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当代中国高等教育最重要的历史使命,而"教研一体化"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为了深入推进人才培养改革、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华中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围绕"教研一体化"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展开了一系列探索与实践:开展研究型、探究式、分层次教学和考试评价体系改革;实施本科生科研训练与实践;以高水平的科研支撑高质量的教学;建设教学科研一体化师资和平台等。构建出"教学为基础、科研为支撑,寓教于研、教研融合,教学科研互促共进、协同发展"的教研一体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2.
培养创新人才已经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界共同的价值追求,其不仅是理论问题,更是重要的实践课题。高校建立或构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内涵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创新人才,至少应包括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和人才成长环境两大部分。我国高校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目前仍存在认识层面、制度层面、办学层面的问题。通过对电子科技大学教学实践的总结,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提出要改变教育观念,树立创新人才培养的新理念;调整专业结构,构建多学科交融的学科专业环境;完善课程体系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完善学分制管理模式,促进学生共性与个性的协调发展;积极探索研究型教学模式,将科研引入教学。  相似文献   

3.
新形势下我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面对 2 1世纪新的形势 ,华南理工大学实行了一系列教育创新的措施 ,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制度方面 ,通过完善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机制 ,扩大高等教育的受益面 ,着力体现社会需求与个性发展的统一性 ;在教学模式方面 ,以“发现式”学习理论为指导 ,进行开放式实践教学研究 ;在教育改革方面 ,充分利用网络技术 ,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 ,进一步拓展开放的育人环境  相似文献   

4.
当今高等教育质量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本文分析了传统教育模式存在的弊端和创新人才的素质要求,提出并实施了以课程体系创新、实践教学创新、育人环境创新、评价机制创新为核心内容的教育创新工程。实践证明,这是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创新素质是人才培养的基础,也是当今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结合作者多年教学实践,就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内容、模式以及培养方法与途径诸方面进行论述探讨,特别就科研创新的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与看法。  相似文献   

6.
高等教育创新是知识经济的内在要求,具体到高等技术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具有更为高层次的实践意义。创新人才培养早已成为高等教育观念,尤其是人才观念的基础,所以更要求培养出道德与能力相结合的综合素质人才。面对世界风云迭起的知识经济,就提出了新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要求:强调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教育思想;培养全面发展型人才。  相似文献   

7.
高等教育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高等教育体制是高等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高等教育的体制创新必须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文章从分析政府、市场与高校的关系变迁入手,以广州地区为个案,探讨了如何构建科学的高等教育公共财政体制,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与策略。  相似文献   

8.
研究型大学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型大学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摇篮,世纪之交中国高等教育面临来自各方面的挑战与冲击。如何培养具有知识基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以适应科技的发展和国际竟争,是研究型大学作为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主线。世界各国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取向也赋予了更多的涵义与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是互相推动、互为源头,具有和谐性.教学和科研形成良性的循环,才能促进高等教育螺旋式发展,实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因此,转变思想观念,在教师队伍中培养高水平的科技攻关人才,在教学上加强制度创新,将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人文教育等纳入教学环节中来是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美国高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对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术性追求及其学术实践的强调,坚持教学与科研实践的高标准、严要求。它主要包括两方面:其一,重视教学的学术性,确立高成就感的教学目标,实施"核心课程"计划,确保教学为学生提供广博而精深的知识,强调严谨的教风与学风;其二,把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结合起来,强调学生参与学术实践。通过教学和科研,养成学生强烈的学术意识、学术精神和学术能力,从而培养出创新拔尖人才。  相似文献   

11.
健康中国战略面前,推动“思政育人”、引导拔尖临床医学生尽早参与到科研实践活动中,对于加快科技创新、医学院校的发展和拔尖人才的培养具有深远而重要的意义。南京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系以党建带团建,将“思政育人”理念融入“5+3”一体化临床医学生的科研创新实践学习中,在培养其科研能力的同时更注重其科研精神的构建,从“队伍建设、文化建设、平台及体系建设”等方面着手,开展了以“成全式科研育人”为主要特征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路径的实践与探索。  相似文献   

12.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双创”型人才是新形势下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实践教学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实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以安徽农业大学衣料专业为例,创建了学分制下实践教学内容改革的新模式,构建了由课程实验、课程实践、专业实践、思政实践和素质拓展实践等组成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分制下农科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以新时期高等教育理念为指导,围绕产、学、研、用四个环节,教学实践中探索出食品安全人才培养模式:紧密结合生产、生活实际,注重实践应用;建设完善食品安全相关特色课程体系,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实用人才;结合食品安全法从法律角度提升人才培养,使培养的人才同时具备科学性和法律的规范性;研究性教学、研究性实验,由培养实用人才迈向培养有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的人才。  相似文献   

14.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当今高等院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不竭动力。张澜学院作为成都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荣誉学院,通过更新教育理念、深化教育改革、推进国际合作、创新评价方式、营造人才成长环境等改革举措,努力培养理论基础扎实、科研能力突出、人格全面发展、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拔尖创新人才,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成果和人才培养实效。地方本科院校在探索与实践拔尖创新人才计划过程中应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及区域发展优势,建立起具有校本特色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15.
高校科研活动与创新人才的培养相辅相成,科研活动实质就是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互相促进.高校科研活动对创新人才培养起到重要作用,建立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科研管理体制,营造了创新人才培养氛围;加强科研队伍建设,拓宽了创新人才培养渠道;培养的重点在青年,使青年在科研活动中起骨干作用;加大科研立项和成果转化来创新人才培养的步伐.  相似文献   

16.
建构高校教学方法创新体系是顺应全球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增强中国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的需要,也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内在要求。高校教学方法创新体系构建的主要理论架构是讲授式教学理论的创新与完善、实践教学理论的开放与推进、研究性学习理论的探索与完善。创新高校教育管理体制、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高校教学方法创新体系实现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17.
高等教育改革是以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高端应用型人才模式为主,校企协同育人的方法为辅,基于产学研合作教育来构建新型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目标.本文提出以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建设为主体、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数字仪器为特色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以信息技术为先导,规划科学学科方向,开展新的教育模式研究,以校企产学研基地为基础,协同创新;构建以产学研平台为基础、以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校企联合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以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和我国数字产业的迫切需求.  相似文献   

18.
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动物医学专业情况 ,阐述了实践教学在高校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 ,探讨了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基本途径 ,认为实践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科研素质 ,以提高其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  相似文献   

19.
对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及模式的再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就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及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有关理论和实践进行研究,提出要科学全面地认识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探讨创新型人才的内涵和特征,讨论大学要坚持并完善培养人的基本使命,分析我国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教育观念、师生关系、教学实践改革、产学研合作等方面的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20.
生物与新医药产业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高等教育如何适应产业发展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思路是一个急需探讨的课题。深入分析福建高校和生物与新医药类专业设置情况,剖析福建生物与新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应从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教育育人为宗旨,逐步优化课程体系;完善师资队伍建设,集聚产业人才资源;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在职培训力度,积极开展继续教育等五个方面加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