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国现、当代社会人的价值取向由“贡献你自己”而“牺牲你自己”而“发展你自己”,文学的价值走向也相应地经历了由二十年代末至共和国建立、由共和国建立至八十年代末、由八十年代末至世纪未的流变。中国现、当代社会人的价值取向及文学的价值走向是一个与近代流变过程有着某种相似而又并未因二十世纪的终结而完成的流变  相似文献   

2.
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价值取向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是人的价值、社会价值、知识价值的有机统一.应转变思想观念,改进教育内容.改革教育管理体制,启动内部激励机制等,以实现高等教育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3.
技术创新主体的思维方式与创新生态价值取向有着某种内在的关联,并协同演进.西方社会的思维方式从农业文明社会-工业文明社会-后工业文明社会大体上经历了整体主义思维方式-还原主义思维方式-(新)整体主义思维方式这一否定之否定过程.与之对应的是,西方社会的技术创新生态价值取向经历了朴素生态价值取向—(基本)无生态价值取向—高层次生态价值取向这一否定之否定的过程,生态化技术创新其实是对技术创新生态价值取向历史演变进行理性把握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基于对“天之道”与“人之道”的涵义及其关系的诠释,公共政策的价值定位和价值抉择的核心取向是“公共性”,这种取向从发展现的意义上说就是走向“共同富裕”。具体表现为:作为社会行为目的的主观价值和价值理性的辩证关系及其转换;作为社会发展作用机理的不平衡规律与平衡规律的辩证关系及其转换;作为社会发展伦理状态“善”与“恶”的辩证关系及其转换。同时,该项研究还涉及一系列更为深层次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5.
传统视阈中由于种种局限 ,将人的本质单纯地理解为人的社会本质 ,忽视了人的类本质、个体本质的客观存在 ,导致了人的价值理解上的各种片面性和多重逻辑关系的混乱。现代条件下 ,由于人的类特征更为突出 ,以人为本的理念愈来愈重要 ,人们不仅意识到马克思将人的本质区分为人的类本质、社会本质、个体本质三个层次的英明正确 ,而且以此为基础也逻辑地发现了人的价值就是人的类价值、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统一。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 ,人的价值主体意识在逐渐增强 ,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  相似文献   

6.
中学物理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目的(课程目标)”标明了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制定者对学生的培养期许,是中学物理课程政策价值取向的重要体现。在Roberts和魏冰的研究工作基础之上,从“学科发展”“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3个维度,构建了中学物理课程目标价值取向的分析框架。在形成分析框架之后,研究选取了从1950年至2011年间12个具有代表性的中学物理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作为研究样本,采用课程目标词频编码、行为动词赋值等方法,定量统计分析了我国历版中学物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中的“课程目标”价值取向,从而探讨我国中学物理课程政策价值取向的变迁。研究表明:我国中学物理课程政策一直以来都较为强调“学科发展”取向;1986年以后,随着国内义务教育的推行以及国际上“科学为大众”教育理念的影响,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价值取向开始凸显出来;“社会发展”价值取向在历史上出现了“钟摆现象”,而“社会发展”价值取向的内涵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  相似文献   

7.
以人与对象性世界关系为逻辑起点 ,通过对文学活动过程的静态与动态分析 ,揭示文学价值是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双向互动的系统构成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以审美为中介的多重性价值构建的阐释座标 :既不应把维护文学的审美价值的基点简单地理解或置换成为闭锁于作家———文本自身的完全自洽的概念 ,也不能摒弃以审美价值为基点去直接考察和分析包括政治、伦理及其它精神文化在内的多重性价值内涵和形态。同时 ,不仅要重视文学两个基本价值取向 (满足人的基本的情感要求与注重人性深度的开掘和形而上意义的承诺 )的差异和冲突 ;更要体认它们之间的“共在”关系及隐含制衡的张力结构。这样 ,文学理论批评才能在保持文学的审美特性的同时 ,形成开放、多元良性发展的崭新局面。  相似文献   

8.
对待在阶级社会产生、国家形成之后被规范的宗教,魔幻现实主义与寻根文学的描写与挖掘,价值取向完全两样。魔幻现实主义对其采取了批判与否定的立场和态度;寻根文学对其态度有时明朗,有时暧昧,其价值取向时而肯定,时而批判,或者满足于客观的展示,价值评判失语。  相似文献   

