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梁武帝代齐之前仕历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武帝萧衍代齐之前的生平仕历,史书所载多不够详密.本文试对其自建元四年至中兴二年间共计二十年的仕历、行年作初步的考证,并对其间所涉部分诗文略加诠解.  相似文献   

2.
王安国卒年有熙宁七年、熙宁九年、元丰初年等多种说法,实牵涉王安国晚年之仕历、官职及王安石、曾巩诸文系年等问题。结合相关文献,详加辨析,可推定其卒年当在熙宁九年末。  相似文献   

3.
马定国是仕金宋儒之一,也是金初借才异代时期的一位重要诗人。但限于文学史料的不足,有关他的生平经历等方面难得其详。为填补马定国研究之空白,本文旨就诗人之仕历与交游二端试作考论,以资学界对金初诗坛情景的进一步勾画。  相似文献   

4.
冯衍是东汉时期一位颇有纵横家气质的文人.社会混乱时期曾"手握兵符,跃马食肉",光武执政之后则一直沉沦下僚.在东汉文坛上,冯衍的文学成就远不如班固、张衡等文人,但是其论说文中的慷慨激扬、赋作中的宣情泻志、书信中的悲愤自伤则使其在东汉文坛占据一席之地.文章试图就冯衍作品的主题、风格加以概述和评价,以便人们能全面了解这位辞赋家.  相似文献   

5.
冯衍祖系考     
冯衍为两汉之际、后入东汉的文人。动乱之际,虽家道中落,然先祖鸿烈,也算身世显赫之辈。本文在尽量占有材料的基础之上,对冯氏姓源、冯亭以下冯衍祖系进行了详细的考证,力求对其祖系进行较清晰的梳理,给研究者提供一个较全面的冯衍研究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李颀籍贯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盛唐诗人李颀,给我们留下了一百多首好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是有所贡献的。他一生仕宦不达,只做了一任新乡县尉,因而事迹未能写入国史,致使后来的《旧唐书》和《新唐书》无从为他立传。明清以来,对于他的仕历,虽也搜集了一些材料,但都语焉不详,就连他的籍贯,也还有待商榷。这都给我们研究李颀诗歌,带来了很大困难。 关于他的仕历,本文不做探讨,这里只着重谈谈他的籍贯和住地问题。  相似文献   

7.
公安三袁子嗣问题,素无专论。本文从诸史籍中勾稽资料,对其手嗣作了专门考述,重点放在对宏道子袁彭年仕历思想的稽索上,意在从另一侧面对公安派文学作全面的考察。  相似文献   

8.
元代诗词大家张翥生平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翥为元末诗词大家,一生历元朝之始终,实为元代后期历史的见证人。本文通过检阅大量史料和文学作品,勾勒了张翥的生平仕历、交游酬唱、思想性格、爱好特长和著述。  相似文献   

9.
王安上为王安石幼弟,与王安石交往关系密切,又曾卷入"乌台诗案",在当时政坛、文坛皆有一定的影响。但过去文史研究者对其一向较为忽视。对其生平、仕历及文学活动进行较全面的探讨,对宋代文坛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0.
略论晚唐巴渝诗人李远及其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一步考证李远仕历,证明刺岳在大中三至六年间,七至十三年曾官建州刺史,刺忠、江二州多属子虚.李远诗可分四类,从中可见其闲散疏放、性好自然;风流倜傥,好绮罗歌舞;传统儒家诗教观念淡漠,"不干教化";无一首古体,全是律绝.风格清丽含敛.  相似文献   

11.
本文依据20世纪以来对张说研究的文献,从文学史意义、生平与仕历交游、思想、诗歌、文章与传奇等几个方面对张说的百年研究历程进行全面的梳理。  相似文献   

12.
已有对于颜延之从元嘉十七年至二十九年间仕历的研究,系年不详、仕历不清,甚至有误系者.通过考察在此期间与颜延之有关联的人物、事件以及相关的文学作品,可以确定:颜延之在元嘉十七年至十九年间,任始兴王浚后军谘议参军;元嘉二十年任御史中丞,于本年内迁国子祭酒、加官司徒左长史;二十五年被免官;二十六年五月后,起任秘书监、光禄勋;二十八年任太常.  相似文献   

