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实施当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一系列配套要素的全面改革,其中科学的考证评价机制确立则是关键。科学有效的教师评价,能充分调动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积极性,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促进和保障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基于此,本文在借鉴现代教师评价理论基础上,考察了陕西部分中学的教师评价的现状,就如何构建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的教师评价机制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稚广应用,我国学者对教师发展的研究也日益增多。教师的课程适应实质上是指教师对于新课程情境的适应能力。高校课程改革是一种全新的课程情境,对于教师的教育理念、专业素质以及课程知识更新等带来了一系列挑战。新课程改革给教师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如何使教师更好的适应新课程改革,不仅有利于课程改革的实施,有利于教师专业的发展。长远来看,还会对我国整个教育现状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教师的课程适应和专业发展是全面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推动教学改革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教师文化的变革与教师合作文化的重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师文化是影响教师观念以及教学行为的隐含性因素。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不仅是课程内容的变更,更是一场课程文化的变革,其中教师文化的变革更是首当其冲。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国教师文化也表现为从分化的文化向合作文化的转型。教师合作文化是教师文化发展的一种理想状态,它表现出了其独有的特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需要进行教师合作文化的重建。  相似文献   

4.
教育改革对教师的主观意义,是改革客观意义与教师个体意义世界所达成的共识,其前提是改革信息的共享和价值观及文化的相互认同与支持.教育改革之于教师个体的主观意义决定着教师在改革中的具体行动,但由于在改革决策层面的忽视、在学校层面的引导误区和教师个体对自身主观意义的误解,造成教育改革中教师个体主观意义缺失.应加强改革信息与意义在决策者、学校与教师等不同层面的共享;尊重教师在改革中的主体地位与既有经验,提高教师在改革各环节的参与程度;发展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构建以合作为基础的支持性文化;让教师以积极的心态、开放的态度面对改革,提升自身意义境界,促进教师主观意义构建,保证改革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5.
教师教育的出路在改革,而改革的核心是实行教师专业化。为此,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明确教师职业标准,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完善教师教育制度,提高教师社会地位,促进教师职业认同。  相似文献   

6.
教育改革中的教师并非被动、沉默、无力的他者,他们常常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参与改革,甚至在行动上避让改革,这些日常形式的反抗通常包括:我行我素式的不合作、得过且过式的偷懒和阳奉阴违式的欺骗等。教育改革中教师阻力的产生是一个受多重因素影响的复杂现象,教师阻力现象呈现了学校生活的丰富性,也印证了改革过程的复杂性。走进教师的世界,倾听来自教师的声音,有助于更加客观地看待教师阻力。  相似文献   

7.
课程改革下的大学英语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才培养的关键是教师,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执行者也是教师,教师只有深刻领会课程改革的内容、目标和方向,从加深专业知识的角度出发,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并在教学中始终贯彻课程改革的精神,最终才能培养出与时俱进的高级人才.因此,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素质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8.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广大教师来说是一次严峻的挑战,同时也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社会的发展,人才的需求,教师专业化的提出,特别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素质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从现在教师的实际情况出发,强调了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自觉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并且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来适应新课程改革,有助于教师抓住机遇,应对挑战,不断地充实自我,发展自我。  相似文献   

9.
教师聘任制是我国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而进行的教师任用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管理制度上的一项重大改革。从目前的实施情况来看,教师聘任制虽然给教育带来了许多生机和活力,但出现了一些损害教师权益的现象,如何避免教师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教师工作压力是影响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之一.从个人-环境匹配的观点,对课程改革中教师的工作压力进行了探讨.在要求-能力匹配方面,教师的课程能力、教育教学能力、人际关系的协调、行动研究以及变革适应能力与课程改革的要求不匹配导致了教师工作压力;而在资源-需求匹配方面,培训与进修、评价机制与升学主义的影响、行政支持、工作负荷与时间压力、课程资源这些外界环境及学校提供的资源与教师需求不匹配也给教师带来了工作压力.  相似文献   

