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政治领域保守主义与激进主义的并存、文化领域传统与现代工业精神冲突和融合,成为英国公民教育的社会背景,这些深深影响了公民教育的精神,政府由放任到干预、宗教由神圣到世俗、绅士观念由个别到大众。学校通过民主公民教育、道德公民教育、绅士公民教育,透视出英国公民教育由传统到变革的历程,其中的长处值得我们借鉴,不足值得我们反思。  相似文献   

2.
科学发展观中的法制教育思想,是对党的三代领导集体法制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科学发展观确立了法制教育在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与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战略地位,阐明了法制教育可以通过公民教育、法制宣传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等三种形式来进行,要求通过法制教育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营造良好的法治精神氛围,并第一次确立了法制教育的目标是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首创性地将公民守法的法律义务转化为道德义务,要求用法制教育引导公民自觉履行法定义务.  相似文献   

3.
诚信:中国传统道德内涵及现代价值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诚信是中华民族繁衍过程中形成的深层道德意识;现代社会的巨大变化使传统诚信道德本身固有的一些特点,在调节现代社会的经济运行以及政治文化生活等方面呈现出一定的历史局限,要立足于当代社会现实来阐释诚信道德的新内涵;重建诚信社会要充分挖掘和利用传统诚信道德的精神价值,它所倡导的求实、求真、守信、重诺的精神,仍是我们今天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民所崇尚和追求的道德境界。  相似文献   

4.
法治启蒙的内容包括建构法治精神与批判传统政治法律意识。法治精神即现代政治法律意识,包括民主意识、契约意识、法律至上意识、公民意识、权利意识、自由意识、平等意识、责任意识等。在建构现代政治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的同时,还要大力批判传统的政治法律意识。我国传统的政治法律意识主要有官本位意识、臣民意识、法律工具意识等。  相似文献   

5.
本文提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大学教育的关系问题,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有着质的不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递嬗变,形成了自己的基本特点。文章还论述了现代大学教育是在传统文化背景下进行的,并有所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极有价值的人文哲学和科学思想。在大学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多渠道、多形式地系统地教育学生,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修身精神、和谐精神、刚健有为精神和人格道德精神等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6.
中国公民教育思想必须以理性的自觉对祖国传统文化进行扬弃改造和化本开新。历经数千年积淀,中华文化形成了以儒学为主线并涵括其他学派思想精神的博大思想体系,其整体本位、以人为本、天人和谐等理念品质蕴藏着丰富的当代公民教育思想资源。厘清其中的公民精神教育因素,使之与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相对接,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公民教育思想的时代融合,对于推动公民教育的中国本土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运用文献法、分析法等方法,对民族传统体育学、中国文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有关知识进行整合,论述了武侠精神的内涵;中国传统武侠精神的现代价值体现在增强社会责任感,振奋民族精神,提升道德水平;加强法治意识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英国公民教育作为国家课程,从2002年9月起,已经成为中小学校的必修科目。其教育目标是为了全面发展学生在精神、道德、社会和文化等四个方面的潜能;其中,道德发展是最基本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公民意识是指作为现代社会成员的公民对自己在国家中的角色包括政治地位、法律地位及其价值的自觉反映。加强公民的国家意识、民主意识、法治意识、道德意识和平等意识教育,对发展政治文明,建设法治国家,完善市场经济,提高公民素质,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应当通过完善法律制度、探索多种形式、改进教育方法、加强学校德育、建设公民社会等途径,加强公民意识教育。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公民道德信仰危机是传统理性伦理精神失落而导致的内部伦理价值危机和外部伦理秩序危机.因此需要从内外两个向度合力而为,通过"内外兼修"的方式重建当代中国公民道德信仰.一方面,要通过公民道德教育系统工程建设来进行内部伦理价值重构.为此,需要在公民道德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上进行结构层次与序列安排的细化探索,实现家庭、学校、社会等多种公民道德教育场域的协同;另一方面,要通过现代伦理国家建设来进行外部伦理秩序的重构.为此,需要进行公民生命与财产安全保障机制建设、公民个体尊严与主体自治权利制度建设、国家公权力的规制与监督体制建设,从而实现道德、法治和民生福利有机统一、彼此联结的外部伦理秩序安排.  相似文献   

