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本文运用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对京津冀一体化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对其中五个子系统进行概要分析,提出了构建京津冀一体化区域创新系统的主要路径,并进一步提出京津冀一体化区域创新系统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区域创新系统创新绩效的评价   总被引:88,自引:2,他引:88  
客观评价区域创新系统的创新绩效是制定区域创新政策的前提。本文运用DEA方法分析我国各地区创新系统的特点,并对各系统的创新绩效进行了评价。根据各创新系统的特点和创新绩效,将我国各地区的区域创新系统进行分类。针对每一类创新系统,提出了制定区域创新政策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目前很多地区和城市都在着手构建和培育区域创新体系,以期通过区域结构的调整和区域运行机制的变革加速区域发展,提升本区域竞争力,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对长株潭区域创新系统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运用为信息时代中国加速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了新的选择.通过构建包含互联网运用及其空间外部性的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和经验分析模型,以中国285个区域为研究对象,运用2006年~2016年的有关数据,分析了互联网运用促进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效果及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互联网运用通过反馈效应放大直接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效果,兼有长期和短期效应,且长期效应大于短期效应.考虑并处理内生性问题后,互联网运用驱动区域经济增长作用的效果是稳健的.在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上,互联网运用能够促进区域创新和提升区域知识存量,利用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中介效应等复合机制促进区域经济增长.该发现对于推进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深入认识互联网驱动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均有重要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5.
从学界的讨论来看,对创新系统的研究主要分为几个层面,如国家创新系统、区域创新系统、区域技术创新系统等。本文对这些层面的创新系统进行了比较讨论。认为,国家创新系统是在国家层次上推动创新的网络互动系统,体现国家战略目标和意志。区域创新系统是在区域层次上推动创新要素的发展与互动网络的形成,体现区域发展战略目标。区域技术创新系统则突出了在区域层次上推动以技术创新与发展区域专有技术为主的网络互动系统特性,是发展区域创新系统的基础性阶段。对于中国的各个区域而言,中国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空间较小,产业政策必然更多的是受国家政策的影响,区域创新系统宜突出其技术创新体系的特色。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运用为信息时代中国加速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了新的选择.通过构建包含互联网运用及其空间外部性的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和经验分析模型,以中国285个区域为研究对象,运用2006年~2016年的有关数据,分析了互联网运用促进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效果及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互联网运用通过反馈效应放大直接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效果,兼有长期和短期效应,且长期效应大于短期效应.考虑并处理内生性问题后,互联网运用驱动区域经济增长作用的效果是稳健的.在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上,互联网运用能够促进区域创新和提升区域知识存量,利用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中介效应等复合机制促进区域经济增长.该发现对于推进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深入认识互联网驱动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均有重要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7.
低碳经济是"十二五"规划中的一个重要发展目标。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本文分析河北沿海区域的创新资源禀赋探讨区域创新在沿海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提出河北沿海区域创新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利用区域技术创新倾向来测度各区域技术水平,结合空间计量经济相关理论改进了Pigliaru包含外生倾向增长模型,构建加入地理空间因素的知识生产函数模型和包含创新空间溢出的外生增长模型;基于我国省份专利数据验证了区域间技术创新倾向的空间关联性和空间维度的溢出及其对区域间经济追赶的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9.
杨敏 《决策》2006,(2):46-48
作为区域发展创新的三大主体,企业、大学,公共研究机构的互动质量决定着区域发展的活力。合肥科教资源丰富,但科技潜能迟迟没有转化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如何从体制机制的创新入手,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这不仅仅是区域发展的命题更是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命题,“合肥实验”是一个值得解剖的样本。  相似文献   

10.
地方政府作为区域创新系统的组成部分,因其特殊地位而发挥着其他创新主体难以实现的重要作用,合理界定其在区域创新系统中的职能,有利于创新能力的提高以及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基于生命周期理论,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区域创新的特征予以分析,并试图发现相应阶段下地方政府的角色和职能。  相似文献   

