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大学生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简要分析素质教育涵义的基础上,阐述了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并从社会环境、创新型教师、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阐述了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当今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不仅仅是建设创新型社会的需要,更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因素主要包括其自身的性格、创新思维的训练、创新活动的参与、创新环境的营造、创新教育的开展。创新训练项目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而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项目的整个过程。创新训练项目的实施,促进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培养了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难点分析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高校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定位不准确等原因,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工作存在两大的难点:创新能力培养由精英化向普及化转变难,大学生在创新能力培养中由被动参与向主动参与转变难.要使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工作取得更大的实效,必须运用目标管理方式,制定一整套政策措施,构建一个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齐抓共管,层层落实.  相似文献   

4.
对高校创新教育的内涵及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等学校进行创新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由于基础教育模式的影响、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教师与教学环境的影响,高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上存在一些问题.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着力点在于发展学生的创新品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直接关乎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我国每一所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实践的落脚点。从创新能力的内涵着手,分析目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缺失及其成因,提出要从树立创新教育理念、优化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机制、打造教师队伍、构建评价机制等方面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创新能力的强弱对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本文首先阐述了我国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而后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创新能力偏低的原因,指出我国人才培养方式所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部的质量工程建设,培养富有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是当前高等学校面临的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根据指导学生参与科研的系列教学活动的实践经验,阐述了科研实践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踏实的作风和对事业的敬业精神以及塑造学生个性与自主精神等都有有益的促进作用,提出高等院校利用现有的科研优势,多渠道鼓励大学生参与科研实践是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有效途径。   相似文献   

8.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刍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培养创新人才是新世纪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然而,传统教育模式、陈旧的教学内容及教学体系、中国文化传统惯性等因素严重制约着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实现培养创新人才这一目标,我们需要树立新的人才培养观,深化教育改革,构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因此,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人才培养手段增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创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强化实践教育,创新载体以及提高高校教师综合素质等等。  相似文献   

9.
高等院校肩负着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任。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不突出,在此阐述了国内外对于学生在学习中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情况。长沙理工大学有关院系处室针对道路工程的发展趋势,结合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和创新教育为导向,开展了道路工程系列课程的建设研究与实践。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法和教育教学体系,构建与此相适应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创新能力,对提高我国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水平,将我国建成创新型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相似文献   

10.
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的崇高职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国人才工作的行动纲领,对高等教育着力提高人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培养创新型大学生的前提,培养创新型教师是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关键,建立创新型教学机制,是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保证。  相似文献   

11.
辅导员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中的角色定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对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学校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当务之急。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力量,必须围绕教学改革的大局,在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做出积极的努力。本文阐述了辅导员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中的角色定位。  相似文献   

12.
以北京某高校设立的本科生"星火基金"项目为例,探讨了基于学生自主科研项目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实践应用效果及其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认为课外科技实践是培养本科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对学校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实现人才强国的重要途径,而大学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大学生是否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敏锐的创新思维和高超的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和民族前途命运。因此,探索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路径,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已成为时代的要求和高等教育的主题。  相似文献   

14.
针对高等教育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而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教师是主导,是学校教学、科研活动的直接承担者,是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塑造者的现状。分析了影响教师创新能力的内、外因素,从而提出教师创新能力提高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本-硕-博”连读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设创新型国家要有创新型的人才,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研究型大学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硕-博”连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近年来高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实践。本文结合华南理工大学所采取的培养模式,从构建本-硕-博连读培养模式、贯通本科和研究生教学计划、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等方面,探讨如何有效地实施这一培养模式,以期培养出高层次的、学术研究型的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16.
针对高等学校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问题,采用理论结合实际的分析方法,指出了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和应用创新型人才的核心内容,提出了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培养学生实际应用创新能力,创新学生管理体制等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策略。研究结果表明:对高等学校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21世纪对创新型人才素质的需要出发,探讨了工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途径.强调应以更新传统教育观念,应深入探索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全面促进教育创新;应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突破口;加强社会人文教育和表达交流能力的培养,夯实工科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通过开展、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以调动大学生主动进行科技探索和自觉培养创新意识的积极性;培养一批创造型教师和发挥共青团的生力军作用来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相似文献   

18.
探索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贯彻落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以创业带动就业"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转型的必然要求,是现代大学的重要使命。当前,国内外高校都十分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希望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文章分析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合肥工业大学以"挑战杯"竞赛为平台开展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对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方面的有效做法,并在改革教学模式、搭建教学平台、加强队伍建设、完善竞赛体系、建立孵化基地、激励约束机制等方面,提出适合当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本科院校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是知识经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是国家、民族以及大学生个人持续发展的需求。在新形势下,本科院校怎样合理定位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如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合格人才,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课题。结合长沙理工大学的实际,探讨了本科院校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思路和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自我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未来社会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大批高素质创新性人才支持,因此,如何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问题备受人们关注。目前,对如何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问题,一些专家学者已从教育教学改革的角度进行了许多有益探索,各高校也都在积极建构创造性人才培养模式。但作者认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除需要有良好的教育环境支持外,更重要的是需要大学生自己从主观方面努力。本文就仅从被教育者自身角度,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自我培养进行一些探讨。希望能对在校大学生的学习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