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核心思想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全过程理解认识的本质与规律.实践--认识过程中能动性的两个飞跃都是信息的加工、变换、组织过程.认识主体的自组织程序信息称为心理基因.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能动性飞跃源于心理基因对信息资料的组织.从认识向实践的能动性飞跃源于心理基因对外界物质、能量、信息的控制,即将意识信息组织为后者的序.实践检验、修正、发展认识则与心理基因的控制反馈和变异相联系.  相似文献   

2.
从进化心理学到心理基因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红 《学术论坛》2007,30(11):25-28
进化心理学认为,生物的心理素质、心理能力与生物机体同样经历着进化的历史过程.组织心理活动的功能模块的成长进化受遗传控制,揭开了研究心理组织性演化的序幕.生物学基因论的心理学类比、进化心理学的高层次提升,引导出心理学层次的自组织信息--心理基因.心理基因论主张心理活动与生理活动是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独立的两大信息系统;心理基因以先天基因为起点,通过不断整合外来信息和心理活动信息而形成,具有继承性、决定性、稳定性、变异性.计算机程序软件是心理基因的技术模拟,脑电渡的精密检测将有希望破解心理基因的密码.心理主体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进一步实践探索,将有可能回答心理基因论与进化心理学关于生物性与社会性分歧的困惑.  相似文献   

3.
沈顺福 《东岳论丛》2007,28(2):36-40
理解的基本原理分为五条。命题⒈符号表达主体的主意,即符号原理;命题⒉主体能够接受、认识这个符号,即认识原理;命题⒊主体能够将这个认识还原为现象,即认识还原原理;命题⒋主体能够解构现象,即现象解构原理;命题⒌理解的实现最终表现为主体与对象之间感应,即感应原理。只有当两个主体之间产生了感应,理解才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4.
传播的两级效果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发现, 心理系统实际上是传播致效过程中一道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 是传播的信息流的能量转换器。它先对传播的信息进行筛选, 选取的信息与原有的心理构成进行心理反应, 心理反应产生诸如决心、信心、意志力、情感、动机、能力之类与信息异质的心理能即产生一级效果。心理能中的心理动能外化为受传者行为, 行为作功, 才产生传播的社会效果即二级效果。因此本文提出, 传播心理学应是研究传播信息能量转化的科学, 而不应是运用普通心理学来解释传播域中的心理现象的科学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5.
意图是资源有限的主体开展理性活动所必须具有的一种独特心理状态,它不能被还原为信念、愿望等心理状态,但它又与信念和愿望有着密切的联系。意图是主体对自己的各种信念和愿望进行权衡后形成的决定,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并且推动主体努力去实现自身。意图既是行动的动机和缘由,也是行动的目的。言语行为是一种特殊的传达行为,说话者打算通过言语行为来传达自己的意图进而实现自己的意图,说话者意图是言语行为研究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以1923年津埠抵制日货运动的产生为例,运用社会学集体行动理论中的情感论,从社会史角度深入剖析促使抵货运动产生的激发事件、内在驱动力量乃至抵货运动的生成机制,可知:从宏观层面来看,抵货运动的产生需要一个具有“道德震撼”意义的“符号性事件”来激发。民众的“集体心理”即对列强(日本)“共同的愤恨”与共同的捍卫国家主权、维护民族尊严等爱国情感是抵货运动产生的内在驱动力量。从微观层面上来讲,抵货运动生成机制的具体阶段与环节包括:强烈刺激一聚众接触一集体磨合;充分暗示一循环反应一集体兴奋;社会感染一集体行动等。  相似文献   

7.
广告的基本原理就是说服传播的原理。广告受众(消费者)接受并消化传递给他的信息是广告诉求的最终目的所在。因此,只有满足广告受众的心理需求,成功地抓住受众心理,广告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网络受众是网络谣言传播的主体,其不同的心理状态推动了网络谣言的生成与传播。网络受众的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泄愤心理、从众心理、窥私心理、投射心理以及选择心理等多种复杂的心理状态。这些心理状态的成因在于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不健全、政府公信力低以及受众理性精神不足。唯有通过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健全网络法治监管,建立信息发布机制,建立辟谣中介组织以及加强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等途径,才能培育成熟的网络受众心理,从而提升网络谣言治理的成效。  相似文献   

