象,它们是语言文化联系非常紧密的部分,许多深层文化通过委婉语表达和传承,英汉委婉语、禁忌语表现出两民族趋善趋美的一致性,但同时也表现出巨大的文化差异,通过英汉委婉语、禁忌语的比较来传授文化,是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一个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一个人世界观和政治立场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在高等学校中,如何加强对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养成,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批把亦作枇杷即琵琶,周武帝时龟兹人已来中原弹奏。汉武帝时马上弹之以慰公主,东汉时已司空见惯。唐代琵琶种类较多,高手迭出,许多诗人咏过琵琶,尤其是元、白二人运用多种手法,描绘出琵琶声的多变及演奏者的高超技艺,声情并茂,使之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新高度。然而元诗在心理刻画及人物情态的描绘上不如白诗深刻。白居易写过《昭君怨》,昭君与琵琶难解其缘,但正史记载与诗词戏曲多有不同,马致远的《汉宫秋》中描绘的琵琶是元帝与昭君相见相爱生死离别,贯穿前三折不可或缺的重要道具。他还写过《青衫泪》,根据《琵琶行》生发而成,将琵琶女坐实为裴兴奴,考兴奴实有其人,与琵琶名家曹纲(刚)时被称为左、右手,有记载曹刚弟子弹琵琶能吸引"方响"从塘里飞到岸上,足可佐证裴、曹弹奏水平之高妙。  相似文献   

19.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佛、道与老庄哲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玄学立足于《老》、《庄》讨论有无之辩、言意之辩、名教与自然之辩 ,并通过解注和阐发《老》、《庄》的形式表现出来。佛学畅论道、无 ,且以道、无解空和法性等 ,依附于老庄与玄学而得到诠释 ,并逐渐中国化。道教以“道”名教 ,列《老》、《庄》为其经典 ,其人生炼养术多为老庄虚静、无为等的发挥。  相似文献   

20.
实行宪政是现代国家的根本标志,宪政事实上是一种平衡机制。成熟的宪政不仅是各种对立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发展结果,而且本身就是使各种对立要素达成某种程度均衡的制度机制。宪政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公民权利和国家权力的平衡。而要实现这种平衡,分权制衡便是一种有效的手段。文章对分权和制衡这一制度的历史沿革作简要介绍,并剖析其对近代世界各国宪政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