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图通过对海明威《雨中的猫》的原文和曹庸先生的译文的对比,从翻译的特殊 视角,运用韦努蒂提出的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来探讨海明威《雨中的猫》的翻译中译者的 角色,指出曹庸先生在翻译海明威《雨中的猫》的过程中选择了异化的策略,从而在形式上 使译者的角色得到了彰显。笔者尝试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对曹庸先生的译文中某些异化译法 予以归化翻译,继而提出归化的译法虽然在形式上是"译者的隐身",但是在翻译的过程和 译文的内容上却使译者的角色得到了彰显。  相似文献   

2.
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理论对翻译研究很有建构意义,尤其对归化异化翻译策略的应用趋势研究很有启示。在语言文化发展的长河中,传统必将策动陌生。作为跨文化交流的使者,译文要适时体现陌生,翻译策略自然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异化理应得到彰显。  相似文献   

3.
归化和异化策略在汉英旅游翻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归化和异化是文化翻译中常用的两大策略。从汉英旅游文化翻译的文本特点和翻译目的出发,通过翻译实例,探讨异化和归化策略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的旅游翻译中的应用。纯粹异化或归化的译文是不存在的,任何好的译文都是两种策略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4.
胡庆昆  余鹏 《宿州学院学报》2012,27(12):71-73,116
从影响译者翻译策略的两个因素:社会意识形态和译者的诗学形态,分析程小青翻译《罪数》的翻译策略,以期了解程小青翻译《福尔摩斯全集》时是如何灵活采用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对程小青的异化策略进行考察,发现译者对小说形式、称谓与结构等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其原因是为了追随主流翻译策略和让译文充满“洋味”;对程小青的归化策略进行考察,发现译者对小说题名、文化等方面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其原因是为了关照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通过分析,认为程小青在翻译福尔摩斯系列侦探小说时较多地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适时地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的外国文学翻译中,经常可以见到一种"伪异化"翻译形式.这种翻译方法不顾原文的深层意思,只求字面或形式上的对等,往往产生一种"病态"译文.因此,我们在提倡异化翻译的同时,还应尽量杜绝伪异化翻译.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梁实秋《结婚典礼》的原文和时昭瀛先生的译文对比,运用韦努蒂和奈达提出的异化和归化翻译了理论,探讨了译者为解决文化差异问题采用的翻译策略。无论采取归化还是异化的策略,译者角色都在翻译过程中得到了彰显。  相似文献   

7.
从异化与归化看文学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考查作为翻译策略的异化与归化这一对概念和有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文学翻译中“归化与异化共存”这一假设。对该提法的另外的支持来自笔者的翻译实践。笔者发现具体操作一个文学文本的翻译时 ,归化与异化的合作往往是对译文质量最基本的保证。另外 ,翻译过程中对于异化与归化策略的采用应视需要而定 ,不可预先设定。  相似文献   

8.
翻译中对跨文化因素的处理往往采用"归化"和"异化"两种不同的手段———"归化"、"异化"有语言形式和文化内容两个层面。这两种方法都能在目的语文化中完成各自的使命,因而也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是采取"归化"还是"异化"策略应结合具体的社会情境和文本目的。译文功能理论的翻译则调和了"归化"和"异化"的优劣之争。  相似文献   

9.
英语习语翻译中的异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国际间文化交流的频繁,翻译中的异化法越来越受到重视。从翻译策略的角度,探讨了习语翻译中的异化处理,认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设法保留和传达原文特有的形象,避免以译文形象替换原文形象,从而达到"文化传真"的效果。从翻译趋势入手,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出了在习语翻译中进行异化处理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社会和文化变革需要引进和借鉴“畀于我”的东西,而译文读者求新求异的审美心理也要求在译文中再现中西方语言文化的差异。通过对文学翻译中的异化策略进行考察,揭示采用该策略所产生的“陌生化”效果。运用异化策略进行翻译,不仅包括要保留原文作者运用“陌生化”手法所创造的相对于原语读者的“陌生”的形式和内容,而且还包括要保留那些为原语读者所熟知、而对于译语读者“陌生”的形式和内容。二者都能产生“陌生化”效果。  相似文献   