9.
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广泛兴起,随着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信息日益成为与材料、能源同等重要的资源。在现代经济活动、科学研究和广泛的社会生活中,是否拥有必要的信息,已经成为关系事业成败的重要前提。人们致力于搜集信息,追求运用信息的最佳效果;然而,“信息如魔”,人们必须善于驾驭它,否则,一旦信息纷至沓来,又有可能因信息消化不良而感到困扰。这说明,运用信息要讲究信息对策。信息运动有一个循环过程。在循环过程中,信息评价和信息处理,都要发挥主体的能动性。信息消化不良,主要是信息在主体的能动性环节上停止了辩证运动。要消除  相似文献   

10.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在哲学史上不是被处理成心物二元对立,就有可能导致精神现象还原为物质运动,确切的把握方式是将意识活动视为人与外在世界的信息交流.意识具有信息的"虚在"本性,必须凭附于一定的物质载体方能得到显现,但仍有其自身特定的存在形态,故不能归结为物理或生理的机能.当然,意识活动亦还有不同于一般信息现象的特点,如主观性与自我反思的性能.意识的生成经历了由无意识到原意识再到意识的演化过程,并有其各方面的生成条件为支撑.意识活动又可区划为感性意识、知性意识和悟性意识三大类型,各有不同的特点与功能.而意识的自觉能动性则集中体现在主体心理图式的建构上,心理图式的调节作用构成了意识的反思性能,进而保证了人的意向与行为反应的主动性,但切莫忘记这一内在心理结构的形成又是以人的身心合一以及人与世界的共在为前提的.  相似文献   

11.
陈子军 《学术论坛》2013,36(1):116-119,219
目前医疗系统职务犯罪呈现高发态势,从心理形成进行分析,主要是医务个人和集体犯罪心理结构以需要为基础不断发生蜕变,从正常心理因素逐渐蜕变成畸形心理要素。针对各种犯罪诱因,应该从内外两方面预防职务犯罪心理之生成,增加医务人员超我的监控职能,塑造健全人格,提高廉洁自律能力;重视医务人员合理需要的解决,并加强其应对挫折感的教育等。  相似文献   

12.
班主任角色是学校工作中的重要角色。我国当代学生新的个性特点以及素质教育的实施,要求班主任加强心理辅导员角色意识与能力,即多从心理角度认识了解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用心理辅导的方法教育学生;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等,以提高班主任工作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道德冷漠的生成机制既具有较为复杂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背景,又具有道德系统本身运行的内在规律性.社会转型时期的经济转轨、政治架构和文化建设构成道德冷漠生成的宏观因素;政府公信力、经济组织(企业)的诚信守法、社会团体的行业规则和职业操守构成道德冷漠生成的中观因素;道德主体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等构成道德冷漠生成的微观因素.道德冷漠实质上是道德主体对受助者缺乏道德意识、道德情感和道德判断,从而在道德实践上不作为,其微观生成机制主要有个体道德抑制机制的受损、个体道德奖惩机制的失衡和个体道德心理机制的缺陷.  相似文献   

14.
理性作为主体能力如何生成及其矛盾运动的步伐的设定,是黑格尔突破前人思想局限的关键所在,它构成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重要任务。为此,黑格尔引导我们经验认识与认识对象矛盾运动,通过从感性确定性、自我意识确定性到理性确定性的意识经验的辩证法矛盾运动,勾勒显现出意识的本性及其运动的三条原理并由此揭示设定出主体能力的生发运行的逻辑,道说人类精神运动的本性与命运。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社会中公共组织的无力感或挫败感需要引起人们的更多关注.公共组织效能感是公共组织成员对实现既定的组织目标与组织绩效行动过程中联合能力的共同信念,具有表现形式多样性、结构多维性、功能预测性、生成性、可量测性等特征,它对公共组织不断发现和利用新机会来履行自身的社会使命和实现社会目的,培养公共组织整体抗挫折的心理弹性感具有重要的积极影响.公共组织效能感属于组织层次的集体属性,通过理论拓展、经验性分析形成公共组织效能感的分析模型,并建立公共组织效能感测量经验量表.  相似文献   