9.
文学在魏晋南北朝提高到了“德行”与“事功”之“弟”的地位。首先,是从经学的附庸走向自身独立;其次,是其传有限之生命于无穷的价值为人们所认识。不过,魏晋南北朝虽是文学自觉的时代,然自觉了的文学事实上还是难以与德行和事功取得完全同等地位的,而当文学彻底地回归自我时,却往往因其过分“贫血”而难以自立。文学的极致尽管如此,然其自有独特的价值在,而此绝非德行、事功及经、史、子之功能所能代替。  相似文献   

10.
返观我国农村教育发展历程,其价值取向上呈现出明显的工具化倾向。“城市中心”和“农村中心”是当前我国农村教育发展的两种价值误区。回归人的发展是我国农村教育价值取向的追求,而“教育自身”和“人的生命”是农村教育回归本体价值取向的所指。  相似文献   

11.
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文学批评形态的价值取向受社会经济转型和大众传媒的渗透逐渐走向多元化,并最终形成了当前主流、精英、大众批评三足鼎立的局面。这三种文学批评既各自独立、独具特色,又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了多元价值取向和谐发展的文学批评体系。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80年代中期,大众文化的兴起,影响了中国当代文化的总体格局,打乱了一向由知识精英占据的文化园地.至90年代,大众文化蓬勃发展,领导人们生活的新潮流.大众文化的繁荣中潜伏着种种文化危机,知识分子神圣的使命及精英意识与普泛的大众文化诱惑之间形成了复杂多变的关系,坚守精英意识并呼唤人文精神应是历史赋予知识分子的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作为国家和民族的知识精英,是祖国未来兴旺发达的希望。高等学校必须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文章从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主旋律文学的精神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联系、主旋律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影响三个方面探讨了主旋律文学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以期更好地加强高校高素质人才培养,推动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发展。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道德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价值趋向是道德顺从的教育,原因有:伦理本位的思想传统;群体本位的教育倾向和道德教育的政治统治功能强化。当代道德教育的时代背景的变迁即社会结构的转型和多元化社会的形成以及当代道德教育人本倾向,标示着道德选择教育成为了道德教育的内在要求和价值趋向。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30年代"自由人"胡秋原同"左联"作家的论争是特殊时代的一场特殊论争.通过从政治立场和文学主张去审视"话语霸权"阴影下的自由人,发现他们作为主流文学之外的一群小资知识分子,不是"普罗文学"的敌人,也没攻击"普罗文学".文章阐述了现代文学"话语霸权"的成因,力求再现论争的历史真实.  相似文献   

16.
甲午战争是中国政治文化演进的重要标界。完整意义上的中国资产阶级政治文化出现于甲午战后。甲午战争推助了中国政治心态的转换 ,加速了中国政治价值观的革新 ,促成了知识精英政治人格的激变  相似文献   

17.
中国民俗学学派价值论 ,需要从中国学者对民俗与民间文学的“价值探索”中梳理。中国人的价值观源于中国人的生活实践 ,源于儒、道、墨学术精英的学说 ,源于中国民俗民间文学。随着对民俗与民间文学研究的发展、深化 ,中国民俗学学派价值论的研究 ,也将发展、深化。  相似文献   

18.
在知识经济时代 ,终身教育已作为最具有影响力的教育思想广泛传播 ,并作为一种极其重要的教育实践广泛实施。终身教育与人的价值关系密切 ,对人的价值具有升值的作用。学习理论认为 ,学习是人的终身历程 ,每个人可以通过终身教育 ,不断完善自己 ,提高人生价值  相似文献   

19.
价值观的形成有其自身的规律 ,并受到社会因素和个体内在因素的影响。当代青年正处在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及自我意识发展和自我需要扩大的时期 ,因此 ,他们的价值观必然打着当今时代的烙印 ,具有开放性、先锋化、情绪性等特点 ,他们追求高效、公正、互利 ,追求求职与成才相结合 ,但同时 ,其自身的身心失范问题也日趋严重。  相似文献   

20.
鲁迅是一个说不尽的文化存在。任何时代都是根据自己时代的需要把握和肯定鲁迅的一些方面,这与文学史全面认识鲁迅是两回事。鲁迅精神的实质不是自由主义,而是追求个体自由与追求民族解放这两者的高度统一。鲁迅的与时俱进,始终以民众为主体。鲁迅这种与时俱进与目标一致相统一的思想进程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