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基于碳排放量的基本等式,采用对数平均权重Divisia分解法(Logarithmicmean weight Divisia method,LMD),建立中国人均碳排放因素分解模型,其结果显示经济发展对拉动中国人均碳排放的贡献率呈指数增长,而能源效率和能源结构对抑制中国人均碳排放的贡献率都呈倒“U”形.之后在其基础上建立隐性经济规模与碳排放分解因素的计量模型,并对它们进行实证分析,进而判断隐性经济规模对碳排放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经济集聚的节能减排效应:理论与中国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邵帅  张可  豆建民 《管理世界》2019,35(1):36-60
经济集聚和节能减排分别作为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推力和目标函数,两类政策能否达到"珠联璧合"的实施效果,是决定未来中国绿色转型发展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本文试图从理论和经验两个层面,就中国城市群崛起和区域协调发展背景下的经济集聚现象对节能和减排两个维度的影响机制进行系统考察。本文将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分别作为投入要素和非期望产出纳入传统的产出密度模型,就经济集聚和能源强度对碳排放强度的非线性影响机制进行规范阐释,进而利用由1995~2016年中国30个省级地区数据所构成的动态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并结合中介效应模型,对提出的理论假说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经济集聚与碳排放强度及人均碳排放之间均存在典型的"倒N"型曲线关系,而能源强度与碳排放强度及人均碳排放之间存在典型的"倒U"型曲线关系;当经济集聚水平达到一定阈值后,其可能同时表现出节能和减排的"双重"效应;能源强度可以成为经济集聚影响碳排放的中介变量,即经济集聚可以通过其各种正外部性对碳排放产生直接影响,同时还会通过能源强度对碳排放产生间接影响;碳排放和能源强度在时间维度上表现出显著的"滚雪球"效应,在空间维度上则具有明显的策略性竞争效应。本文据此提出,中国在大力发展城市群经济的过程中,需要有效发挥经济集聚对节能减排的积极作用,促进经济集聚与节能减排政策的相互协调,同时还要推动地区间形成节能减排政策的协同联动机制。  相似文献   