16.
公民的政治参与心理可分为三类,即制度化心理、非制度化心理和冷漠型心理.其中,制度化心理表现为选举心理、组织参与心理和舆论监督心理;非制度化心理主要表现为特权心理、从众心理、功利心理、发泄心理、法不责众心理和非法参与心理;冷漠型心理主表现为观望心理、无助心理、理想心理、不满心理、失望心理和疏远心理.  相似文献   

17.
网络谣言泛滥于网络传播,很大程度上是受众在现实矛盾中滋生的情绪和心理,转移到被热议的话题中,而不在乎这个话题本身是否真实,此时的话题只是发表言论和抒发情感的借题。受众的同情心理、从众心理、窥私心理、泄愤心理、投射心理等多种复杂综合的心理状态,推动着谣言从发布、轻信、增添、扩散到成为焦点,这既促成了网络谣言生成的整个传播过程,又体现了网络谣言生成的受众心理过程。因此,要遏制网络谣言的泛滥,就必须对网络传播主体和受众进行规范和教育引导,并且政府和有关媒介也要负起管制和监督的责任,健全相关网络法律法规,完善网络谣言管理的机制。  相似文献   

18.
论当代信息技术进步对哲学认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电子信息技术革命带来了人们社会实践认识来源和发展的新问题。信息意识与物质的相互作用表现在信息意识作为意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客观物质世界的相互作用 ;作为信息实践的产物与社会实践的相互作用 ;与人脑的相互作用等三个层面。从认识来源和认识的运动规律来看 ,收集处理信息的活动成为人们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构成了重要的后天性特征 ,开阔了认识与实践交互作用的空间与时间 ;作为信息的决策需求推动律、信息指数增长律、信息加速传播律、信息非均衡涨落波动律等必然渗入认识过程中。因此 ,要求认识主体需要在自主性、信息素质、认识可积性和可传递性、智能性和思想性、开放性和可交流性、生态性等六方面加以提高  相似文献   

19.
探析我国突发公共卫生危机治理的路向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晓  刘霞 《兰州学刊》2009,(12):95-99
文章就当前我国突发公共卫生危机应对只处于“管理”而非“治理”的现状,提出我国需要建设由政府部门、非政府组织、私营部门、公民个人和家庭及国际组织等全主体力量的参与,形成高度组织化的突发公共卫生危机治理体系,使之成为全主体、全危险要素、全过程应对突发公共卫生危机的长期合作网络和制度平台,即着眼全球视野的治理网络,凝聚全国组织治理公共卫生危机的整体合力;着力全主体应急平台建设,整合全部资源畅通公共卫生危机的信息机制;着手全方位应急预案体系,操演全新流程强化公共卫生危机的响应计划;着重全国民疾病防控体系,强化全员监督提高公共卫生危机的应对能力;着实全社会应急知识宣教,推动全民学习锻造公共卫生危机的组织实力。  相似文献   

20.
《江西社会科学》2018,(3):172-180
司法场域中,法院/法官行为在三重竞争格局下呈现求稳心理样态。竞争包括同质法院之间的竞争、法院内部业务庭及法官个人之间的竞争、法院与行政机关之间的竞争。法官通过庭审预判及宣判控制、案例参照技术、引入专家人民陪审员实现审判组织主体的横向扩张,借案件请示汇报制度实现审判组织主体的纵向扩张。司法机构和中立机构的职能定位决定了法院/法官的求稳心理,追求自我利益的职能定位决定了法院/法官的竞争格局,作为司法改革重要内容的职业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将从动机层面引导法官回归理性的中立裁判心理。在当前司法改革的背景下,应当对法院和法官有足够的宽容和耐心,避免因为急功近利而导致法官裁判心理的异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