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全媒体语境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着全员参与、全程革新、全息展露和全效呈现的传播格局。面对全媒体时代传播主体公信力受到冲击、传播内容影响力出现削减以及传播效果引导力遭到消解等系列挑战,可以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方式和传播效果等多个维度协同推进,精准施策,构建契合全媒体发展要求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播策略体系。  相似文献   

2.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民族问题的重大原创性论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思想指南与行动遵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体化建设是在“大思政”观引领下,以马克思主义整体论为哲学基础,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突破学段壁垒,通过特定的培育机制构建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合力体系的整体形态。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体化建设的内在理路分析,以理念碎片化、内容片面化、认知主体局限化与教学范式单一化等现实困境为逻辑起点,从建设理念、课程体系、主体保障、育人模式等维度,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体化建设的有效路径,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拓展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3.
全面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基础工程与关键举措。从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科学体系的角度出发,研究分析了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的重大意义、主要内容以及实施路径,回答了为什么要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以及如何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这三个核心问题,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的科学化、常态化开展提供思路与借鉴。  相似文献   

4.
境外中国朝鲜族在我国跨境民族中极具影响力和典型性,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可忽视的群体。跨境传播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渠道之一。东北地区朝鲜语文媒体是东北地区跨境传播的生力军,延边卫视又是其主要力量。以延边卫视为例,对东北地区朝鲜语文媒体跨境传播的定位策略进行深入探讨,在受众定位、内容定位、语言定位和渠道定位等方面,突出青年特色、服务特色、语言特色和社交媒体特色,打造立足延边、辐射东北亚区域的新型融合传播格局,在跨境传播中更好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5.
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离不开传播,媒体融合传播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的重要机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是融媒体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新闻媒体应推进“媒体融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动,拓展传播渠道,充分建设和利用全媒体矩阵传递民族团结友爱能量。以讲述民族故事的方式向人们提供信息,有利于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效果,人们也更愿意分享和传播这样的民族共同体意识信息。遵循媒体融合理念,我们应该深耕基层,调动各种社会力量,汇聚多种社会资源,协同做好民族共同体宣传工作。  相似文献   

6.
在网络空间中,数字化媒体在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通过分析数字化媒体对各民族在网络空间中实现全方位互嵌共融的重大意义,剖析网络公民、媒体平台和数字政府在运用数字化媒体过程中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造成的不良影响及其生成的法治原因,最终提出法律对策:应当完善网络公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宣传教育体系、构建数字化媒体平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律责任机制、强化数字政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网络空间治理能力,从而在网络空间中发挥数字化媒体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积极效用。  相似文献   

7.
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文化形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县级融媒体作为触达“最后一公里”的媒介平台,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赋能主体。西部民族地区县级融媒体已从文化、技术、社会三个维度展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但仍存在价值赋能深度较浅、融入意识不足、实践路向不明等问题,亟须聚焦新时期民族团结工作主线,打造民族地区县级融媒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维赋能闭环”,进而建立既富有民族意蕴又兼具高质量赋能新时期民族地区宣传工作的县级融媒体旗舰队。  相似文献   

8.
人类社会已进入以数字化、智能化为代表的时代,数字化技术已成为多民族国家治理创新变革的驱动力,各类数字技术融于民族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治理,并通过数据分析重构铸牢教育内生秩序及行动逻辑已成为必然趋势。围绕数字化变革,从教育环境、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方面,梳理数字社会形态下民族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功能呈现的客观变化及结构性特征,试图建立数字环境下民族高校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逻辑框架,并指出数字化作用呈现从赋能向使能演变趋势。进一步从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流程重塑和教育方式变革等关键环节,探讨数字化赋能铸牢教育的信度和效度。并着重于坚持以人为中心、注重学生主体体验感受、激活多元教育变革要素、开放共享数据资源等方面,分析数字化如何使能铸牢教育的温度和尺度,共创实现民族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9.
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相对解释优势,能为高校开展相关工作并实现观念“筑基”提供一种解释体系。在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脉络学理重思中,提出“1+2”的研究特点,指出“有形、有感、有效”的现实紧迫性;从党百余年奋斗的理论自觉和实践发现中表明“有形、有感、有效”的历史必然性。“有形、有感、有效”作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要求,三者之间存在层层递进的内在机理,要做到见人、见物、见铸牢。高校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坚持系统观念和协同思维,从党的领导、师资队伍、教材编用、学生知行、典范榜样、语言文字、学段衔接等七个方面入手,持续打造思想长城,实现观念“筑基”,以回应高校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之问。  相似文献   

10.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各民族在特殊历史文化活动中,相互交往交融,形成的共有身份认同。全媒体视域下,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我们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维护国家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而当前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着严峻挑战。重视高校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相融合,从理论与实践中培养大学生,提升全媒体建设与管理水平,强化全媒体新闻舆论工作对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的现实诉求,需要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把国家制度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力保障。由此,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制度化内涵、制度化现实需要、实现制度化的机制与对策等问题,回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化是什么、为什么制度化、怎样实现制度化”三个基本问题,以期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把国家制度优势转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效能,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制度化水平,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12.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坚持实践导向,在社会意识上实现个体、族群与中华民族的统一。根据唯物史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包括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的政治共同体意识教育、以共同富裕为核心的经济共同体意识教育、以民族团结为核心的社会共同体意识教育、以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文化共同体意识教育、以生态文明为核心的生态共同体意识教育。进一步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要坚持发展性教育理念,构建整体性教育体系,创新实践性教育方法,深化法治性教育治理。  相似文献   

