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杜诗论严武     
杜甫一生困顿潦倒,但结交往来不乏上流权要,如房琯、高适、严武之属,在这些人中,严武算是过往较密的,在杜甫一生可怜的仕宦生涯中,严武幕下的幕府生活就占了很重的比重。翻开杜诗,严、杜诗酒唱和、迎送酬答之作不在少数,据粗略统计竟达三十余首。这些诗又几乎集中在严武坐镇两川时期。严杜交往对杜甫后期的政治生活曾产生过一定影响,然而作为杜甫诗友的严武,在正史本传中却是一个聚讼纷坛的人物。刘昫《旧唐书》卷一百二十九严武本传载:……(武)前后在蜀累肆年,志逞欲恣行猛政。梓州刺史章彝初为武判官,及是小不副意赴成都杖…  相似文献   

2.
杜甫的好友严武,也是一位诗人,但作品流传较少。明正德刊本《严武集》,明铜活字本《严武集》,都只有六首,内容完全相同。《全唐诗》也收六首,但有一首和上述《严武集》不同,合起来算是有了七首。 严武诗并不只此,《蜀中名胜记》还保留着他的两首诗。 严武任过巴州刺史,他崇拜佛教,修过巴州(今四川巴中县)龙日寺西龛,并在西龛石壁上题了一首五言古诗,其中有“嗟余参符守,汉主远分忧”的句子,证明是在巴州刺史任内的作品。诗中还有“远江崩涛喧,复涧微雨休。嘹唳猿响谷,参差峰入流。碧烟曳篁径,白日悬沙洲”等句,写巴中雨后初晴的风景,宛然如画,风格也清新真切,应该算是好作品。  相似文献   

3.
目前学界对王维《酬严少尹徐舍人见过不遇》与《晚春严少尹与诸公见过》二诗中"严少尹"的身份有严挺之和严武二说,二诗系年亦有开元二十一年与乾元元年之说;对《河南严尹弟见宿弊庐访别人赋十韵》诗中"严尹弟"则一致认为是严武,诗作于上元元年。经笔者考订,认为"严少尹"与"严尹弟"俱为严武,三诗俱为王维与严武交游工作,前二诗作于乾元元年,后一诗作于上元二年。  相似文献   

4.
杜甫与严武关系密切,但于严武之死却无即时哭悼之作.对此,学界有三说:一是“失传”说,认为哭悼诗作失传;二是“为郎离蜀”说,认为杜甫在严武死前就离开了成都;三是“隔阂”说,认为杜甫对严武执政的某些做法不满.以上三说均存有疑点,应该从文学创作心理的角度去做解释,文学创作时应该具有相对平和的心态,感情太过强烈的时候,人的审美活动会受到影响,而难于正常进行.  相似文献   

5.
吕布以三国第一武将出现并成为一个有勇无谋且不忠不义的形象,经历了复杂的历史演变过程。通过对《三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等史书的阅读发现,早期对于吕布的描述较为丰富,并不局限于“有勇无谋”这样简化的形象,而直到《三国演义》中,吕布这种单一化的形象才最终被确立,并形成了后世对吕布形象的基本看法。原先不善武勇的吕布成为后世作品中武勇和不义的代名词,这其中既有复杂的历史成因,也跟《三国演义》具体的创作思路有关。  相似文献   

6.
在日常的教学和研究中往往对正史与实录两部史书混淆不清,其实正史指"二十四史",是记录中国封建王朝一朝的历史史书,而"实录"则是记录封建王朝每一皇帝一生言行的记录本。二者的区别一个是纪传体史书,一个是编年体史书。两部史书在其体例、内容上截然不同,对研究历史和学习历史都有不同的优点和特点。  相似文献   

7.
针对当前高校学生管理与学校整体发展的现状,阐述班级建设对学生成长和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意义,分析班级管理工作中蕴涵着辩证哲理。结合实际教育教学管理,提出班级管理要处理好法与情、严与宽、整与零、抓与放、文与武、缓与急、多与少、静与动等几对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8.
对《西厢记》的思想性评价,历来针对其第五本的大团圆结局而颇多微词,甚至直接影响了对其整个思想性的全面准确评价。本文联系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从《西厢记》主题的发展演变、才子佳人戏剧的社会心理基础和封建文人的情爱心理以及元代文人的特殊心态等方面的分析中,指出《西厢记》大团圆的结局超出了一般才子佳人戏的俗套,包蕴了丰厚的社会思想内容,从而对这一结局和第五本作出了不同于前人的较为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9.
一、诸家观点之检讨关于此诗的旨意,自中唐以来,众说纷纭,几如聚讼。今列举代表意见如下: 1、唐范摅《云溪友议》说是为严武镇蜀欲危害房■、杜甫而作。此说为《新唐书·严武传》采纳。 2、宋沈括《梦溪笔谈》认为是刺讽剑南节度使章仇兼琼而作。  相似文献   