11.
完善和发展“培养培训相衔接的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大举措,也是高师院校改革和发展的重要途径。我们通过在西南三省开展国家教育科学“九五”、“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研究,对实验基地学校教师进行各种形式的持续有效的培训,转变了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和中小学素质教育,同时也促进了西华师范大学自身的改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作文评价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通过评价改革提高学生作文质量是小学语文教师面临的重大课题。而日常的作文评价活动却不容乐观。教师: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中最苦恼的莫过于评价学生的作文。虽然将许多时间花在作文  相似文献   

13.
基于课程改革的教师积极性调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程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体现,课程改革最终通过教师来完成.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积极性不高的深层原因主要是师资培训滞后、教师学术能力不足、教师评价体系不完善等.充分调动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积极性,要结合教师职业发展需要,加强师资培训与培养,建立立体的课程管理模型,依托专业教师进行课程管理,构建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  相似文献   

14.
改革中学语文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是语文教师所面临的一个十分迫切的任务。教学方法的改革,从根本上说是教学思想的改革。上海特级教师钱梦龙同志提出的“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对于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富有指导意义的。“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就是把教学过程当作教师指导学生主动求知的过程,而不是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知识的过程。确立了这样的教学思想,那么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中也就能够抓住重点,从学生的  相似文献   

15.
钟启泉说"教育改革的核心在于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在于课堂改革,课堂改革的核心在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在新课标、新课程、新教材、新技术、新高考、新评价背景下,育人方式改革是主旋律,课程改革是主战场,课堂是主阵地,教师是主力军。离开课堂和课程谈改革均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紧紧抓住推进课程改革这个关键点,切实把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这个切入点,多措并举,统筹推进,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强化课堂主阵地地位,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促进办学水平整体提升。  相似文献   

16.
教师如何应对改革并实施课程,直接影响到课程改革的成效。教师改变是课程实施中的重要问题,也是当前教师专业发展的焦点问题之一。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在课程实施中面临三大改变困境:地位改变困境、行为改变困境、心理改变困境。结合国内外教师改变的研究以及我国教师的实际状况,突破教师改变的困境可以从4个方面入手,即教师作为课程权力的拥有者、教师作为合作的参与者、教师作为持续的学习者和教师作为反思的实践者。  相似文献   

17.
教师对高中新课程改革能否适应、适应程度如何,直接关系到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成败。通过对重庆市高中教师的调查表明:教师对新课程改革总体适应良好,但在各个维度上的适应状况不均衡,教师自身素质、学校配套课程资源、现行评价制度等对教师的适应性产生重要影响。基于此,从政府、学校、教师及课程设计人员层面提出了进一步改善教师对新课程改革适应状况的建议。?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8.
在教师专业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研究型"教师的培养从职前开始的观念基本确立,但职前教师教育仍在传统的技术型教师培养模式下运行,因此,构建可行的"研究型"教师职前培养模式迫在眉睫。本文就"研究型"教师职前培养的理论基础、培养目标、实践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以期推动教师教育模式改革,适应教师专业发展和新课程改革需要,提高教师培养质量,促进教师群体由技术型向研究型转变。  相似文献   

19.
教师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教育质量,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之一是提高教师质量。面对国际间的竞争,美国推行了一系列教师教育项目改革教师教育,以培养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教师。这些改革项目都围绕美国教师教育改革的几大主题进行。这些主题包括强调全校教师参与中小学教师的培养;加强高校教学与中小学实际的联系;重视对教师教育研究结果的分析与应用;改革高校教师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培养教师的国际竞争能力;高校介入到新教师的入职教育中;提高中小学教师入职门槛等。这些主题是美国近些年来系统进行教师教育改革的反映,一定程度上预示了美国教师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对福建省200名初任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的压力情况问卷调查表明,新课程改革对初任教师产生了中等以上程度的压力,新课改的支持环境和教师的顾虑是两个主要的压力来源,不同人口学变量表明不同学科类型(重点与非重点科目)的初任教师在个人能力的压力来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