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新时期初期中国的伤痕戏剧与 20世纪 50年代苏联戏剧及文学的“解冻”思潮有着密切的关联。是相似的社会发展情形和“解冻”思潮的直接影响,决定着新时期初期戏剧与苏联“解冻”思潮的汇流。苏联“解冻”思潮所强调的“写真实”、“人道主义”、“文学是人学”等观念和理论,对新时期初期戏剧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评胡星亮著《二十世纪中国戏剧思潮》须生南京大学胡星亮博士新近推出他的《二十世纪中国戏剧思潮》(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年9月版,以下简称《戏剧思潮》,引用该书仅注页数)为二十世纪中国戏剧思潮的渊源、发展及走向勾勒出一个鲜明的轮廓。本书对研究对象的把握、...  相似文献   

3.
田汉的戏剧创作、戏剧理论和所从事的戏剧运动,都有日本戏剧及文艺思潮的重要影响。田汉的戏剧形式得益于秋田雨雀、菊池宽等剧作家。田汉所推崇的"新浪漫主义"戏剧理论则源于厨川白村,表现了"灵的极致"与"人类之爱"。田汉所从事的戏剧运动,则受到了坪内逍遥领导的文艺协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田汉戏剧思想和创作实践的复杂矛盾乃至其内在丰富的美学特质有着多元的外来影响。透过其创作主张、创作实践与演剧活动,我们发现田汉戏剧受到来自日本、欧美以及苏俄戏剧的多重影响。如果说一部中国话剧发生发展的历史是一部接受外国戏剧理论思潮、流派和创作影响的历史的话,那田汉对外国戏剧成功的学习与借鉴,无疑可为中国现代戏剧学习借鉴外国戏剧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剧坛掀起一股不小的“荒诞热” ,诞生于此期的新时期荒诞型探索戏剧是西方荒诞派戏剧思潮冲激与中国现实国情交汇的产物。它在人物、情节、时空、风格、手法上同荒诞派戏剧有相近相似之处 ,但两者之间又存在很大差异。荒诞型探索戏剧主题是高度理性、轻度荒诞、严肃明确、易于把握的 ;人物虽也有夸张、变形、正反同体、阴阳转换、类型化、符号化、漫画化特征 ,但还重视性格刻划 ;情节荒唐奇诡 ,不可理喻 ,但并不“反情节”、“反戏剧” ;风格怪诞 ,悲喜混合的荒诞型探索剧可归之于以荒诞手法创作的现实主义之作。荒诞是手段 ,最深刻地揭示社会人生的本质和真理才是目的 ,表现荒诞只是为了消灭荒诞  相似文献   

6.
胡适与宋春舫作为《新青年》的同人,其不同的戏剧观给"五四戏剧论争"带来了"不和谐"的声音,而这也凸显了《新青年》同人内部始终呈现为一种分裂的状态。胡适对《新青年》1918年第五卷第四号(戏剧改良号)上刊登的宋春舫《近世名戏百种目》的删改从文献的角度印证了这种裂隙的存在,尽管胡适在尽力弥合宋春舫与陈独秀、钱玄同等人的裂痕,但是"五四"退潮之后,不同的思潮将他们导向了不同的理论取向。胡适以社会变革为主要诉求大力倡导社会问题剧、取较激进的全面学习西方戏剧,宋春舫则始终坚持戏剧的本体特质,提倡新剧、保留旧剧,从世界文学发展的脉络寻求中国戏剧的生存之道。  相似文献   

7.
杨宝春 《东方论坛》2014,(3):F0003-F0003
正对于新时期探索戏剧的研究,虽然已有徐晓钟、谭霈生《新时期戏剧研究》、李庆成《新时期的戏剧》、刘平《新时期戏剧启示录》、高音《北京新时期戏剧史》、田本相主编《新时期戏剧述论》等著作面世,但其中很多问题还值得进一步研究。宁殿弼先生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戏剧的研究,对于新时期探索戏剧尤为关注,做了长期的跟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先后发表了《新时期探索戏剧成因考释》、《新时期探索戏剧的戏剧观》、《论新时期写意型探索戏剧》、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中国戏剧观念的论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新时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时期。百废待兴的格局注定了身在其中的戏剧将进行重大而有意义的转型。围绕这一转型,新时期的戏剧家以高度的责任感展开讨论,讨论甚至上升到论争的层面,将戏剧从政治的符号还原到艺术自身,戏剧观念的重大转型直接促成了中国戏剧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9.
西方唯美主义戏剧思潮型塑了中国现代戏剧的面貌,尤其是历史剧。唯美主义使历史剧在思想观念、艺术思维、审美视野、价值观念等方面都带有浓厚的唯美色彩,但并未出现鲜明的唯美主义戏剧流派。20世纪30年代以后,由于危机加剧,唯美主义风潮在感应时代的节律中逐渐式微。  相似文献   

10.
美国戏剧文学是在欧洲戏剧文学传统的影响下,在以政治剧为起点、以本民族的"人学"为己任、把"小人物"搬上舞台、对社会及人类自身进行批判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然而,美国戏剧文学的发展之路也曾遭遇了大众消费价值与文艺思想价值之间的冲突;在现今阶段又受到后现代思潮的冲击,传统意义上的戏剧文学几乎在性质上被彻底颠覆。秘鲁诺贝尔文学奖作家略萨为当代美国戏剧文学走出困境做出了榜样。  相似文献   