11.
法治秩序持续再生产何以可能?从伦理精神维度反思,宪法法律制度未必能使法治秩序持续再生产,除非它伴生一种伦理文化传统,此种伦理文化传统有牢固的宪法法治信念,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具有普遍承认、契约法治与公共政治参与的公民精神。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的礼法文化、集权文化和非讼文化等法文化要素,对我国正致力的法治国家建设具有一定的危害。这些危害,从根本上阻碍着中国公民社会的建立及权利对权力制约制度的构建。因此,我国应该有的放矢地加强现代法治理念与制度的建设,发展公民社会,尽可能消除传统法文化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3.
在当今世界全球化背景下,法律文化转型在知识理性主体和法律文化结构两个方面亟待重建,前者表现为公民民主观念、法治思想和人权意识的缺失,后者表现为法律制度文化不够健全和法律精神文化比较淡薄。在全球法律文化撞击下,现代法律秩序的变革使法律文化的解释理论既面临着传统法律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矛盾,又面临着传统法律文化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矛盾。正确把握全球化背景下当代中国的法律文化转型以及现代法律秩序的时代走向,必须协调处理好古今中外法律文化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4.
公民精神的培育是现代文明社会的客观要求。公民精神虽产生于一定的历史时期,但它表达了现代社会人的基本素质。受中国传统道德功利性倾向及道德教育知识化传授的影响,引发了学校道德教育的危机,而公民精神的培育所昭示的教育理念为学校道德教育提供了现代机缘。  相似文献   

15.
以公民个体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法治意识为核心的公民理念是现代法治社会的精神支柱。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超越传统的“人民”的理性界限而倡导公民理念。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需要,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需要。落实公民理念要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培育公民社会、弘扬公民文化这三个重要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6.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公德教育是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爱国主义是一种以民族、国家利益为重的道德意识,它不属于私德文化,已经跳出了以私人、家庭乃至乡邻为中心的道德关系,因此,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可以归之于公德范畴.现代爱国主义体现为追求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道德要求.这样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与现代社会的公德要求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17.
国家的法治建设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归因,过多地注重西方法治理念与制度的学习与移植不利于推进中国的法治现代化。建构中国的法治社会需要吸纳现代法治观念和先进的法律文化,同时也必须植根于传统文化的基础,承继传统文化中的合理内核,以建构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切合中国人习惯特点、具有现代法治精神的新的中国现代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18.
现阶段影响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社会负面因素有四个主要方面。在社会文化环境方面,有社会诚信体系的解体、传统价值基础崩溃、大学本质精神和灵魂的丧失、利益"瓶颈"的制约、社会舆论环境不良等。在政治与法治环境方面,政府干预过度,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动力与活力不足;法制建设不够完善,教育改革和发展尚缺乏良好的法治环境。在社会阶层和社会关系方面,社会阶层复杂多变,教育公平公正面临严峻考验;关系文化盛行,教育腐败和寻租行为相当严重。在教育文化环境方面,教育信仰和理想缺失,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比较盲目;公众信心不足,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民众基础薄弱;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发展不协调,教育改革成效难以显现;传统教育价值体系逐渐解体,现代教育价值体系尚未建立,教育现代化面临两难选择。  相似文献   

19.
关于和谐社会的伦理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当代伦理学的价值目标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六大特征完全一致,因而研究和谐社会建设的伦理学对策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理论课题。“公正”是伦理学的核心范畴,因为“没有公正便没有道德”、“公正即和谐”,这是中外伦理学的古老命题;当代伦理学认为,社会和谐必须以社会公正为前提,因为“公正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落实社会公正原则,追求效率与平等的最佳结合,切实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为此,我们要高举邓小平社会公正思想的旗帜,加强“三公教育”即公正教育、公仆教育和公民教育,抓紧制度公正和民主法治建设,努力实现由传统的臣民文化向现代公民文化的转型———这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治本之策。  相似文献   

20.
文章主要是从社会学视角下对道德冷漠进行界定,并从我国传统文化、公共道德事件中的群体心理以及社会现实环境对于公民文化人格、道德模式和个人行动潜移默化的影响三个方面来解释道德冷漠现象出现的原因,并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坚持传统道德伦理并赋予其新的内容和精神;建立和完善社会和国家的道德行为的奖惩机制;强化公民的主体意识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