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深入,高校毕业生人数也在急剧增加,高校毕业生在实现就业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遭遇求职困境。高校毕业生就业相关立法的不完善;劳动保障监察不力,行政手段软弱无力以及高校毕业生法律素养不高,法学教学与实践严重脱节等都是产生求职困境的因素。要切实维护高校毕业生的合法权益,需进一步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相关立法,不断加大劳动监察执法的力度,提高高校毕业生的法律意识。  相似文献   

2.
高校毕业生求职就业时存在法律风险,其表面原因在于毕业生自身维权意识淡漠、维权能力欠缺,而深层次原因在于高校法律指导功能的缺失.因此,拓展就业指导的法律内容、深化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提高师资水平、尝试建立毕业生法律援助服务、全程为毕业生求职就业提供全方位法律服务应当成为当前完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3.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和我国就业信息化进程的推进,网络求职已成为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的重要渠道,但网络求职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增强高校毕业生网络求职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开展网络求职安全案例教学,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强化网络求职安全意识等,对高校毕业生理性就业和高质量就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择业渠道不够畅通。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既有社会原因,又有用人单位、学校和毕业生自身的原因。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高校应以市场为导向,改革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培养大学生积极的求职意识;政府应创造良好的就业竞争环境。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高校土建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普遍较好,但也存在着创新意识差、高端人才缺乏、就业心态不良及在求职过程中遭遇性别歧视等问题,高校应积极响应和落实国家就业政策,建立科学就业指导体系,强化专业人才培养,加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这对培养社会需要的土建类专业人才和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根据投资组合理论,贫困大学生以职业收益最大化为目标的择业行为是追求相同风险程度下的收入最大化或相同收入下的风险最小化的结果,因而讨论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收益-风险需要将其择业行为联系起来。文章通过建立两者的关系模型,结合厦门市四所高校539名贫困大学毕业生的调查结果加以研探,认为:职业风险成本、贫困因素、未来收入预期三个因素影响的择业行为对就业预期收益产生重要影响。贫困并不会影响大多数贫困学生的求职信心,但可能会造成择业过程中的焦虑心理,从而增加就业的相对风险;合理的工资偏好有利于职业选择提高收益,职业指导是贫困大学生分散职业风险、实现职业收益最大化的有效途径,而专业成功、专业满意度是造成未来就业预期收益风险的重要因素,择业时选择专业对口有助于提高预期收益。  相似文献   

7.
20世纪30年代,由于就业形势的严重恶化,中国相继爆发了两次高校毕业生的求职请愿运动。这两次求职请愿运动,与同一时期的爱国政治运动不同,主要是学生为了解决自身的就业问题而发起的。高校毕业生求职请愿运动的爆发,引起了社会对学生就业问题的广泛关注,政府也被迫采取了一些措施来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8.
金融危机使得本已压力巨大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对山东省驻济高校2009届毕业生求职状况的调研表明,除部分毕业生自:身素质有所欠缺或对工作预期过高外,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和就业环境变化是导致大学生陷入就业困境的重要原因。因此,政府首先要致力于打破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条件,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同时实施教育改革与创新,强化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此外,以人才储备方式避开就业高峰期,也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压力。  相似文献   

9.
20世纪30年代中期,中国曾相继发生两次高校毕业生求职请愿运动。这两次求职请愿的发生,除了学生就业难这个原因外,还带有党派政治的背景。出于某些政治目的,国民党CC派控制下的右翼学生团体曾参与并推动了高校毕业生的求职请愿。高校毕业生求职请愿运动尽管掺杂了政治因素,但却推动了许多就业促进措施的出台,客观上有利于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0.
根据北京地区12所高校毕业生的实证调研数据,从时间的视角分析大学生求职时间与就业状况和就业质量的关系、不同层级高校毕业生的求职时间分布特征,研究发现:(1)大学生积极求职行为开始越早,越有可能获得满意就业;(2)高校层级越高,积极求职时间越提前,越强化了此群体的就业优势。  相似文献   