11.
区域创新系统已逐渐成为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关注的热点.本文界定区域内创新活动密集、创新规模较大、创新能力具有代表性、对区域有明显支撑和带动作用的产业创新子系统为区域中的创新极.将区域创新系统视为多创新极共生演化系统,建立基于多创新极共生的区域创新系统概念模型.进而对区域创新系统中创新极间共生演化模式进行分析,建立多创新极...  相似文献   

12.
杨敏 《决策》2006,(3):46-48
作为区域发展创新的三大主体,企业、大学、公共研究机构的互动质量决定着区域发展的活力.合肥科教资源丰富,但科技潜能迟迟没有转化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如何从体制机制的创新入手,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这不仅仅是区域发展的命题更是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命题,“合肥实验“是一个值得解剖的样本.……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一个"资源重新配置型"分析框架下研究了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和机制,我们的分析框架可以较好地描述中国诸多经济增长的典型化事实,解构中国经济新常态出现的经济学逻辑,帮助我们理解制度质量在一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中的重要作用。本文强调了增长背后的两种主要推动力,一是短期经济增长动力,它是基于要素重新配置的增长动力,影响这种动力的主要因素是金融约束。一个国家可以在没有制度质量显著提升的情况下完成要素重新配置型的经济增长。二是长期经济增长动力,它是基于国家基础能力发展的增长动力,任何国家长期的经济增长都离不开国家基础能力的提升,制度质量是国家基础能力构建的核心。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梳理前期国内外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在论文研究中通过实证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和金融发展依存关系的基础上,考察我国省际经济发展中的金融贡献差异、金融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差异和区域资本形成中金融要素的贡献差异、区域经济对金融政策的敏感度差异等指标,综合运用平行数据模型(PANEL—DATA)进行分析,以此作为聚类要素采用系统聚类分析方法拟合确定31个样本省区的金融调控区域类别动态划分。  相似文献   

15.
美国的科技体制与科技创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毛兵 《领导科学》2004,(1):45-47
21世纪是创新经济的时代,新技术、新发明及其产业化发展的周期大大缩短,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大大增加,计算机、通信和存储信息技术的集成与广泛运用,有力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技术基础,加快了全球一体化的进程。这些技术不仅为社会提供了新的财富形态和发展动力,突破了依赖稀缺自然资源和地理条件实现经济增长的传统模式,而且对科技发展和构建国家创新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人类历史上知识资源首次成为创造财富的核心。因此,任何一个国家如果想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赢得主动,就必须加大科技发展力度,积极构建国家创新体系,抢…  相似文献   

16.
对我国区域人均碳排放的差异进行了分析,并基于STIRPAT模型,运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法,从动态视角对影响区域人均碳排放的驱动因素进行了系统研究,并从提高能源效率、优化能源消费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和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减排措施。  相似文献   

17.
基于对区域创新系统(RIS)的理论回顾,指出了基于项目的RIS集成管理是区域创新系统管理研究的新趋势,研究提出了基于项目的RIS集成管理要素,建立了一种新的RIS集成管理模式。并强调基于项目的RIS集成管理的目的就是要使区域的所有创新管理活动符合区域发展的战略目标及战略管理活动,要在区域战略指引下实施RIS集成管理。  相似文献   

18.
国家创新系统的演化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盛昭瀚 《管理评论》2002,(10):17-21
本文以演化经济学理论为工具对技术创新过程进行系统分析,通过与传统经济增长理论的分析手段的比较,阐述演化理论对于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指导意义,并提出了目前我国国家创新系统研究中需要关注的方面和相关政策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19.
基于企业家群体产品垂直创新的内生增长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建立了一个基于企业家群体产品垂直创新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通过企业家群体的产品垂直创新将企业家精神引入了经济增长理论。通过模型分析得出了竞争均衡时的经济增长速度和创新成功的概率,并就解的含义进行了讨论。模型的基本结论是:企业家群体的产品垂直创新活动是经济增长的一种动力,企业家精神越强,经济增长速度越快。由于产品垂直创新的特点,政府应采取灵活的政策,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避免过分竞争和资源浪费。  相似文献   

20.
区域创新网络就是各行为主体在区域基础上以互动学习为动力、以创新为目标指向而结成的密切的、相互交织的网络联系。经济的变革与增长归因于创新活动,国家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是生产方式在某个领域的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