11.
好莱坞类型电影市场成功的重要保证是戏剧电影美学,而在现代主义电影理论影响下的欧洲艺术电影创作中,故事性和戏剧性常常是被弱化或消解了的,这也导致其在市场上遭受冷遇、最终不得不向戏剧美学皈依的现状.好莱坞戏剧电影美学与中国历史悠久的戏剧理论通过市场的整合,产生了中国早期的电影美学——“影戏观”.中国新生代贫困人生电影既蜕变于传统的“影戏观”,但是在市场的压力下又有策略性的背离,可名之为“新纪实影戏观”.  相似文献   

12.
传统戏曲难以在晚清剧烈的社会变革中适应观众和时代的需求,难以发挥革命宣传、鼓动以及启蒙民智的社会作用,资产阶级维新派、改良派人士积极推进晚清"戏曲改良",艰难的戏曲改良又迫使改良者将目光投向西方的话剧艺术,去接受新的戏剧观念和思潮。新剧作为舶来的戏剧艺术与中国的民族审美存在隔膜,要在中国戏剧舞台上扎根、延续,必须与民族传统、戏曲传统相"融合",吸收、借鉴戏曲改良中的优秀成果从而使得话剧舞台艺术在舞台表演、舞美、剧场等方面得到丰富和发展,推进了话剧的民族化进程。  相似文献   

13.
在"元剧四大家"之一的关汉卿之杂剧创作中,以汉末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关羽事迹为主要内容的历史剧目如《单刀会》、《西蜀梦》等"关公剧",充分反映出宋、元以降,社会上普遍存在关公崇拜之特殊时代文化背景,并以现实主义笔法,鲜明地展示出"华夷之辨"之主题倾向,在艺术表现上则以通俗、生动见长,有"曲尽人情"之妙。  相似文献   

14.
解德枫 《南都学坛》2004,24(6):60-63
《雷雨》是中国现代话剧走向成熟的标志。它之成为经典,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在于其戏剧形态的丰富性。既具备通俗剧的诸多要素,又是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剧和带有较强的探索性的先锋剧。通俗剧层面,为该剧提供了"看点";问题剧层面,使该剧具备了现实"批判"的功能;先锋剧层面,则使该剧带有某种形而上"冥想"性质。三个层面交织在一起,共同营造了《雷雨》具有宏阔幽邃景深的戏剧世界。  相似文献   

15.
曹禺是现代著名的剧作家,但在戏剧理论上也有独到的见解。曹禺的悲剧观念,虽然受到了古希腊命运悲剧的深刻影响,但又有新的超越。曹禺把命运理解为"机遇"或"环境",具有浓重的唯物主义色彩。因而,他的剧作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在创作上,曹禺主张写"真知道"的东西。他认为情和理都是从生活中来,要真知道才能使作品做到情理交融,这是关系到作品成败的重大问题。在编剧理论上,他要求编剧要考虑到演员的表演,应尽量多找动作,以便增强观赏性。在演剧理论上,他特别强调演出的真实性。他还指出演员感情的表现,要注意控制,要懂节制。曹禺的这些极富个性特征的戏剧思想,为中国现代戏剧理论宝库留下了一笔弥足珍贵的思想财富。  相似文献   

16.
80年代以来,中国话剧以“舞台假定性”为起点开始了新长征。在先锋试验的潮流中,以林兆华、孟京辉的探索最引人注目。孟京辉戏剧大都得力于拼贴、戏仿手段的利用;林兆华的过人之处则是对剧本“第二主题”的深度挖掘。他们对“假定性”的独特理解,极大地丰富了舞台创作语汇。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戏剧的源流问题一直是戏剧研究者争论的一个重要问题,虽然形成很多种说法,但都不是戏剧之源。本文从中国古代戏剧的基本元素出发来探讨戏剧的源流,并提出戏剧起源于人类原初状态时的体态语言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张彭春是中国话剧创作的第一人,他于1915年创作的三幕话剧《外侮》,比现代文学史上认定的中国第一部话剧作品提前了四年;张彭春是中国话剧的第一任导演,自从他1916年回国加入南开新剧团后,便实行欧美现代戏剧流行的导演制;在中外戏剧双向交流方面做出杰出贡献的,张彭春也是第一人。或许是由于他“所务太广”的原因,或许是由于他的国民党政府官员的特殊身份,使他对中国话剧的杰出贡献,始终没能引起有关学者、专家的关注和评价。  相似文献   

19.
再论古典戏曲的文学阶段与非文学阶段--答安葵先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安葵先生著文批评本文作者的戏曲研究“距实践太远”,两人的区别确实在他们的学术研究与实践的“距离”上。安葵一方面不能把研究上升到思辨的高度,其“理论”平庸地依附于“实践”,缺乏学术品格;一方面还服从政治实用主义的要求,把“弘扬”(民族文化)放在“求真”之上,缺乏与其研究对象的必要距离。其实,中国古典戏曲虽然曾经和欧洲古典戏剧一样是文学本质的戏剧,但前者始终是以“语言”描绘人物的艺术,而后者则始终是“情节”构建的艺术,这也是为什么中国戏曲最终嬗变成为表演本质的戏剧的道理。  相似文献   

20.
晚清戏曲改良是晚清社会、文化环境和中国传统戏曲自身发展变化的结果,时代的进步需要产生一种更能表现时代思潮的新的戏剧形式,但因为外来戏剧此时还没有真正在中国产生直接的冲击,因此,这场应时而生的戏曲改良运动只能在旧瓶里造新酒,提升戏曲的意义,扩大戏曲的题材,放宽曲律的限制,而其中尤以戏曲语言的变革最能代表这一改良运动的实绩和局限,最能说明中国传统戏曲向现代话剧过渡的复杂性、矛盾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