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6 毫秒
1.
[摘要]2012年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国家“五位一体”建设高度,并明确提出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础,努力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的“美丽中国”诗化愿景。2013年“美丽中国之旅”正式成为我国整体旅游形象,进一步强化了生态文明建设对旅游发展的重要作用。旅游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充分考虑旅游利益相关者各方现实情况,强化生态文明开发观,确保旅游开发合理有序;倡导生态文明消费观,提升旅游者的生态文明意识;树立生态文明认知观,推动利益相关者各方积极参与;形成生态文明利益公平观,实现代内和代际公平。  相似文献   

2.
为改善生态环境,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从战略决策的高度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并将其纳入“五位一体”的建设格局中,是切实为人民谋福利的重大举措.在对生态文明建设内涵和重要性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立足“五位一体”的发展格局,结合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和需求,探究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充分融合的有效途径,提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些思考和建议,这将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推进.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首次提出“美丽中国”的概念。要真正全面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而生态道德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也是生态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生态德育的外延应扩展到自然界。本文分析了“美丽中国”目标与生态德育的关系,认为“美丽中国”的提出会加快生态德育的发展,生态德育反过来又会促进“美丽中国”目标的实现,并尝试性地提出了促进生态德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任何一种文明都有自己的人学基础,生态文明的人学基础是生态-文化人。相对于渔猎文明时期的自然人、农业文明时期的政治人、工业文明时期的经济人、知识文明时期的文化人来说,生态-文化人是人们深刻反思工业文明时期的"经济人"的产物,也是当代社会把建设生态文明和知识作为时代标志的要求。生态-文化人应具备六大基本观念,即整体论的生态-人-社会的世界观,生态知识观,生态伦理观,生态经济观,生态公正观,经济、社会和生态相协调的发展观。生态-文化人理论丰富了人性假设理论,有利于人们进一步认识自己;有利于人们合理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缓解全球性生态危机;有利于人们合理地处理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缓解当今人类的文化危机;有利于中国人民坚持科学发展观,积极建设生态文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明建设旨在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与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新型的人性承载对象,社会生态人人性假设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合理的人性范式,承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和行为实践,是生态文明建设条件下对人的素质品质的现实期待和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6.
基于资源、环境和人口三方面问题,分析了我国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内和国际背景,论述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意义,认为建设生态文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以人为本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的更高要求;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选择。最后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7.
建设生态文明,是对现代工业文明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局限性进行深刻反思的结果,是对人类文明进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任务和根本要求,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的认识更加全面、更加深刻,预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由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进一步拓展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昭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美好、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科学发展观作为新世纪新阶段指导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科学理论,是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思想,当然也是统领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思想观念和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倡导和实行一套低能耗的生产体系和适度消费的生活方式,才能顺利完成由温饱型社会向小康型社会过渡,并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想目标。  相似文献   

8.
十八大报告用“美丽中国”这一充满诗意和想象的文学性词语来刻画生态文明建设所追求的目标,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昭示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对人类文明形态、结构和内容有着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和把握。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优化土地开发格局,节约生态资源,强化防污治污措施,建立符合生态理性要求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融科学性、整体性与逻辑性于一体的思想体系,推进这一思想体系的学理性研究,揭示其结构体系与发展方式,对深入理解和全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具有重大意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蕴含着完整严谨的“原点—原则—原理”的学理性结构。基于“社会人”假设的“人民性”是这一思想的“原点”,围绕人民的主体地位,明确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若干“原则”,在“原点”“原则”的基础上,构建起“原理”体系。结合时代发展,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强大力量。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西部大开发决不单纯是经济增长问题 ,它比经济增长应有更高的目标。人类社会在经历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 ,必然向生态文明社会发展。因此 ,西部大开发再不能走“先污染 ,后治理”的资源经济老路。以人为本是关键 ,建设生态经济是根本。  相似文献   