13.
在百年发展历程中,中国共产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经萌芽与形成、探索与曲折、恢复与发展、创新与完善四个各具特点而又一脉相承的发展阶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百年发展的基本经验就需要正确处理好“三个结合”的关系,即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反对“两种民族主义”相结合,坚持中华民族所处的特定历史方位与不同历史时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主要任务相结合。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出发点,以准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为立足点,以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为落脚点。  相似文献   

14.
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创新是高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内生性命题,是提升其育人实效的关键环节。当前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面临着话语主体局限、话语内容失真、话语方式失当、话语载体束缚、话语场域狭隘等困境,造成这些困境的原因主要包括话语主体传统思维方式的逻辑必然、话语对象的特殊性与接受机制的复杂性、理论创新相对滞后的束缚、育人模式理念与实践的错位、社会发展的时代性挑战等。针对当前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存在的问题,应着力从话语主体、话语内容、话语方式、话语载体、话语场域五个层面有效推进路径创新。  相似文献   

15.
数字媒介的深度介入改变了理念传播和信息阐释的通用方式。新的精神沟通维度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体仪式从现实层面泛化至虚拟层面并嵌入人们的社会日常生活,提供了新的切口和支点。从单一现实转向虚实结合的传播环境和从传统媒体转向多元媒体的传播媒介,为数字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体仪式的媒介仪式呈现奠定了现实基础。通过具身沉浸的传播逻辑、群体画像的整合功能和社会展演的脱域呈现,媒介仪式能扩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体仪式的阈限,重塑各族人民共同在场。具体可从议程设置、符号编码和协作书写来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体仪式的实践效果。将一般的“理”转化为具体的“路”,在网络社会互动框架内,生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6.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中国共产党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着核心作用,引领着我国国民整体性塑造。发挥中国共产党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作用,在理论上要廓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概念及其时代内涵,凝聚现代民族国家共识;在制度上要发挥党的领导制度优势、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健全民族事务法律法规,构建保障中华民族各成员权益的制度框架;在实践上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个维度进行理论证成与体系构建,推进中华民族整体化。深刻认识党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作用,有利于各民族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同心共筑中国梦。  相似文献   

17.
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建构,就是要以依法治理民族事务为核心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化。首先,以法治认同创新其法治思维。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内容包括概念内涵和核心要义两个方面,对其法治建构坚持底线思维。其次,以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确保其法治方式。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的工作重点在于始终突出其首要任务和关键内容,对其法治建构坚持系统战略思维。再次,以法治教育提升其法治保障。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困境则在于不断拓展其实践路径和落实机制,而根本在于缺乏人才保障,对其进行法治建构坚持精准思维。  相似文献   

18.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当前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理论指引。基于对现有文献的对比分析,从历史和现实视角出发,结合各民族成员的文化心理与传播互动,对文化认同的深层影响展开分析; 从理论探源和现实语境的双重维度,厘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科学内涵和价值指向,继而探讨文化认同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的内生逻辑与互动关系; 同时深度剖析各成员的价值观念和传播心理,从而找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阻力,探析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传播路径。研究认为,文化认同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共生共契、辩证互动关系,基于“整合、共情、重塑”的发展思维,从知识再造、情感融合和行为自觉3个方面发挥民族成员文化表达的主体性,激发多民族之间的文化互动交流与创新性发展,发挥媒介与技术在民族文化传播的中介性,同时能包容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与独特性,实现文化传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 通过注重顶层设计、协调中间力量、激发各成员的人际互动与民族文化传播的原生创造力,能够更加有效地促进各民族进一步将中华民族文化的认知和情感融入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过程中。  相似文献   

19.
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实现文化遗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功能的重要机制。湖北民族地区通过文化遗产“双创”推动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带动了各民族共享文化开发红利、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其成功之处在于围绕新时代文化使命、借助现代科技和重视成果宣介推动“双创”,提升文化遗产的中华文化感染力和影响力;培养引进“双创”人才,壮大新时代中华文化继承者、创新者、传播者队伍;政府重视支持,强化“双创”保障。但也存在对文化遗产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挖掘不够充分和科学、利用文化遗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存在不足、文化遗产挖掘利用缺乏品牌等问题。为此,应坚持加强思想引领;加大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力度;加强对文化遗产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阐释;讲好文化遗产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湖北故事”;充分利用文化遗产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积极推动文化遗产融入民众日常生活;打造文化品牌,丰富中华文化符号体系内容;加强保障条件建设力度。  相似文献   

20.
智媒时代的到来为网络空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赋予了算法权力和行动逻辑。智能算法通过对用户的精准画像和信息推荐完成日常生活的渗透与嵌入,既满足了用户个性化需求,同时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裹挟进认知孤岛、精神成瘾、道德危机和价值偏见等算法污染风险。算法污染极易带来主体思维遮蔽、心理基础消解、社会责任禁锢和外部延展束缚等社会风险。为有效规制智媒时代算法偏差或异化等行为,需要在网络空间明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导向、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制度规范、优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推送形式和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技术素养,以此为新时代民族事务数字化革新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