13.
关于司马彪《赠山涛诗》"苕苕椅桐树"一诗的作时与主题,历来看法不一。文章运用史诗互证的方法,从司马彪与山涛二人的生平仕历出发结合诗歌内容进行细致考察,认为两首《赠山涛诗》均当作于晋武帝泰始初,当时司马彪因品行问题未得仕,故赠诗于山涛以求荐举。  相似文献   

14.
东晋书圣王羲之,世称“王右军”。但王右军之“右军”,文献记载不一。一云“右军将军”,一云“右将军”,今多从《晋书》作“右军将军”。通过分析唐修《晋书》以前各类文献对王羲之官职的记载,结合东晋的品秩,纵观王羲之一生仕历,认为王羲之任的是“右将军”而不是“右军将军”,右将军会稽内史也不同于一般的郡守。  相似文献   

15.
“三张二陆两潘一左” ,此为西晋“文章中兴”时期的一个重要作家群体。张载、张协、张亢 ,此即“三张”。然其父之名 ,史传有“张牧”、“张收”之异说。其实 ,不少文献可以显示 ,“三张”之父乃张牧。确证此说 ,有助于了解张载之生平仕历 ,有助于读解张载、张协之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16.
孟浩然生活于盛唐。相对于此时期文人们对仕途的普遍热衷,孟浩然的终身未仕显得有些特异。关于其未仕的原因,前人多有探讨,本文再试从文人个性心理特征形成历程的角度探究一下这个问题,以期理顺由孟浩然到李白身上所体现的盛唐文人体认个体,张扬个性的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17.
戴叔伦是唐代大历、贞元年间的著名人物。不只政绩卓著,诗才亦为世所推举。他的一生都贯穿着仕隐矛盾思想,这也使其诗歌具有了丰富的思想内涵。惜乎历来论家关注不多,论述较少。本文从戴叔伦的仕隐思想入手,对其诗歌中感时伤乱和向慕隐逸两类作品进行了深入分析,意在讨论其诗的精神内涵和价值,以期对戴叔伦诗及大历诗风有更全面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中州集》是现存最早的一部金代诗词总集,是研究金代文学极为重要的文献之一。其编纂者为金代最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元好问。其体例是既选录金代文人的诗词作品,又为所收录的每位作家都写有小传,而且小传的内容非常丰富,不仅有作家的姓名字号、籍贯里居、科第仕历、生平事迹等传记的基本要素,而且还引录了数量颇多的诗句篇什。这些诗句篇什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体式多样、实用性强,形式各异、风格众多,数量既多、质量又高,可补《中州集》选诗不足之缺憾,既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又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可谓是"着色屏风,回文锦字"。  相似文献   

19.
从守节彷徨走向消释超脱——论蔡松年文化人格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松年是金代前期的重要文人, 他的词风开金代百年之词运。他的一生, 经历了一个由不愿仕金到被迫仕金再到情愿仕金的过程, 其心态及其文化人格也经历了一个守节—彷徨—消释—重构的过程。这一过程, 正好体现出朝代更迭之际改仕新朝(尤其是改仕异族王朝) 的封建文人共同的心路历程, 有着极为典型的意义。本文对这一过程作了细致的考察与评析  相似文献   

20.
自顺治元年至顺治三年,在京的仕清贰臣文人群体频繁举行唱和活动,并以社集标榜,已经有了文学社团的雏形。其唱和多为抒发对明朝故国的怀恋,抒写失节的痛苦和在异族治下为官的苦闷感,抒发南人仕北的思乡之情,纾解精神苦闷的寻欢作乐。贰臣士人们在此种同病相怜的交往过程中,逐渐形成模糊的群体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