11.
就业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是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本研究通过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对高校毕业生开展就业质量问卷调查,发现就业地域主要以四川为主、就业单位主要以民企为主、留川就业主要以成都为主等方面就业结构特征,同时发现就业总体满意度较高、专业相关度差异较明显、职业期待吻合度较为理想、毕业生工作相对较稳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较高、学校教育教学和就业指导服务得到认可。为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一是聚焦党建引领,强化战斗堡垒凝聚力;二是聚焦校企联动,强化就业市场保障力;三是聚焦指导服务,强化就业求职竞争力;四是聚焦队伍建设,强化就业队伍服务力;五是聚焦人才培养,强化就业导向原动力;六是聚焦数据赋能,强化跟踪调查反馈力。  相似文献   

12.
实现大学生高质量就业,需要对高质量就业的内涵进行厘定。借鉴波特五力模型对大学生高质量就业进行结构分析,有助于把握影响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因素。实现大学生高质量就业需要就业市场、高校、毕业生三维联动:政府和市场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转变发展方式、落实相关政策;高校要强化质量意识、对接市场需求、突出分类指导;大学生自身要提升核心竞争力、调整心态、规划职业生涯。  相似文献   

13.
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源于多种原因:既有供需总量失衡、结构性供需矛盾问题,也有毕业生基本素质与就业意愿的因素。政府和高校只有从招生、培养与就业三个环节入手,系统创新政策制度,破解各环节的难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高校破解大学毕业生就业困境的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扩招后大量的大学毕业生陆续进入求职市场,由于社会提供就业岗位增长缓慢和大学生就业观念滞后等原因,使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越来越难.各高校应教育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培养市场需要的对口人才、鼓励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加强职业指导队伍建设等,来破解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困境.  相似文献   

15.
自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由“统包统分”模式向“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模式转变以来,大学生择业和就业问题是各个高校和学生都不可回避的现实。然而,高校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就业准备不充分、求职技巧缺乏等问题普遍存在,致使大量需求信息浪费,严重地影响并阻碍了就业工作的开展。本文仅从就业指导服务的角度,对大学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张艳 《宿州学院学报》2012,27(11):104-108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毕业生就业观念转变不到位、就业心理不成熟、专业技能不够高、综合素质不够高、缺乏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等.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社会资本因素主要是微观社会资本、中观社会资本和宏观社会资本.微观社会资本主要包括个人的就业意识、就业能力和社会关系网络三个方面;中观社会资本主要是高校和用人单位;宏观社会资本主要是国家和政府制定的各种政策、法规和制度.解决就业存在的问题的措施是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社会资本: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次建构高校毕业生的社会资本,充分地调动大学生各个方面的资源,为他们提供更多的社会资本,通过社会资本的运作获得更多的资源.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某中医药大学232名应届本科毕业生的问卷调查表明:①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来自7个方面,分别是:供需矛盾、求职竞争激烈的压力;时工作功利性要求的压力;对工作一般性要求的压力;专业素质欠缺的压力;综合素质欠缺的压力;职业定位模糊的压力和缺少家庭帮助的压力。②大学毕业生感知到的就业压力处于轻度与中度之间,除供需矛盾、求职竞争激烈的压力在中度以上之外,其余各因素的压力水平均低于中度。③不同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压力的各因素上均存在明显差异,中医学民办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高于中医学公办专业和·心理学专业。④来自乡镇的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压力的各个因素上的得分均高于来自城市的大学毕业生.差异显著。建议针对不同专业、不同生源地学生的特点进行就业指导和心理辅导。  相似文献   

18.
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普遍存在着学生就业心态复杂、择业过于盲目、就业渠道不畅通等突出问题,已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一方面要加大对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思想教育的力度;另一方面要完善毕业生就业指导体系,增强服务意识;此外,高校还要积极培育毕业生就业市场,疏通就业渠道,广开就业门路.  相似文献   

19.
又到了应届大学毕业生的求职高峰期,不期而至的国际金融风暴无疑加大了他们的就业难度。相关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超过560万,而近两年沉积的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约有480万人,2009年需就业的大学生将高达千万人。那么,即将面临毕业的大学生该怎么求职?什么样的大学生最受用人单位欢迎?  相似文献   

20.
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普遍存在着学生就业心态复杂、择业过于盲目、就业渠道不畅通等突出问题,已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一方面要加大对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思想教育的力度;另一方面要完善毕业生就业指导体系,增强服务意识;此外,高校还要积极培育毕业生就业市场,疏通就业渠道,广开就业门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