3.
在梳理经济增长、城镇化与碳排放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利用2010-2019年中部六省的面板数据探讨了区域经济增长率变化和城镇化的作用对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区域经济增长率变化和城镇化的共同作用与碳排放存在着显著正相关关系,但边际作用较小,三者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且碳排放具有显著的滞后性,当只有区域经济增长率变化或城镇化的因素存在时,对碳减排是有利的,无论从经济总量还是从人均水平也符合上述结论。研究进一步厘清了区域经济增长、城镇化与碳排放的相互关系,对中部地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数据,利用计量模型检验了人口、贸易额、GDP、能源消费、地理距离、相邻关系等省际贸易货物周转量的影响因素,并分析了省际交通碳排放的地理空间分布。研究结果表明:GDP、人均能源消费、省际边界变量是显著的正向影响变量,地理距离是显著的负向影响变量。模型的研究结果可用于预测未来省际货物周转量并估算相关的环境影响,作为例子,本文估计了省际货物运输导致的碳排放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东部沿海地区省际货物运输的碳排放水平均位于高位,与此相反,西部内陆地区的省际货物运输碳排放水平位于低位。本文还给出碳排放量的LISA聚集地图供决策分析。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基础上,加入结构调整因素,并基于中国30个省市区2000年到2009年的面板数据,建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以研究中国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碳排放量和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分别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碳排放量和经济增长间呈现倒U型特征,当人均GDP为64585元时,曲线达到拐点;第二产业比重和碳排放量成正比关系,在人均GDP保持不变时,第二产业比重每下降1%,可使得人均碳排放量下降0.3217%,这表明,产业结构调整是影响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认为,发展低碳经济必须从高碳产业入手,通过技术攻关实现高碳产业"低碳化",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另外,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即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加快新兴低碳产业的发展,逐步减少国民经济对第二产业的过分依赖。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湖北省经济发展及碳排放数据为依据,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和计量经济分析方法,建立碳排放及其本文以湖北省经济发展及碳排放数据为依据,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和计量经济分析方法,建立碳排放及其影响因素模型。通过EVIEWS软件对模型进行OLS参数估计,得到模型的数学方程,说明产出规模、能源消费结构和能源效率对湖北省碳排放量的影响,并提出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减少碳排放的相关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周楠 《经营与管理》2013,(11):51-56
本文采用碳排放系数法测算了1991~2011年我国工业碳排放量,并在KAYA等式基础上,对我国工业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LMDI分解。结果表明,产出因素是工业碳排放增长的强劲带动因素;能源效率因素对工业碳排放逐渐起抑制作用,且抑制作用不断增大,但仍小于产出因素的拉动作用;能源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影响作用并不明显。分行业碳排放影响因素结果表明,4个影响因素的作用随时间段的推移不断增强,综合表现为能源结构高碳化、产业结构重型化趋势显著。据此,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引入使用可替代能源生产的中间产品,构建能源约束和碳排放约束下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并运用全局向量自回归(GVAR)模型,实证分析了具有空间关联性的中国各省(区市)能源消费控制对经济增长和碳排放的动态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影响经济增长且受碳排放约束条件下完成能源消费总量考核的目标,可以通过研发可再生能源、提高碳排放清洁技术水平、增加碳基能源的边际产出等实现;能源消费总量的考核目标对能源消费强依赖地区约束性较强,对其余地区的约束力较弱,其余地区可节能潜力较强;能源结构逆向调整的存在使得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对少部分省(区市)无法达到减排效果。进一步地,本文实证分析了目前节能减排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科技进步对能源结构顺向调整效果不显著、可再生新能源的研究效率低下,技术进步对碳排放清洁方面无显著效果;依靠传统能源价格的调整虽能有效减排却会抑制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9.
研究经济发展与人均碳排放之间的关系对于镇江市改变经济模式和建设"山水花园城市"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镇江市1998~2010年工业企业能源消费为基础,利用传统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模型来进行拟合分析,从人均GDP和人均碳排放的关系曲线中得出:1998~2010年间镇江市人均碳排放和人均GDP并不呈倒U型关系,也不存在拐点,而是表现为三次曲线模型。此外,比较2010年镇江与江苏省及部分城市,并分析2010年镇江耗能行业比例情况后发现,产业结构及能源消费结构是影响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因素。从产业调整、能源利用角度以及政府、企业管理等角度,提出了镇江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乔蕾  周勇 《经营与管理》2023,(9):172-178
促进建筑业碳减排,对于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然而在多因素相互作用下,各省市自治区实现高效建筑业碳排放效率(CEECI)的路径并非一致。运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对2018—2019年我国30个省份的建筑业碳排放效率进行测算。从组态视角出发,应用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能源消费结构、经营管理水平、所有权属性、技术水平对高效碳排放效率的共同作用机理,总结出区域建筑业低能耗管理型、规模管理型、规模市场化型三条等效低碳发展路径。根据地区资源禀赋的差异,提出了适合不同区域建筑业低碳发展的差异化路径。  相似文献   

11.
低碳经济促进了碳排放权交易的迅速发展,同时也对其会计处理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主要介绍了碳排放权交易及其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对碳排放权交易的确认和计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常威 《经营管理者》2015,(1):230-231
碳排放权交易是应对气候变化、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市场化手段。成立全国性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已成为我国缓解国际舆论压力和转变国内经济增长模式的迫切需要。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的发展经验对我国正在进行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通过分析欧盟碳排放体系的政策设计及对我国的启示认为,切实依托我国国情,遵循由自愿减排向强制减排、由重点地区向全国范围逐渐过渡的原则,科学设定排放总量并进行合理分配,制定完善的市场监管及法律保障体系是建立符合我国发展利益的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3.
基于EIO-LCA的钢铁产品生命周期碳排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界定了钢铁产品生命周期系统的边界,运用EIO-LCA模型,测量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直接、间接碳排放及碳排放抵扣量,找出其碳排放较大的业务单元和部门,并以湘钢实例验证。结果表明,钢铁企业可以从宏观、微观角度加强碳排放的控制和提高二次能源利用率等措施来实现减排目标。  相似文献   