10.
中华书局点校本中古史书是我们研究中古史料的最易得、最权威的本子。由于史书涉及内容广泛,在标点和校勘中难免存在一些可商榷之处。笔者谨将日前所见中古史书点校中的问题,列出三则,敬请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11.
再论顾炎武的离析唐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顾炎武的离析唐韵,一般学者认为主要体现在《唐韵正》中,而且其研究者多对顾炎武离析唐韵的得失进行评判。本文认为顾炎武首先是以《诗经》用韵为基础来离析唐韵,再在《唐韵正》中扩大离析范围,并综合利用多种材料和手段,来离析唐韵。认真总结顾炎武离析唐韵的古音研究方法,对于我们认识顾炎武的古音学成就以及研究古音学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日知录》是顾炎武的重要著作,该书引用古籍"例不注卷数,又不注起止,每每与自己文章相混",使"读者不能分辨何者为引文,何者为亭林议论"(陈垣语).黄汝成《日知录集释》被称为"《日知录》最为精善的版本",但其注不但不解释《日知录》原文,反而常把原文拦腰截断.岳麓书社1994年版《日知录集释》和甘肃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日知录》以黄本为底本,虽然做了大量校注工作,但在引文起讫、断句、校勘等方面仍存在大量错误.陈垣遗稿《日知录校注》将《日知录》的引文尽行找出,并进行了溯源、校勘和订正.  相似文献   

13.
西周初年晋国始祖唐叔虞始封地本是很明确的,即在今山西太原地区。这一点,从汉代开始已有定论,一直到明代,均无异说。其间虽汉司马迁、唐李泰给后人留下了一些可供"想象"的探讨空间,但总的来说,尚无过大歧异,从清代顾炎武方开了后人疑古之风。但顾说纯为一种假设推想,证据未足,后人沿袭顾说也未能有新的证据证明。班固以来唐叔虞封地晋阳说未可动摇。  相似文献   

14.
小说与历史有着不解之缘,在中国古代小说演进的过程中,唐前为小说的萌芽和形成期,显示出史说同质的特点。《史记》被比喻为文学与历史的渊海,从接受美学的视角考察唐前小说与《史记》的关系,《史记》所蕴含的丰富的小说因子被小说家所接受和借鉴,同时小说家在创作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发展完善并逐步转化为小说特有的体例和写作方法,为中国古代小说的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晚唐才子,成都人雍陶大和八年进士及第,终官雅州刺史。两唐书虽未为其立传,但《唐诗纪事》《云谿友议》《鉴戒录》《唐才子传》均载其事迹。作为诗人,他赢得了国际声誉。高丽佚名学者将其十首七律选入《十抄诗》里,其七首在中土已散佚,属吉光片羽。之后又有名僧子山编成《夹注名贤十抄诗》一书,注文所引经、史、子、集诸文献亦有一些散佚之作,今成辑佚者之资粮也。释子山夹注被后人讥为多“鲁鱼(亥豕)之讹”,今据他书比勘,删衍文,补夺文,匡讹正误,使之更臻完善,更好还原、理解雍陶诗,更有益于中外学术交流。  相似文献   

16.
针对明末清初出现的“银荒”问题,明清之际的一些思想家如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陆世仪、唐甄等纷纷发表议论,提出废银行钱、“更币”等货币方案。这些方案的愿望虽然良好,但其中保守、复古倾向明显,重钱轻银,不符合货币发展的历史趋势,充分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经济思想发展的停滞状态。  相似文献   

17.
在“全唐诗”编暴史上,明代的《盾诗纪》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葱义。然由,由丁臂多原因,长期以来,学界关注不够。偶见有学者对其编者吴瑭稍有考释,亦是讹误迭出。通过对吴氏的字号里贯、学历仕进及刻书活动进行考辨,可以知道:《唐诗纪》的编者吴瑁字孟白,徽州歙县人,寓居白下,曾游学南雍.于金陵辑刻书籍多种。明代著名的刻坊“西爽堂”并非吴璀所创建,将其堂主昊仲虚与昊塘视为一人,尚不足为证。吴瑁为保存古籍善本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以唐末宋初盛行的唱和诗风为着眼点,解析唐末宋初诗歌中不断强化的交际功能以及愈加盛行的创作竞巧意识和娱乐风习,通过多方位的文化考察,探讨西昆体产生的社会历史原因,在此基础上,以沙里淘金的眼光和态度对西昆体的佳作给予挖掘,力求对之作以全面、公正、审慎的评价。  相似文献   

19.
官吏是国家政务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及管理活动的主要实施者。官吏依法履行职务是国家法制确立的重要基础。唐代法律惩治官吏职守有阙、违制违纪以及贪赃枉法等犯罪,涉及到方方面面,对各级官吏形成了严密而有效的法律约束。文章拟主要探讨《文苑英华》中所收唐代判文所反映的唐代官吏犯罪。  相似文献   

20.
"文选学"从明代发展到清代,实现了由点评到实证的重大转变,生活在明清之交的顾炎武,则是实现这一转变的开路人.他的治<选>成就集中体现在其名著<日知录>中.其贡献主要是以<文选>入选作品及李注为原始文献,阐释古代典章礼仪,窥测传统文化习俗,阐发文学思想,探讨文体特点及文体流变等.他对所有问题的探讨,都能穷源溯本,援古证今,反复参考,戒发空论,奠定了清代实证学风的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