11.
习语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语言的精华,它蕴含丰富的文化信息和民族特色.翻译习语一定要注意文化因素,将文化意蕴向译文读者传达清楚.习语翻译主要有两大策略,归化和异化.归化以译文为目标,方便读者理解,而异化则从源文出发,尽量保留原来的文化色彩.作者认为习语翻译应以异化为主,归化为辅.  相似文献   

12.
译者的主体性与其采取的翻译策略是密切相关的,任何译文都是译者有目的的选择的结果。本文以探究董秋斯在《大卫·科波菲尔》中采用的异化翻译策略原因为例,以翻译"目的论"作为理论支撑,探讨译者选择翻译策略的原因是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13.
试论译文读者在现代散文汉英翻译中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译文读者作为翻译活动中一个不可缺少的主体,其文化背景、接受能力的差异会对翻译策略造成直接影响。本文以奈达的读者反应理论为基础,试论译文读者在现代散文汉英翻译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认为好的翻译应该充分考虑到译文读者的反应,并从读者的角度调整翻译策略,这样才能通过译文真正实现文化信息的传递与交融。  相似文献   

14.
动态对等理论要求译文在意义和风格上,而不是在形式上,与原文保持对等;要求译文在译文读者心中的反应与原文在原文读者心中的反应相似。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必然运用各种形式的转换方法才能达到对等和相似的目的。杨必翻译的《名利场》的最大特点就是对各种转换法的巧妙运用,从而使译文不仅自然流畅,而且忠实地传达了原作的内容和风格。  相似文献   

15.
语言的多元性和语言文化的差异性否定了翻译的绝对性.近年来对"异化"翻译策略的过分强调不是一种正常现象.文章认为,在文学翻译中,语言晦涩,佶屈聱牙的译文绝对乏善可陈.可读性是检验文学翻译质量和翻译价值的首要原则.翻译研究要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就应该多一些包容,让各种翻译研究方法同台竞技,从而促进翻译理论研究繁荣兴旺.  相似文献   

16.
归化和异化是文学翻译中的两大基本翻译策略。制约译者对上述两种翻译策略进行选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文化资本因素就是其中之一。为了促进文化资本在译文中的充分传递以及保持源语文化的独立性。译者毫无疑问会选择异化。异化策略在跨文化翻译中有积极意义,同时也具有局限性。为此,以Moss Roberts的《三国演义》英译本为例,探索异化策略在处理文化资本翻译时的优化手段。  相似文献   

17.
译文的归化和异化是现今翻译界关注的焦点.作为跨文化翻译中的两种策略,归化异化并没有优劣之分,各有所长.从读者的角度来看,所处的时代不同,对同一译作会有不同的反响;读者不同,要求不同,偏重的译文也不同.可见,不管是归化还是异化,只要能得到读者的认可,都是可行的翻译.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分析海明威著名短篇小说<雨中的猫>曹庸译本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在对比归化、异化和移植三种翻译策略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归化策略能够减少读者的阅读负担,但不利于原文文化内涵的传达;异化策略可使译文保持原文的异域色彩,但不利于读者理解原文;移植策略能够同时兼顾原文文化内涵的传达和读者阅读译文的便利.作者还对部分译例进行了重译尝试.  相似文献   

19.
关于翻译的方法,中外翻译理论家们提出各种各样的主张,其中归化与异化一直是翻译理论界争论的焦点.实际上,归化与异化是相对的,两者之间相互联系,没有绝对的界限.文章通过大量的译例,探讨翻译的跨文化转向,译文的文本类型等因素如何影响归化与异化这两种翻译策略的选择,同时指出还存在一种归化与异化的综合体即归异相兼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20.
十多年来 ,归化和异化问题一直是国内翻译界争论的热点。在语言形式的翻译中应采取以归化翻译为主的策略。语言形式的特点为该策略提供了可行性 ,交际原则和接受理论为该策略提供了必要性。同时 ,异化离不开目的语内部规律的制约以及文化的融合促使归化成为两者的最终归宿等事实证明了该策略的正确性。但在翻译实践中 ,归化译法还要注意限度 ,必要的时候 ,还要借助异化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