14.
煤炭的碳排放研究及情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立新  金汝蕾 《管理学报》2012,9(12):1864-1868
基于动态演化系统理论,引入煤炭碳排放演化动态系统、演化因子和演化因子推进率,对未来煤炭的能源消耗总量和产生的碳排放进行预测分析。在此基础上引入情景分析,通过对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逐步下降的比例的设定,引入4种不同的煤炭碳排放情景进行演化分析,量化分析中国未来煤炭产生的碳排放趋势,更能反映实际且有利于促进减排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借鉴Grossman和Krueger的分析框架,从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分析了FDI对湖北省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FDI的流入对湖北省碳排放的直接影响为正,即增加了碳排放;FDI通过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对湖北省碳排放产生间接影响,其中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均导致碳排放增加,技术效应则减少了碳排放。适当控制引资规模、加强FDI流入的产业引导、进一步扩大FDI带来的低碳技术效应是湖北省低碳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16.
唐李伟  胡宗义  苏静  肖攀 《管理学报》2015,12(2):291-298
对中国各地区居民生活中的直接化石能源消费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估算,然后基于动态面板门槛模型对城镇化与生活碳排放之间的非线性关系进行研究。研究发现:1生活碳排放与城镇化之间关系存在门槛效应,门槛效应依据收入的差异来体现。当收入小于门槛值时,城镇化对生活碳排放的影响为正;当收入越过门槛值时,城镇化对生活碳排放的影响为负。2当期生活碳排放受上期生活碳排放的影响,具有显著的时间依赖性,生活碳排放与收入之间存在正U型曲线关系。3各地区城镇化发展对生活碳排放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17.
本文应用多区域CGE模型,模拟分析了碳排放交易机制下碳排放许可初始分配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显示:(1)碳排放许可采用全部拍卖并将拍卖收入返还给企业的分配方式造成的GDP损失最小,但是会加剧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2)免费发放部分采取绝对量标准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最为明显,但利用这种方式改善区域经济不平衡状况的成本很高;(3)免费发放部分采取强度分配标准对GDP和区域经济不平衡造成的负面影响较小,是较优的碳排放许可初始分配方式。  相似文献   

18.
南北碳排放配额政策博弈分析与策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回顾碳减排政策演变的基础上,基于双变量(贸易比较优势和环境比较优势)、碳排放配额政策和不完全市场竞争假设,构建了两阶段的政府碳排放配额政策与企业碳减排水平选择的博弈模型,应用逆向求解法得到了均衡解;进而考虑激励相容条件和参与约束条件,得到全局稳定均衡最优解及其条件,从福利、贸易、环境效应等多个角度分析比较了南北国家碳排放许可证政策、碳排放配额许可交易政策和许可交易碳排放权合作政策的选择条件.结果表明:从改善福利来看,碳排放配额许可交易市场能够促进资源在国家间的有效配置、实现Pareto改进;从改善环境来看,许可交易碳排放权合作政策最好,碳排放许可证政策最差;从改善贸易来看,三种政策难分伯仲,但许可交易碳排放权合作政策更有利于北方国家,碳排放配额许可交易政策更有利于南方国家.三种政策均不可能实现环境和贸易同时改善,短期内南方国家仍会优先选择碳排放配额许可交易政策,发达国家试图短期内实现全球环境政策合作还不够现实,应本着更为务实的原则积极稳妥、循序渐进的方式来推进环境合作.  相似文献   

19.
碳排放是气候变暖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和预测碳排放增长率能为低碳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指导。利用经验模态分解方法,本文将我国碳排放增长率序列分解为短期波动项和趋势项两个序列,并分析了国家政策、国内宏观经济变化、金融危机对短期波动项和趋势项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利用动态神经网络分别对趋势项和短期波动项进行预测,并将二者之和作为最终的碳排放增长率的预测值。最后,从误差序列绝对值的最大值、最小值、均值和标准差四个角度来比较该预测方法与单独以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增长率为输入变量的神经网络模型的优劣,并得出本文提出的模型具有预测有效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也是环境污染物排放的主要来源、能源消耗主体和温室气体排放大户。制造系统高能耗、高物耗、高碳排放的加工过程是造成制造业碳排放量大的重要原因。生产单元作为制造系统的加工的主体,其碳排放量的核算是确定整个制造系统乃至制造业碳排放总量的关键。本文首先对生产单元的原材料、电能、辅助物料及废屑处理所引起的碳排放进行分析,确定生产单元的碳排放源;其次,产品合格率的不同会造成生产单元输入及输出的成品/半成品数量的差异,进而影响生产单元单位产品的碳排放量,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了原材料、电能、辅助物料及废屑处理的碳排放情况,构建了给定工艺流程下生产单元碳排放核算模型。最后,结合一汽车排气装置加工实例,分别核算加工过程中九个生产单元的碳排放量,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