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用创新理念办好科技期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是时代的主题.创新除科技创新外还包括知识创新、观念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等.因此,科技期刊如何在科技创新、知识创新中发挥作用和用创新理念指导科技期刊工作是值得重视的问题.为科技创新、知识创新服务是科技期刊的重要使命,必须用创新理念指导科技期刊的选题工作,作者的原创,是自身知识创新、技术创新能力的体现,需要审稿者的确认和编者的发掘,这是以作者创新为基础的创造.编辑从事的是创新的工作,不但需要有创新的理念,还需要创新的方法.用创新理念指导编辑部建设,由于科技创新、知识创新的需要,科技期刊编辑应该是高素质、复合型的编辑人才.在这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编辑工作现代化手段的建设,在适应知识创新、科技创新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企业创新是现代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明确创新的涵义,界定企业创新与个体创新的关系至关重要.作为整体性的创新行为,企业创新应该在文化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营销创新和战略创新等维度上展开,在宏观上要注重处理好企业创新与稳定的关系,在微观上要强调在企业创新的不同维度上进一步激发员工个体创新.  相似文献   

3.
创新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创新心理品质、创新能力和创新知识结构的教育。创新意识培养,包括激活创新需要、引发创新动机、培养创新兴趣、树立创新理想和信念。创新心理品质培养,包括独立性心理品质、敢为性心理品质、坚韧性心理品质、自控性心理品质、合作性心理品质的培养。创新能力培养,包括创新基本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创新综合能力的培养。创新知识结构培养在创新素质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创新能力决定于知识的质量,即创新知识结构。创新知识结构模式有胶团模式、知识层次模式、鼎型模式、"王"牌模式等,学生创新素质教育与培养,对国家的强盛和民族的崛起,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创新型企业所从事的创新不仅仅是技术创新,而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企业内部各层次、各环节和各部分,还包括观念创新、人才创新、知识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战略创新、品牌创新、产品创新、营销创新、市场创新等。每一个方面的创新都发挥着各自独特的作用。这些创新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彼此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协同关系,共同构成一个全方位多功能的企业创新的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5.
创新是社会主义内在本质所要求的 ,社会主义要继续前进 ,则必须创新。创新说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要发展和创新的问题。作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创新观 ,内容十分丰富 ,它包括道路创新、体制和政策创新、科技创新、方法创新、人才创新、教育创新等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目的在于创新 ,它解决了创新过程中的主观与客观、继承和发展、领导和群众、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真理观和价值观的矛盾与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集群式创新网络与区域国际竞争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集群创新优势能促进集群创新,从而提高区域国际竞争力,而集群创新优势是建立在发达的集群式创新网络体系之上。集群式创新的关键在于集群式创新网。集群式创新网络能在物质基础的提高、创新动力机制的形成、创新成员间的创新合作、中小企业创新风险的降低、创新速度的加快等方面影响集群式创新。  相似文献   

7.
创新是中国共产党不朽的旗帜.中国共产党面对21世纪的创新使命,内容包括理论创新、治国方略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党自身建设的创新.  相似文献   

8.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高校档案工作要保持与时代同步发展 ,就必须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以创新理念指导档案工作实践。创新是全方位的 ,它包括观念创新、业务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开发利用创新、服务创新等。  相似文献   

9.
产学研合作是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基本国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新经济时代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力量,在发展中不断创新,它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已经提到国家发展的战略地位。国家创新体系的基本模式是产学研合作,它的要素包括科学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产业创新、制度创新、创新人才的培养、精神文明的创新等。国家创新体系是以知识创新为基础,技术创新是关键,产品与产业创新为目的,制度创新为保证。产学研合作是实现国家创新的基本途径,产学研合作的运行是国家创新体系运行的基础,要努力建设产学研合作的运行机制。国家创新体系是在改革中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中国互联网产业创新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规律,基于产业创新系统相关理论和方法,建立了互联网产业创新系统的五要素结构模型.该模型由创新动力、创新主体、创新内容、创新机制和创新环境5种要素构成.在此基础上,从创新主体、创新内容、创新过程和创新扩散4个角度剖析了互联网产业创新系统的基本特征,并从创新资源配置、活动组织、成果扩散和行为主体组织协调等方面,揭示了互联网产业创新系统运行机理.最后,通过分析百度公司的创新系统构成及其创新机制,对互联网产业创新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规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创新资源的配置机制是互联网产业创新系统运行的动力,创新活动组织机制是互联网产业创新系统运行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行为主体协同机制和创新成果扩散机制是互联网产业创新系统有效运行的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11.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 ,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校未来教育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何通过高等教育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已成为教育界共同关注的课题  相似文献   

12.
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当今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工作之一。依据新时期对网络技术专业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分析了网络技术专业特点以及专业创新教育的培养目标和重要意义,进一步提出并阐述了推进创新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3.
素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各个领域.创新教育是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在体育教育中要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创新意识,并把这个目标落实到体育教育的内容、方法改革及其教学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4.
对于当下的中国高等教育来讲,大学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既是一个时代主题,也是一个永久课题。给出了"创新性人才"的释义,并把大学创新性人才培养与素质教育、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等相关概念的基本关系进行了辨析。针对创新性人才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如创新环境问题、大学教师队伍的欠缺、大学创新型文化偏弱问题、大学教学过程的要素创新乏力问题等,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与策略。  相似文献   

15.
创造性思维是智力结构的核心,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已经成为世界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向。政治课教学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就必须采用创造思维教学法。本文就政治课教学中创造思维培养的方法以及在运用创造思维教学法中教师应注意的问题提出了一点儿看法,希望对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6.
创新教育引入我国以后,经历了创新教育理念提出与试验、创新教育广泛研究与探索和创新教育改革系统化发展三个重要阶段。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实施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创新教育的广泛开展。从根本上改变了创新教育改革的思路,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该计划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人格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哈尔滨工业大学通过实施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强化精英教育理念、推行研究型教学方式、促进教学与科研互动、营造创新文化氛围,深化创新教育改革,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提高。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社会 ,知识已成为创造财富的主要资本。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高校在培养和造就创新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而作为实施教学主体的教师 ,首先应具备创新素质 ,以适应时代发展和高校实施创新教育的要求。本文分别探讨了知识经济条件下创新教育的重要性、创新思维的基本特征和对教师创新素质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探讨创新培养途径 积极倡导本科研究性教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创新是当代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的主题。实施创新教育,开展研究性教学,培养高素质医学创新人才,是时代赋予高等医学教育的历史使命。医学高等教育主要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本文着力分析目前高等医学院校在创新教育方面的问题,结合我校教学实际,从课堂教学、实验教学、临床教学、课外教学和教学评价等几个方面提出研究性教学的方法,树立现代教育观念,营造大学生的创新学习环境,逐步实施高等医学创新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医学人才。  相似文献   

19.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或创新精神已成为当代教育所追求的核心目标之一。心理学的研究发现 ,自信与创新有密切关系 ,既与创新活动相伴成长 ,又是创新素质的要素之一。自信心的培育应该作为我国当前基础教育中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基点 ,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  相似文献   

20.
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培养离不开高校德育的参与,高校德育在创造性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培养创造性人才德育工作要创新,要大力浓化德育氛围,净化德育环境,深化德育改革,优化德育内容,全面提高创造性人才的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