11.
随着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人与自然的关系将发生根本性变化,人的文化态度必然相应地发生变化并进行调整:人对自然的部分“复魅”与工业革命时代人对自然的“祛魅”相对;人与自然的“共生”是对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否定;构建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双赢”理念;确立适度消费的生活原则,否定无度消费的生活原则;确立“绿色”的有机建设原则,否定“灰色”的、无机非生命建设原则;确立天地境界论生态审美观,否定“自然的人化”的功利主义自然审美观;确立中华传统生态智慧的自信与自觉,走出欧洲中心主义。这是我们生态文明时代应有的文化态度和生态审美观。  相似文献   

12.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所处的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方位,从人类文明发展的生态转向的总体视角,根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社会主要矛盾的转换和面临的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基础,通过对西方生态文明理论的超越和对中华传统生态智慧的创造性转换,实现了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在此基础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作出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确立了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战略地位,并以“人民至上”和“以人民为中心”为价值取向,强化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在思想上、法律上、组织上、体制上、作风上采取了一系列新的战略举措,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效率、效果和效能。“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要求“五个文明”协调共同推进,是一种有别于西方人与人、人与自然异化的“中国式现代化”,必然造就人类文明的新形态。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所实现的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当代价值在于:一是能够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美丽中国建设,提升中国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国际话语权;二是它所蕴含的“中国式现代化”和创造的人类文...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人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之后,首次把“生态文明”写进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政治报告中去。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是报告中的一大新亮点,也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为此,每位公民必须充分认识到我国目前的生态环境状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一是要构筑新的环境保护政策体系;二是要转变传统的价值观,树立“自然价值”观念;三是要转变只顾发展经济,不顾生态文明建设的片面发展观;四是“灌输”生态文明意识,树立全民族的生态文明观。  相似文献   

14.
“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是“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有助于破解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三大矛盾,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促进人类文明进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志愿服务发生于“国有难”的紧急情境下,与日常情境下的志愿服务相比,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志愿服务与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发展目标相契合,对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从社会层面看,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志愿服务有助于促进社会文明水平的逐步提升;从个体层面看,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志愿服务有助于推动个体文明素养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5.
生态文明的生态科学基础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的生态化表现。目前 ,生态学已从生物学中的一门分支学科发展成为一个横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学科群。它为建设生态文明奠定坚实的科学基础。建设生态文明 ,就是按生态规律办事 ;建立人—社会—自然系统的和谐关系 ,实现社会生态系统的最优化、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生态女性主义关于自然是女性的议题、关怀女性与关怀自然的意义相同、对发展问题的独特见解等方面的基本理论主张,蕴含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生态女性主义以女性作为研究视角,认为女性与自然有着天然的联系,呼吁社会注重妇女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妇女是生态价值观的宣传者、“生态家庭”的塑造者、社会环境的建构者、自然环境的维护者。应以生态女性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建立和谐的两性关系,把女性与自然和谐发展原则贯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建设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之中。这对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章并作出阐述,这一举措将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更加完善,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这种认识表明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也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  相似文献   

18.
文明是人类进步的标志。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人类文明观的一次跃迁;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生态文明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文明,它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一起推动社会的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应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这“四大建设”协调共进。  相似文献   

19.
执政理念隐含在政党的执政活动之中,并通过各种执政活动回答“为谁执政”、“怎样执政”和“长期执政”的问题。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现代化的逻辑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目的(为谁执政)的内在要求;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手段(怎样执政)的运行结果;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永葆生机(长期执政)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20.
在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地理环境社会作用的理论和实际作用,都未给予应有的重视。这是导致人们在实践上不能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社会与环境关系,造成资源与环境问题严峻的重要原因。党的十七大报告全面阐述了科学发展观,并首次写人“生态文明”。这证明地理环境社会作用的原理正是科学发展观及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哲学基础。重新认识和评价地理环境的社会作用,研究科学发展观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对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并自觉坚持和贯彻科学发展观,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